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作者】 王遂心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镇龙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历史在新课改背景下必然会受到多种影响而发生变革,在课堂教学上,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与前有了较大的不同。这都是新课改带来的巨大变化。
关键词:初中历史 新课改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人们在实践中获得了不少成果---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然而,“穿新鞋走老路”的课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依旧存在,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清晰可见,尤其是象历史这样的学科教学。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历史也应在这大背景下进行自身课堂教学改革,做到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打造历史高效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下面,我结合几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以飨同仁。
一、巧设情境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激趣成为了我们教师课堂教学首要达成的教学任务。不仅在课上做到了,就是在课前设计中也没有忘记这一重要任务,总是在结合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地去实现。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很多老师都非常乐意在一节课的导入当中设置悬念,因为他们认为历史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也可以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承上启下。而在一节课的末尾设置悬念则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解“谜”的欲望,促使其自觉进行预习。在悬念的设置上,宜使用一定的情景作为铺垫。例如有位老师在讲九年级历史美国南北战争这一部分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式的悬念:林肯是位性格温和宽厚而仁慈谦逊的人,甚至马克思评价说:“他用仁慈的光辉缓和严峻的形势,用幽默的微笑照亮为热情所蒙蔽的事态。”可是为什么他当选总统成为一场残酷战争的导火线?这场战争悲剧能否避免?为什么林肯赢得了战争胜利,自己却被刺身亡?一下子就用情景中鲜明的对比,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动自觉地去课本中寻找答案。在历史教学中巧设悬念教学,不仅使课堂结构浑然一体,更加紧凑,而且还利于调动学生思维,使之注意力更集中在知识探究上。因为教育心理学对此研究的结论是进一步证明“课堂开始后10分钟,学生思维还未进入最佳状态”,因而悬念的设置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之后,又会导致注意不随意地离开客体,课堂的后15分钟,学生的大脑进入疲劳状态,容易注意力分散,因而在注意力的变化的关键点上设置情景式悬念,可以保持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适时渗透时事,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历史就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离很远,因而很多学生认为对现实不具参考价值,有种学不可用之感。其实,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前车之鉴都是说的是历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因此,历史教学不应该只谈“历史”,只讲过去的事,还应适时渗透时事,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把知识学习与现实紧密起来,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实用性,这样才能促进他们更好地爱历史,主动学历史。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用具体的行动来改变学生的这种固有的方法。历史学科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有为现实提供借鉴的功能,因而教师应该注重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并为学生架起现实与过去之间的桥梁。比如,在讲到八年级历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时,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鸦片的危害问题,我就联系了现实中吸食毒品的情况,展示了毒品的危害。在讲清了清末必须禁烟的原因的同时,也让学生联想到现实中禁止吸毒的意义所在,兼顾了历史教育、爱国教育、情感教育、现实教育的内容。又如,在讲到祖国统一大业时,展示了连宋访问大陆时的新闻报导,让学生感受到现实与过去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灵活教学方法,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以年代为序编排的历史教材,学生知识结构是否能也只能年代为序来构建知识体系呢?当然,这是否定的,其方法也有多样,但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使之能形成知识网络,构成体系。为此,我们可从下面两个方面出发。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把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要明确指出,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意义,找准核心观点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再次,要树立整体意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全面的认识。
当然,新课改作为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引导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实践。在此背景下的各个学科教学,都必然会引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等方面的变革。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理应以满腔地热情投身进去,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相关的新理念,新思想,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适合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新课改这一教育实践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于万利,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新课程,2014年。
陈典,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考试周刊,2014年。
程维玉,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吉林教育,2011年。
关键词:初中历史 新课改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人们在实践中获得了不少成果---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然而,“穿新鞋走老路”的课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依旧存在,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清晰可见,尤其是象历史这样的学科教学。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历史也应在这大背景下进行自身课堂教学改革,做到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打造历史高效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下面,我结合几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以飨同仁。
一、巧设情境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激趣成为了我们教师课堂教学首要达成的教学任务。不仅在课上做到了,就是在课前设计中也没有忘记这一重要任务,总是在结合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地去实现。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很多老师都非常乐意在一节课的导入当中设置悬念,因为他们认为历史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也可以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承上启下。而在一节课的末尾设置悬念则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解“谜”的欲望,促使其自觉进行预习。在悬念的设置上,宜使用一定的情景作为铺垫。例如有位老师在讲九年级历史美国南北战争这一部分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式的悬念:林肯是位性格温和宽厚而仁慈谦逊的人,甚至马克思评价说:“他用仁慈的光辉缓和严峻的形势,用幽默的微笑照亮为热情所蒙蔽的事态。”可是为什么他当选总统成为一场残酷战争的导火线?这场战争悲剧能否避免?为什么林肯赢得了战争胜利,自己却被刺身亡?一下子就用情景中鲜明的对比,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动自觉地去课本中寻找答案。在历史教学中巧设悬念教学,不仅使课堂结构浑然一体,更加紧凑,而且还利于调动学生思维,使之注意力更集中在知识探究上。因为教育心理学对此研究的结论是进一步证明“课堂开始后10分钟,学生思维还未进入最佳状态”,因而悬念的设置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之后,又会导致注意不随意地离开客体,课堂的后15分钟,学生的大脑进入疲劳状态,容易注意力分散,因而在注意力的变化的关键点上设置情景式悬念,可以保持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适时渗透时事,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历史就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离很远,因而很多学生认为对现实不具参考价值,有种学不可用之感。其实,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前车之鉴都是说的是历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因此,历史教学不应该只谈“历史”,只讲过去的事,还应适时渗透时事,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把知识学习与现实紧密起来,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实用性,这样才能促进他们更好地爱历史,主动学历史。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用具体的行动来改变学生的这种固有的方法。历史学科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有为现实提供借鉴的功能,因而教师应该注重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并为学生架起现实与过去之间的桥梁。比如,在讲到八年级历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时,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鸦片的危害问题,我就联系了现实中吸食毒品的情况,展示了毒品的危害。在讲清了清末必须禁烟的原因的同时,也让学生联想到现实中禁止吸毒的意义所在,兼顾了历史教育、爱国教育、情感教育、现实教育的内容。又如,在讲到祖国统一大业时,展示了连宋访问大陆时的新闻报导,让学生感受到现实与过去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灵活教学方法,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以年代为序编排的历史教材,学生知识结构是否能也只能年代为序来构建知识体系呢?当然,这是否定的,其方法也有多样,但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使之能形成知识网络,构成体系。为此,我们可从下面两个方面出发。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把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要明确指出,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意义,找准核心观点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再次,要树立整体意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全面的认识。
当然,新课改作为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引导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实践。在此背景下的各个学科教学,都必然会引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等方面的变革。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理应以满腔地热情投身进去,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相关的新理念,新思想,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适合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新课改这一教育实践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于万利,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新课程,2014年。
陈典,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考试周刊,2014年。
程维玉,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吉林教育,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