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精准教学设计让课堂绽放精彩
【作者】 叶凤娟
【机构】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师生间进行双边活动最直接的一种对话途径,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既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又是课堂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课堂中问题就像是一粒数学思考的种子,是一节课的灵魂。如果能以有效问题为载体,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数学课堂就会得到真正的改善。那么设计有效问题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生活,使学生在课堂上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再到"有话敢说"、"有话会说"的有效方法,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有效问题 精准设计 激领提高
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并回答,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相应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古语有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自我探索,而无效的问题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更有甚者会对提问产生恐惧。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自身的教学规律,注意提问策略和技巧,讲究提问的艺术性。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关联新知和旧知,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其次,要以知识链条为动力,围绕知识的本质进行延伸,设计核心问题;再次,要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抓住学情,设计反思性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升华。借助三个方面设计有效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找准知识生成点,体现问题情境的简洁
设计问题的关键是要全面把握教材,并围绕教学目标引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深入数学本质,把握"问什么"的环节,将学生的新知和旧知有机关联起来,快速简洁地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找准新知识的生成点,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课《长度单位》这一节,教师可以在传授教学知识之前,通过创设提问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一些与长度相关的生活问题:"同学们,我想知道这根铅笔有多长,应该用什么工具呢?"
学生1:尺子。
教师:对,当我们想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时,就需要用尺子测量。
教师:现在我请同学们分别量一下铅笔、文具盒和橡皮的长度。
学生2:铅笔15厘米长。
学生3:文具盒25厘米长。
学生4:橡皮3厘米长。
从上面案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自测量文具用品长度的时候,教师还可适当引出长度长短比较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既了解了长度的概念,也在头脑中形成了物体长短的相对概念。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84《认识钟表》这一节,教师创设数学王国的情境,插入钟表"滴答"的声音,请看下面教学片断:
教师:请你猜一猜这个发出声音的新朋友是谁?
学生们:(兴奋地说)钟表。
教师:在钟表里蕴含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钟表。
从上面的片断教学中,教师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的年龄特点,用声音创设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兴奋感,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
上面的问题情境其实是以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为主要载体,根据知识的生成点,尽显简约课堂的魅力,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在上课一开始就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一定是从知识的重难点出发,有数学味的,而且是简洁的,能接近生活的。
二、寻找知识延伸点,体现问题核心的价值
任何课程都自有它的生成点和延伸点,小学数学也不例外。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这样个支点,必将引领学生吃得饱,走得远。有创意的数学课堂离不开这样的一些要素: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涓涓细流在流淌;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一方生机勃勃的数学时空;窗里窗外是数学的磁场,栖居于此的师生在充分的打开自己,最大限度地进入倾听,探究,延伸的学习状态。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提出的问题有无思考的价值,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P105《烙饼问题》,在结束时可以进行延伸:(1)有三个客人到饭店吃饭,每人点了两个菜,如果两位厨师做菜的时间相等,他们应该怎样安排上菜的顺序,使客人等候的时间最短。(2)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有关华罗庚爷爷的资料,了解他在研究泡茶,烙饼问题中提出的优选法理论,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更多合理安排事件的方法。(3)学校文印室要复印试卷,每张纸的正反面都要印。如果每次最多只能放2张纸,那么复印5张纸至少复印多少次?
案例中,从第一个问题到第三个问题,其实就是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必将使学生的视野逐步打开,逐步开阔。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在预设的圈子里精讲细练,也是在生成性资源中探究延伸。
又例如,教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68《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设计的这样的问题:"把一个大的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如果将三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这个大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的提问比直接画几个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然后提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更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无论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如何的变化,内角和总是180度"这个结论。
案例中,教师适当地设计一些能激起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三、提出知识反思点,体现问题价值的升华
数学学习的价值,应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体验的提升上。在学习新知之后,应该提高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体验认识中真正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而体现问题价值的升华。
例如,教完了除法、比、分数,可以提问:既然比、分数都和除法有关,为什么不统一用一个除法(比或分数)来表示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呢?这种提问能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
又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2《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课堂教学中,当同桌合作,按顺序整理记录得出的统计表后,教师提出"现在从表格中,能清楚地知道各有多少人吗?"又出示其他的分类结果,提出"从中还知道些什么?"并进一步提出"几种分类的的结果放在一起,仔细观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提供反思的学习素材,从而有利于学生得出:这些小组的分类标准不相同,分得的结果也就不相同。但是不管哪种分类标准,总人数相同。
案例中,学生通过问题的讨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整理,可以是图中的信息变得更加清晰,使学生进一步对知识的深化,增强了数据的意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设计有效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就必须认真钻研提问的艺术,使提问问得美妙,问得开窍,真正起到对学生启疑开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J]中国教育学会主办 2016.7
[2]《小学教学设计》[J]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17.1.2
[3]《小学数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2016.11
关键词:有效问题 精准设计 激领提高
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并回答,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相应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古语有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自我探索,而无效的问题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更有甚者会对提问产生恐惧。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自身的教学规律,注意提问策略和技巧,讲究提问的艺术性。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关联新知和旧知,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其次,要以知识链条为动力,围绕知识的本质进行延伸,设计核心问题;再次,要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抓住学情,设计反思性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升华。借助三个方面设计有效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找准知识生成点,体现问题情境的简洁
设计问题的关键是要全面把握教材,并围绕教学目标引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深入数学本质,把握"问什么"的环节,将学生的新知和旧知有机关联起来,快速简洁地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找准新知识的生成点,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课《长度单位》这一节,教师可以在传授教学知识之前,通过创设提问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一些与长度相关的生活问题:"同学们,我想知道这根铅笔有多长,应该用什么工具呢?"
学生1:尺子。
教师:对,当我们想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时,就需要用尺子测量。
教师:现在我请同学们分别量一下铅笔、文具盒和橡皮的长度。
学生2:铅笔15厘米长。
学生3:文具盒25厘米长。
学生4:橡皮3厘米长。
从上面案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自测量文具用品长度的时候,教师还可适当引出长度长短比较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既了解了长度的概念,也在头脑中形成了物体长短的相对概念。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84《认识钟表》这一节,教师创设数学王国的情境,插入钟表"滴答"的声音,请看下面教学片断:
教师:请你猜一猜这个发出声音的新朋友是谁?
学生们:(兴奋地说)钟表。
教师:在钟表里蕴含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钟表。
从上面的片断教学中,教师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的年龄特点,用声音创设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兴奋感,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
上面的问题情境其实是以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为主要载体,根据知识的生成点,尽显简约课堂的魅力,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在上课一开始就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一定是从知识的重难点出发,有数学味的,而且是简洁的,能接近生活的。
二、寻找知识延伸点,体现问题核心的价值
任何课程都自有它的生成点和延伸点,小学数学也不例外。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这样个支点,必将引领学生吃得饱,走得远。有创意的数学课堂离不开这样的一些要素: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涓涓细流在流淌;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一方生机勃勃的数学时空;窗里窗外是数学的磁场,栖居于此的师生在充分的打开自己,最大限度地进入倾听,探究,延伸的学习状态。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提出的问题有无思考的价值,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P105《烙饼问题》,在结束时可以进行延伸:(1)有三个客人到饭店吃饭,每人点了两个菜,如果两位厨师做菜的时间相等,他们应该怎样安排上菜的顺序,使客人等候的时间最短。(2)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有关华罗庚爷爷的资料,了解他在研究泡茶,烙饼问题中提出的优选法理论,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更多合理安排事件的方法。(3)学校文印室要复印试卷,每张纸的正反面都要印。如果每次最多只能放2张纸,那么复印5张纸至少复印多少次?
案例中,从第一个问题到第三个问题,其实就是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必将使学生的视野逐步打开,逐步开阔。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在预设的圈子里精讲细练,也是在生成性资源中探究延伸。
又例如,教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68《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设计的这样的问题:"把一个大的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如果将三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这个大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的提问比直接画几个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然后提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更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无论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如何的变化,内角和总是180度"这个结论。
案例中,教师适当地设计一些能激起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三、提出知识反思点,体现问题价值的升华
数学学习的价值,应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体验的提升上。在学习新知之后,应该提高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体验认识中真正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而体现问题价值的升华。
例如,教完了除法、比、分数,可以提问:既然比、分数都和除法有关,为什么不统一用一个除法(比或分数)来表示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呢?这种提问能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
又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2《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课堂教学中,当同桌合作,按顺序整理记录得出的统计表后,教师提出"现在从表格中,能清楚地知道各有多少人吗?"又出示其他的分类结果,提出"从中还知道些什么?"并进一步提出"几种分类的的结果放在一起,仔细观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提供反思的学习素材,从而有利于学生得出:这些小组的分类标准不相同,分得的结果也就不相同。但是不管哪种分类标准,总人数相同。
案例中,学生通过问题的讨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整理,可以是图中的信息变得更加清晰,使学生进一步对知识的深化,增强了数据的意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设计有效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就必须认真钻研提问的艺术,使提问问得美妙,问得开窍,真正起到对学生启疑开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J]中国教育学会主办 2016.7
[2]《小学教学设计》[J]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17.1.2
[3]《小学数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