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寻
【作者】 唐光君
【机构】 四川省安岳县岳阳镇城南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创新作文教学策略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中,我们要多措并举,做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多体验,从而让学生在趣味化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提升作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能力 培养 实践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大多数小学生的写作现状却令人担忧。他们谈文色变,说写畏惧,要么只能东拼西凑,选抄他人作文书或请“代劳”;要么“无病呻吟”,“编造谎言”,出现“千人一语”现象。从总体上看,学生作文内容简单、毫无新意、方法欠佳,已成了作文教学的瓶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使他们能快乐地抒写心志,表达情感,就成为我们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说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中,我们应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小学作文常以记事写景较多,需要引导能把自身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是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但是我们发现,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景在写作中,往往出现零散和繁乱的现象,所谓的零散是作文中的景物没有重点,在事件中看到什么写什么;而繁乱则是在写作中写的景物太多,杂而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学生在写作中忽略了观察顺序,体现在作文当中,就是没有写作顺序,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由此可见,在写景记事的作文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作文是非常重要的。按照观察时间的先后,引导学生首先看到的是什么,接着是什么,最后是什么。如首先看到花的颜色,然后是花的形状,最后是花瓣的形状。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景物的细节进行观察。如在“花园里”学生对月季花进行观察,那么,花的颜色是怎样的、花的形状、花瓣的形状、花的香味等又是如何的,这都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地体会和感受。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重点,确定主次,这样才能写作详略得当的好作文来。
二、注重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前提,写是把阅读中习得的词句、写作方法运用于自身写作中,属于信息输出。因此,有效的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加强阅读和写作的巧妙结合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最好方式。
(一)阅读是积累素材的最佳方式。当小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和习惯时,我们就应积极引导学生保持和加强这种良好习惯,从而更好地让阅读成为作文的铺垫。在文学宝库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杰作,很多生动活泼、意义深远的词句段落值得学生借鉴学习,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从诗歌、寓言、童话、小说等各种文体中把好词佳作记录下来,同时让他们学会认知善恶美丑,了解社会人生百态,从中获取作文原始素材。
(二)阅读是习得写作技巧的有效途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现行教材文质优美,都是良好范例,是我们可模仿、可借鉴的优秀之作。因此在阅读课上,我们除了讲解课文的生词和结构之外,更应该传授学生作文的方法、技巧,以及文章中可以当作素材的故事,可以引用的名人名言,可以借鉴的好词好句。在讲完一篇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找找类似的文章阅读,写读后感,写评价,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可以用作素材的词句,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三、协助作文开展活动
作文不能仅在作文课上才写作,还应把作文与其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经历中积累可述之事、可用之词和可抒之情。这样才能为作文积累更多素材。
(一)采集好词佳句,引导学生积累。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内外阅读,利用晨会课、班队课、活动课等有利时机,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时注重积累的方法,养成采集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的习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落实到实践中,就是帮助他们运用一个采蜜本,做到有读有采,有读有写有摘,形成一个习惯。
(二)开展“读书展示会”,交流知识和方法。举办读书展示会、心得交流会、阅读方法交流会等,从知识、能力等角度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正英国作家肖伯纳所说:我把我的思想交流给你,你把你的思想交流给我,那么我们俩人同时掌握了两种思想。这样,不但使学生的阅读方法增加了,知识面拓宽了,更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有了一种成就感,这种良好氛围的形成,使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引导学生体验作文成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学生感兴趣的事就会做而不厌,做作文也是这样。因此,要让学生感到做作文带来了成功的乐趣,以后再做作文就会产生一点点的兴趣了。老师在学生作文起步的时候,要多鼓励学生,把学生写得好点的都拿出来加以表扬,请这个学生在全班读一读,并且指出作文好在哪里。对文章特别优秀的要全年级或全校传阅,有条件的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加上一些评析后,向一些报刊推荐发表,如果文章能公开发表的话,小作者就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大作家了。老师在这里就需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并且及时表扬和鼓励,这将是学生以后作文的最大的动力。
总之,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以恒施之以教,从细节抓趣,反复训练,在激趣中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作文。
参考文献:
[1]龙桂芳,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探寻[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
[2]李继东,作文教学策略探寻[J].小学语文教学,2013年。
[3]冯霞,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寻[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能力 培养 实践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大多数小学生的写作现状却令人担忧。他们谈文色变,说写畏惧,要么只能东拼西凑,选抄他人作文书或请“代劳”;要么“无病呻吟”,“编造谎言”,出现“千人一语”现象。从总体上看,学生作文内容简单、毫无新意、方法欠佳,已成了作文教学的瓶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使他们能快乐地抒写心志,表达情感,就成为我们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说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中,我们应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小学作文常以记事写景较多,需要引导能把自身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是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但是我们发现,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景在写作中,往往出现零散和繁乱的现象,所谓的零散是作文中的景物没有重点,在事件中看到什么写什么;而繁乱则是在写作中写的景物太多,杂而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学生在写作中忽略了观察顺序,体现在作文当中,就是没有写作顺序,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由此可见,在写景记事的作文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作文是非常重要的。按照观察时间的先后,引导学生首先看到的是什么,接着是什么,最后是什么。如首先看到花的颜色,然后是花的形状,最后是花瓣的形状。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景物的细节进行观察。如在“花园里”学生对月季花进行观察,那么,花的颜色是怎样的、花的形状、花瓣的形状、花的香味等又是如何的,这都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地体会和感受。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重点,确定主次,这样才能写作详略得当的好作文来。
二、注重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前提,写是把阅读中习得的词句、写作方法运用于自身写作中,属于信息输出。因此,有效的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加强阅读和写作的巧妙结合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最好方式。
(一)阅读是积累素材的最佳方式。当小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和习惯时,我们就应积极引导学生保持和加强这种良好习惯,从而更好地让阅读成为作文的铺垫。在文学宝库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杰作,很多生动活泼、意义深远的词句段落值得学生借鉴学习,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从诗歌、寓言、童话、小说等各种文体中把好词佳作记录下来,同时让他们学会认知善恶美丑,了解社会人生百态,从中获取作文原始素材。
(二)阅读是习得写作技巧的有效途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现行教材文质优美,都是良好范例,是我们可模仿、可借鉴的优秀之作。因此在阅读课上,我们除了讲解课文的生词和结构之外,更应该传授学生作文的方法、技巧,以及文章中可以当作素材的故事,可以引用的名人名言,可以借鉴的好词好句。在讲完一篇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找找类似的文章阅读,写读后感,写评价,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可以用作素材的词句,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三、协助作文开展活动
作文不能仅在作文课上才写作,还应把作文与其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经历中积累可述之事、可用之词和可抒之情。这样才能为作文积累更多素材。
(一)采集好词佳句,引导学生积累。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内外阅读,利用晨会课、班队课、活动课等有利时机,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时注重积累的方法,养成采集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的习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落实到实践中,就是帮助他们运用一个采蜜本,做到有读有采,有读有写有摘,形成一个习惯。
(二)开展“读书展示会”,交流知识和方法。举办读书展示会、心得交流会、阅读方法交流会等,从知识、能力等角度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正英国作家肖伯纳所说:我把我的思想交流给你,你把你的思想交流给我,那么我们俩人同时掌握了两种思想。这样,不但使学生的阅读方法增加了,知识面拓宽了,更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有了一种成就感,这种良好氛围的形成,使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引导学生体验作文成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学生感兴趣的事就会做而不厌,做作文也是这样。因此,要让学生感到做作文带来了成功的乐趣,以后再做作文就会产生一点点的兴趣了。老师在学生作文起步的时候,要多鼓励学生,把学生写得好点的都拿出来加以表扬,请这个学生在全班读一读,并且指出作文好在哪里。对文章特别优秀的要全年级或全校传阅,有条件的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加上一些评析后,向一些报刊推荐发表,如果文章能公开发表的话,小作者就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大作家了。老师在这里就需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并且及时表扬和鼓励,这将是学生以后作文的最大的动力。
总之,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以恒施之以教,从细节抓趣,反复训练,在激趣中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作文。
参考文献:
[1]龙桂芳,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探寻[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
[2]李继东,作文教学策略探寻[J].小学语文教学,2013年。
[3]冯霞,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寻[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