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学生在“动”中学数学

【作者】 李 强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建活力课堂,就需要学生动起来。课堂中的“动”表现为多种形式和意义的“动”,不仅要“形”动,还要“心”动,“神”动。
  关键词:初中数学 “动” 实践策略
  创建活力课堂已成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追求,也是解放学生处于接受式学习中过于“静”的需要。现代教学不需要沉闷,不需要一人飙言百家听,取而代之是充满活力、颇具动感的互动课堂。而让学生在“动”中学习便成了这一追求下的一种有效探索。我们知道,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为学生的“学”服务,如何让初中学生在活动中既能增加数学知识又能快速提升数学素养,就成为了一个数学教师要追逐的教学梦。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在“动”中学数学。
  一、搭建平台,让学生“形”动
  创建活力课堂,首先表现为学生身体要能动起来,不象传统学习只能静静地背着手听教师讲课。现代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就是倡导学生在“动”中学习。为此,我们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一)让学生在“动”中操作,即动手。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表象,探究问题和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设置动手操作的情境,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成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如,在用计算器探索问题时,学生首先要熟练使用计算器,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动手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弄清楚为什么。
  (二)让学生在“动”中表达,即动口。在新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有需要学生交流小结的内容。在交流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新教材中不少问题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回答只要合理即正确。教师处理这样的内容时,要善于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能简单否定,这样往往学生的回答会出乎老师意料地精彩。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课题学习《猜想、证明、拓展》。课堂的引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以及教师的组织指导都很流畅,这无疑是一节成功的课。在课堂结束前学生归纳课堂学习收获和体会时,学生争相发言,有一学生这样讲:“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首先要进行猜想,但猜想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不正确,这就需要证明,经过证明后才能说明正确与否,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证明上,还要把证明出来的结论进行拓展,引起我们的思考。”多么精彩的发言,他的回答为这节好课画上了完满的句号,画龙点睛。
  二、培养技能,让学生“心”动
  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通过数学学习,能提高数学实践能力,达到“心”动效果。
  (一)让学生在“动”中获得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字之差,却道出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传授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已成为我们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实际上,我们教师给予学生的只能是信息,而不能给予真正的知识,在这知识爆炸时代,学生所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获取知识的方法,知识是学不完的,只有方法才能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注重方法授予。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程度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二)让学生在“动”中学会合作。“合作”己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关键词,也是新课下改课堂的主题词,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现在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比较缺乏合作意识。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合作的动机和兴趣,教会学生合作技能与方法;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例如,在实践中,我们要搭建合作学习平台或探究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取知识,培养数学素养。通过反复的合作培养,增强他们合作意识,从而乐于合作,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三、引导质疑,让学生“神”动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说明了“疑”这种思维之动在学习中的意义极其重要。但现行学生主动质疑意识较差,甚至没有形成习惯。南宋朱熹告诉我们,“学生无疑须教有疑”。因此,我们要通过创设悬念,多置问题,让学生在“教有疑”中调动思维参与。通过围绕问题,分析推导,探索结论等途径,在学会数学的思想、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实现“神”动效果。数学问题如果只停留在传授上知识就不易升华。记得在《一次函数》的一节课上,有一个问题的结论是:4x+2y=19,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关系式编一道实际问题,结果学生编出了各种各样的例子,而且把我本来要扩充的问题也包含其中。这样处理,学生都积极动脑,实现了举一反三效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都体现了“神”动在学习中的积极意义了。
  以上就是我们在创建活力课堂中的一些让学生“动”起来学数学的实践做法,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动”而展开习,让学生经历“形”动、“心”动和“神”动等动的变化,从而使之在愉快参与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当然,实践中我们还有很多不成熟的作法,需要改进。我将在以后教学中作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动”出学生的思维,“动”出学生激情,“动”出学生的创造,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真正构建起教的有效方式、学的无限法宝。
  参考文献:
  [1]王双娟,让学生在“动”中学数学[J].科学大众,2006年。
  [2]陈建英,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J].考试周刊,2012年。
  [3]杨汉英,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数学[J].华夏教师,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