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达成情感态度目标的策略探寻
【作者】 孙成伟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文星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实现德智双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情感态度目标 达成 实践策略
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我们就因此只重视操作操作而忽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就是说,在其课程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信息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获得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培养,也显得同样重要。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谈谈达成的实践策略。
一、激发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前提
(一)关注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应设法将教材中脱离了实践的抽象原理还原到实际的应用中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生活应用知识,巩固知识,加深信息技术原理、规律的理解。例如,让学生了解到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班级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快速而准确的获得学生的总分、平均分以及进行成绩排名等,学生可以用计算机写作文,对作文进行排版,并将其打印输出到纸上;图书馆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图书管理,实现分类编目、图书检索等自动化较高的管理,并对借阅情况进行统计;银行可以用计算机管理账目,对当天的营业情况即时汇总、分类、结算、统计、制表等等。只有当学生认识到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极强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重要应用时,他们才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形成努力学习信息积极的情感态度,明白自己学习的使命。
(二)重书本知识向当代科技延伸,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我们知道,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神秘感和强烈的好奇心。抓住这一点,我们在教学时,由重书本知识传授,逐渐向当代科技延伸,以此来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航天科技、交通运输等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适当加入相应尖端科技的介绍,不仅消除了学生内心的神秘感,而且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理解,达到在教与学融合过程中,通过师生情感碰撞与态度交流,激发学生产生闪光的亮点,通过展望现代科技领域信息技术的重要应用和前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究欲、创造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创新的天地,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二、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美学特征,培养审美能力是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方法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技成果,具有无限美的元素。在其教学中展示其科学美,让其光芒普照在学生心田,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逐步感受到美的乐趣,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完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中揭示所教知识内容的科学美,向学生展示出信息技术知识的美学特性,激发学生的爱美天性。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整合技术、视听技术等把形、声、色等展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的神奇功能,促进多种感官被调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美带给学生的享受不只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智慧的力量所产生的愉悦。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创造者,在学信息技术的同时,也直接投身于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中。正是由此,他们才会对信息技术的美有着深刻认识,并受到感染。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展示信息技术学的美学特征外,还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像其他学科学习一样去探索,去设计我们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去发现知识的奥秘与乐趣,享受看到新事物、新知识带来的愉悦和成功,从而逐渐产生"我要学"的积极意识,形成对科学美的审能力及完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在强调"过程与方法"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不等同于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反映在信息技术学科上,就是在计算机原理学习和设计过程中,通过技能的训练,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过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那么"方法"就可以比作是交通工具。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注重通过观察思考,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实践操作、检验"等过程,理解信息技术基本原理,认识其规律,并在应用和操作中加深理解,只有强化了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才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质疑能力,处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把各种知识和技能连成一体,形成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框架体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能力,同时通过技能的训练达到检验所学计算机原理的正确性,通过实践检验真理,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克服单一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倾向,而要通过多种策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形成良好的思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人生取向指明方向,使其成为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思想情感基础,特别是积极学习的情感动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袁双龙,浅谈信息技术教学多维度目标达成的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2年。
[2]何岳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情感目标达成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情感态度目标 达成 实践策略
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我们就因此只重视操作操作而忽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就是说,在其课程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信息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获得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培养,也显得同样重要。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谈谈达成的实践策略。
一、激发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前提
(一)关注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应设法将教材中脱离了实践的抽象原理还原到实际的应用中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生活应用知识,巩固知识,加深信息技术原理、规律的理解。例如,让学生了解到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班级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快速而准确的获得学生的总分、平均分以及进行成绩排名等,学生可以用计算机写作文,对作文进行排版,并将其打印输出到纸上;图书馆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图书管理,实现分类编目、图书检索等自动化较高的管理,并对借阅情况进行统计;银行可以用计算机管理账目,对当天的营业情况即时汇总、分类、结算、统计、制表等等。只有当学生认识到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极强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重要应用时,他们才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形成努力学习信息积极的情感态度,明白自己学习的使命。
(二)重书本知识向当代科技延伸,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我们知道,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神秘感和强烈的好奇心。抓住这一点,我们在教学时,由重书本知识传授,逐渐向当代科技延伸,以此来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航天科技、交通运输等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适当加入相应尖端科技的介绍,不仅消除了学生内心的神秘感,而且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理解,达到在教与学融合过程中,通过师生情感碰撞与态度交流,激发学生产生闪光的亮点,通过展望现代科技领域信息技术的重要应用和前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究欲、创造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创新的天地,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二、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美学特征,培养审美能力是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方法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技成果,具有无限美的元素。在其教学中展示其科学美,让其光芒普照在学生心田,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逐步感受到美的乐趣,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完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中揭示所教知识内容的科学美,向学生展示出信息技术知识的美学特性,激发学生的爱美天性。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整合技术、视听技术等把形、声、色等展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的神奇功能,促进多种感官被调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美带给学生的享受不只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智慧的力量所产生的愉悦。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创造者,在学信息技术的同时,也直接投身于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中。正是由此,他们才会对信息技术的美有着深刻认识,并受到感染。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展示信息技术学的美学特征外,还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像其他学科学习一样去探索,去设计我们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去发现知识的奥秘与乐趣,享受看到新事物、新知识带来的愉悦和成功,从而逐渐产生"我要学"的积极意识,形成对科学美的审能力及完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在强调"过程与方法"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不等同于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反映在信息技术学科上,就是在计算机原理学习和设计过程中,通过技能的训练,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过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那么"方法"就可以比作是交通工具。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注重通过观察思考,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实践操作、检验"等过程,理解信息技术基本原理,认识其规律,并在应用和操作中加深理解,只有强化了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才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质疑能力,处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把各种知识和技能连成一体,形成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框架体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能力,同时通过技能的训练达到检验所学计算机原理的正确性,通过实践检验真理,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克服单一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倾向,而要通过多种策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形成良好的思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人生取向指明方向,使其成为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思想情感基础,特别是积极学习的情感动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袁双龙,浅谈信息技术教学多维度目标达成的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2年。
[2]何岳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情感目标达成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