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物理自主学习的探究
【作者】 刘会娟
【机构】 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知识加速更新,新的信息源源不断,给现代教育者提出了新的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职责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学会学习,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教师要转换好角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转化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的引路人,将饱满的热情和甜蜜的微笑带到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通过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充满兴趣,并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保证自主学习顺利进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逐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主学习的最显著特征是主动性,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能够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物理知识,体会物理原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重要标志。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绘声绘色的讲述科学家探索物理规律的轶事,如伽俐略发现单摆,牛顿发现白光色散和地心引力,阿基米德鉴定王冠成分等等,可以是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的物理趣事,科学幻想故事等等。当学生入迷之时,嘎然而止。提出有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等等。更为常用的是生动直观的演示,有惊无险的更佳。
例如,演示小实验:
(1)在演示桌上铺上一张纸带,取下正戴着的眼镜放在纸带上,然后缓慢地拖动纸带,这时,眼镜和纸带一起被拖到桌子的边沿,眼看再往下拖眼镜非摔坏不可,此时,迅速抽动纸带。结果,眼镜在桌子边沿上,安然无恙,学生自然感到惊奇!有的用铅笔盒和本子立即试验,亦然。为什么?学习了物理就懂了。
(2)烧杯里装上无色透明的液体,把一个鸡蛋轻轻放入其中,鸡蛋变大了!而且竟能悬浮起来;加入一些水,鸡蛋又沉了下去。有趣,为什么?学了物理就知道了。
经过这样的演示实验,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浓厚了,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
三、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自行探究、自主发现,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方法。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猜想、假设正确,都想亲自通过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分析推理等途径进行探究、验证。此时学生的设计方案带有很强的主动性、自主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开始时,由于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还没有抓住实质,可能有些“乱”,难免有一些不当或错误之处,这是必然的。教师一定不要斥责批评,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教师对他们要多鼓励、少批评,真正实现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有所长进。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并乐于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在其创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核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切切实实给学生更多的支配权和自主选择的机会,留出时空,力图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自由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使课堂处处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实现教师、学生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合作。
四、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学才有活力。课堂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不仅仅是要获取前人创造和发现的结论,更要通过自己现有的思维和方法亲身体验创造和发现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从自行研讨转向小组讨论,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引领下,产生了对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讨论、教学的互评作用,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构建系统条理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自主的课堂中充分发展。通过这样的研讨、分析及广泛交流,不仅能使学生从研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而且能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大大提高。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并指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上升为理论,学生能做的决不包办代替。
五、组织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反思
知识归纳提炼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评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缺陷,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究思路、探究方法,学生在经历了学习新知识和不断的反思后,逐渐把学习经历提升为学习经验,同时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让学生养成反思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在学习与已经学习过的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反思以前学过的类似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教师还可给在课堂上思考片面、审题不清的学生创设一些反面知识情景让学生思辨,在学习反思中增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深度,使学生向正确的方向理解知识或得到完整的结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让反思激活学生的智慧,提升学习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因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可起到突出重点强化记忆的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探究的艰辛历程,相信各位老师一定能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搞好课堂教学。
一、教师要转换好角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转化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的引路人,将饱满的热情和甜蜜的微笑带到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通过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充满兴趣,并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保证自主学习顺利进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逐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主学习的最显著特征是主动性,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能够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物理知识,体会物理原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重要标志。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绘声绘色的讲述科学家探索物理规律的轶事,如伽俐略发现单摆,牛顿发现白光色散和地心引力,阿基米德鉴定王冠成分等等,可以是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的物理趣事,科学幻想故事等等。当学生入迷之时,嘎然而止。提出有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等等。更为常用的是生动直观的演示,有惊无险的更佳。
例如,演示小实验:
(1)在演示桌上铺上一张纸带,取下正戴着的眼镜放在纸带上,然后缓慢地拖动纸带,这时,眼镜和纸带一起被拖到桌子的边沿,眼看再往下拖眼镜非摔坏不可,此时,迅速抽动纸带。结果,眼镜在桌子边沿上,安然无恙,学生自然感到惊奇!有的用铅笔盒和本子立即试验,亦然。为什么?学习了物理就懂了。
(2)烧杯里装上无色透明的液体,把一个鸡蛋轻轻放入其中,鸡蛋变大了!而且竟能悬浮起来;加入一些水,鸡蛋又沉了下去。有趣,为什么?学了物理就知道了。
经过这样的演示实验,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浓厚了,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
三、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自行探究、自主发现,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方法。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猜想、假设正确,都想亲自通过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分析推理等途径进行探究、验证。此时学生的设计方案带有很强的主动性、自主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开始时,由于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还没有抓住实质,可能有些“乱”,难免有一些不当或错误之处,这是必然的。教师一定不要斥责批评,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教师对他们要多鼓励、少批评,真正实现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有所长进。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并乐于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在其创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核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切切实实给学生更多的支配权和自主选择的机会,留出时空,力图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自由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使课堂处处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实现教师、学生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合作。
四、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学才有活力。课堂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不仅仅是要获取前人创造和发现的结论,更要通过自己现有的思维和方法亲身体验创造和发现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从自行研讨转向小组讨论,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引领下,产生了对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讨论、教学的互评作用,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构建系统条理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自主的课堂中充分发展。通过这样的研讨、分析及广泛交流,不仅能使学生从研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而且能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大大提高。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并指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上升为理论,学生能做的决不包办代替。
五、组织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反思
知识归纳提炼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评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缺陷,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究思路、探究方法,学生在经历了学习新知识和不断的反思后,逐渐把学习经历提升为学习经验,同时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让学生养成反思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在学习与已经学习过的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反思以前学过的类似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教师还可给在课堂上思考片面、审题不清的学生创设一些反面知识情景让学生思辨,在学习反思中增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深度,使学生向正确的方向理解知识或得到完整的结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让反思激活学生的智慧,提升学习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因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可起到突出重点强化记忆的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探究的艰辛历程,相信各位老师一定能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搞好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