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一张地图上的地理核心素养
【作者】 郭 恒
【机构】 四川省安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核心素养作为我国实现学校教育价值和确立人才质量标准的基础和核心。
那么到底什么是素养呢?什么又是地理核心素养呢?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修养”包含两种基本含义: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那么“素养”就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包含个体平时修习而成的知识、能力、品德、观念、方法等,是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涵养或修养。“地理素养”就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引导学生把握地图“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地图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育应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根据新的教学标准的要求,新教材内容加大了地图占的比重,也强化了地图训练的力度。教材中图像已经从“附图”的地位变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的电子地图,关于地图的考查也更多了。这样的改变更说明了地图对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理挂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利用以文字、数据和符号等形式表达的资料,如课文、图片、图表、表格、图解和地图等;利用信息传播、思考、实践和社交等技能去探究从本地到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地理课题。从而,地理教育在读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图解能力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它也对个人素质和社交能力的发展,特别在日常生活的空间度量上和在国际了解上有所帮助。”用文字去说明图上的地理对象,使图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相互联系起来,使死图变活图,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地图拓宽空间视角,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构成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人地观念等方面,地图技能的形成需借助观察、记忆、想象等多项思维活动;空间视角的培育需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的记忆、空间结构的分析及空间联系的想象等多种思维的交叉,而这些恰恰是直观形象的地图能达到的。地图教学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利用好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终身技能。虽然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紧随国际发展趋势、社会发展的需求,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但是地理教学始终是“人”的培养。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图技能的培育也有明确的规定:“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地图技能的要求更进一步,例如,“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用电子地图查询交通、旅游等信息;学会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老师用好了一张地图,不仅教会了学生地理知识,还培养了运用地图的习惯,懂得了使用地图的技能,真正做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生不仅要学会现有的知识,还要学会终身学习,更新知识构成,这就要求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安排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这是地理的真正核心素养所在。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不能充分发挥地图的教学功能,就不是真正的地理教学。不会用地图,当然也就谈不上地理核心素养。
那么到底什么是素养呢?什么又是地理核心素养呢?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修养”包含两种基本含义: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那么“素养”就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包含个体平时修习而成的知识、能力、品德、观念、方法等,是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涵养或修养。“地理素养”就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引导学生把握地图“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地图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育应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根据新的教学标准的要求,新教材内容加大了地图占的比重,也强化了地图训练的力度。教材中图像已经从“附图”的地位变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的电子地图,关于地图的考查也更多了。这样的改变更说明了地图对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理挂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利用以文字、数据和符号等形式表达的资料,如课文、图片、图表、表格、图解和地图等;利用信息传播、思考、实践和社交等技能去探究从本地到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地理课题。从而,地理教育在读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图解能力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它也对个人素质和社交能力的发展,特别在日常生活的空间度量上和在国际了解上有所帮助。”用文字去说明图上的地理对象,使图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相互联系起来,使死图变活图,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地图拓宽空间视角,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构成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人地观念等方面,地图技能的形成需借助观察、记忆、想象等多项思维活动;空间视角的培育需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的记忆、空间结构的分析及空间联系的想象等多种思维的交叉,而这些恰恰是直观形象的地图能达到的。地图教学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利用好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终身技能。虽然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紧随国际发展趋势、社会发展的需求,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但是地理教学始终是“人”的培养。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图技能的培育也有明确的规定:“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地图技能的要求更进一步,例如,“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用电子地图查询交通、旅游等信息;学会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老师用好了一张地图,不仅教会了学生地理知识,还培养了运用地图的习惯,懂得了使用地图的技能,真正做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生不仅要学会现有的知识,还要学会终身学习,更新知识构成,这就要求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安排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这是地理的真正核心素养所在。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不能充分发挥地图的教学功能,就不是真正的地理教学。不会用地图,当然也就谈不上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