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建立特色作业观,引领学生个性成长

【作者】 李 虹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作业是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要想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作业观,这种观念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家庭作业布置,尊重差异形式多样。
  1.必做题作业抓住重点,夯实“双基”。
  家庭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为保证作业的基本作用,我们学校要求每次作业均设置必做题,作业内容的设置,突出最基础的知识技能和最基本的学习思考方法的掌握以及最基本的学习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科作业的内容和要求与学生学习各阶段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及教材保持一致,不任意拔高。这个层面的作业设置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初步的应用能力,达到学习的最基本要求。
  2.选做题作业尊重差异,凸显个性。
  选做题作业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业设置分A、B两类,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条件,从中任选一类完成。选做题作业在内容与完成方式上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最大的自由,使学生能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与其它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选做题作业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作业负担,把他们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自主学习。这样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本知识得到巩固,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加学科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拓展性作业延伸知识,扩展空间。
  拓展性作业是对教学过程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与生活结合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求教师在作业设置时增设拓展性作业,以此引导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语文学科的扩展阅读,成为学生最重要的第二课堂,一篇课文仅仅是阅读的开始,教师可以从横向纵向指导学生阅读,指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和阅读的基础上,加强积累,为应用与实践做好准备;数学学科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和个性化的思考,对数学知识整理、积累、应用,使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文化知识的延展,更多的是思想情感的提升;英语教师根据每一模块学习的内容,布置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凸现学科特点,形式多样的“新词积累”、“语言运用”、“名言警句或童谣诗歌”等作业,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二、双休日节假日实践性探究性作业,拓宽领域广泛涉猎。
  1.社区服务型作业。在促进学校与社区共建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除学校统一组织的大型活动之外,学校要科学设计社区服务型作业的形式、内容,将社区服务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去独立完成,让学生在服务中感受自身的社会价值,形成自觉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2.社会实践型作业。结合双休日节假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及学校“义工”、“志愿者”岗位的设置,学校积极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小型实践活动可以作为作业的形式布置,让学生学会做事。针对寒假、暑假时间较长的特点,学校鼓励并帮助学生联系工、商、企、事业单位以及群团组织,落实适合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岗位,设计作业的内容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今年暑假期间,我校组织部分初二学生深入阳光纸业集团参观实践。
  3.情感体验型作业。结合学校“五个一”成长工程、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长课程实施等素质教育实施项目,布置情感体验型作业,让学生学会体验和感悟生活,如可以布置学生参与家务,感悟亲情,表达感恩之心;也可以布置学生参与社会慈善活动,感悟社会和谐与温暖等。
  4.习惯养成型作业。结合潍坊市教育教学重大问题研究项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深化推广”、“亲子共成长”等项目研究,设计和布置习惯养成型作业,从学习好习惯、做事好习惯、做人好习惯、生活好习惯等方面入手,强化家校合作,提高作业成效。
  5.读书拓展型作业。结合“朝阳读书计划”、“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和县“诗文诵读”工程等活动开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规划学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布置形式多样的读书拓展型作业,并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组织读书会、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在作业中学会积累、学会欣赏、学会表达,从典型作品、典型人物的品读中获得人生感悟。
  三、实施多元评价,激发学生潜能。
  1.运用积极的批改符号和评语,对学生作业做到“多维”评价。
  ①“星”级鼓励,提高作业质量:学校规定根据学生作业的质量,将学生作业分为由“★”至“★★★★★”五个等级,鼓励学生做“★★★★★”级的“作业能手”。
  ②笑脸、小红旗等符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明白,老师关心的不仅是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还看重他们的作业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把老师的关爱、期待蕴含在作业中,从而唤起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③评语激励,促使学生在学习兴趣、态度、方式等方面不断提高。
  2.评价主体多元化,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①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分析自己有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优、缺点与需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
  ②同伴互评。学生对他人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交流和资源共享的过程。通过互评培养互帮互学、思维火花碰撞和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③家长评价。家庭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见证着学生校园学习之外的大部分学习活动,也更易观察到孩子学习的态度,让家长也一同参与到评价中来,加深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