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模块项目教学与发展学生体能的有机结合

【作者】 郭思胜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 赵欣江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中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发挥其作用,高中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更特殊的作用。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们依照课程标准,实施了模块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针对学生体能逐年下降的现状,在方案的研制中,抓住模块教学的结构特点,充分发展学生的体能。
  模块项目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能使体育课程变得更加灵活、开放,更富有弹性,拓展了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拉大了不同系列和课程在深度和难度上的差距,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这是过去长期采用的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保证了新课程所追求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目标的实现。
  —、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是对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所产生的教学模式,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一种教学方法。
  二、模块教学中发展学生全面的体能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列入了身体健康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教学应更注重发展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良好的体能只能来自于青少年时期打下的体能基础和此后坚持不懈的锻炼。良好的体能不仅是我们学生能很好完成学业的身心必备条件,也是学生日后从事各种职业的前提条件。既然体能如此重要,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特征就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身体练习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说,在高中模块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能的发展两者互为载体,同时又相互依托,相辅相成。运动技能的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体能,体能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在高中模块项目教学中全面设计和安排体能练习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体能锻炼,提高学生抗负荷、抗疲劳及各器官系统的运动机能,改善身体形态和心理品质就成为体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手段注重提高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是高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增强灵敏性、协调性和柔韧性;是高反应速度和反应时;控制体重,改善身体成份等。
  三、模块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体能
  当前,在模块教学中出现了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情况下,我们将模块教材筛选重组,设立多个教学模块,并根据水平教学目标选编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同时,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渗透体能练习内容,还安排了一些有一定负荷量和强度的对抗性和竞赛性体能练习。使学生在各模块学习技能和体能训练外,还将各模块的自我锻炼方法、规则和竞赛裁判法等内容传授给学生。从体育文化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主动锻炼的目的,培养运动参与的意识、欣赏能力和组织能力,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思想,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1)将发展学生体能渗透到具体目标中
  发展学生的体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教育部体卫艺司杨贵仁司长强调指出“体育课必须重视运动负荷安排,绝对不能把体育课上成休闲课,不要强调情感情境。上课就像吃药一样,如果只给学生吃糖衣,不吃药,怎么治病?”模块教学为学生的体能的发展与提高提供了空间。大家常说,健康是1,学业、前程、财富——都是0。一个人拥有健康时,他可能拥有10,100,10000,甚至更多;如果失去1,拥有的0再多, 仍然一无所有。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当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非是“以学生为中心”迎合放任学生。其实在新课程下老师在运动技术教学的时候,在教学内容上不但有运动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而且同时还有学生体能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技术和强健的体魄,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所以我们在制定具体目标时要注重学生体能的发展。如通过哪些练习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通过哪些练习提高学生肌肉力量的肌肉耐力;通过哪些练习增强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和柔韧性以及速度和反应。
  (2)精心设计练习方法、手段和次数把体能的训练贯穿在教学中
  一堂体育课时间十分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发展学生的体能,又要学生掌握多种体育技能,这要求合理安排体能、技能的教学内容。模块教学计划是根据项目本身对学生体能的要求,及通过模块教学,将发展学生全面的体能作为一个递进性的安排,具体到每次课我们都要通过精心设计练习方法、手段和次数把体能的训练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我们在进行田径跑的模块教学时,因为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 子女“娇”态严重“骄”气突出。教学中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学习态度消极,有的甚至假装身体不舒服而逃避上课。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变换跑的方式,改变跑的环境的方法。如:重复跑、定时跑、定距跑、变速跑、运球跑、越野跑等;练习不一定都在田径场地上进行,让他们产生“新鲜”和“有趣”的感觉,但时间一久学生又出现厌烦情绪,我认为这是 他们意志品质薄弱的表现,对此我理解并引导着他们。在训练中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他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潜力,才能在将来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体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含义。也就是说体育课需要一定的强度和量,但不能上成体能训练课。
  (3)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课程标准》倡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同一学习目标下,存在着多种内容达成目标的可能性。那么在制定学时计划时,发展体能的学习目标方面就完全可以给予学生很大的选择权,因为每个学生的体能基础各有很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需要发展的体能不尽相同,就要考虑提供给学生不同的练习内容,使他们各自进行不同的身体锻炼,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体能训练要与知识、技能相结合,体现学科本色,落实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训练目标和评价方法,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训练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提高学生体能的有效途径。如在双杠教学中,当完成一个技术教学时,可用一些游戏竞赛(杠上支撑行走接力、屈臂撑、杠上俯卧撑等)的方式来进行体能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练习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能的目的。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在模块项目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能,是摆在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