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儿童心灵发展
【作者】 易青松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白坪乡叶家庵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奠基学科,发展儿童心灵,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情感是语文教育应担当的重要责任。也就是说,我们语文教育不仅应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培养,更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儿童心灵 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大家的共识。但联系教学对象,我们要发展儿童的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在80年前,谈到小学国文教育,应当怎样改革时,明确提出了“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发展儿童的心灵。
一、发展儿童心灵的现实意义
简单地说,“心灵”就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叶老为什么强调语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呢?语文教学和发展儿童的心理有什么关系呢?第一,语文学科发展,儿童的心灵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正如叶老所说的“文字所以表声音,声音所以达情思,那是人人知道的。没有情思,就没有发出声音的必要,更何需文字?可见,情思为声音的泉源,而文字为生命的符号。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砺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握不住之苦。这两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这一段话,既说明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思想情感是产生语言、文字的源泉,也即“言为心声”。又说明了儿童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磨练情思,使情思“进于丰妙”,既善于思考,又善于感悟;一方面还要练习表达情思的方法,在说话、作文中将自己的情思表达出来。也就是说,通过读书、作文提高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能对所读的文章理解深刻,才能写好文章。
二、搭建儿童心灵发展平台
搭建儿童心灵发展平台是发展儿童心灵的首要方法。这种平台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广义的平台或是环境,就是指儿童学习语文的环境、设备、氛围等;一是狭义的平台,也就是现在所讲的教学情境。不论阅读或作文,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儿童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儿童引到情思和情境之中,当儿童的情思被激发起来,使之产生愿意读书、急于表达的愿望时,读书、作文才能达到好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景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带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以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她更重视作文前的情感激发,如带孩子们去郊外找春天、看秋收、踏雪景,以唤起儿童的欢乐心情,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情思活跃,又怎能写不出好文章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先是以情导入,激发情感;再师生载情读文,文中悟情,以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要做到语言和情思的统一
语文学科发展儿童的心灵,激发情思,这是根本。“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最后乃着力于记录写述等形式的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语言和情思的统一。课文中有写景的文章,教学时,就要将景与情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出景中之情。课文中有以写事为主的文章,凡是写事的语言,也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就要使事与情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事中之情。课文中凡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作者会倾注爱憎分明的情感,人与事结合,在明白事理之后,还要归结到人的思想感情上去,你所赞扬、歌颂的人物的人格力量,激起学生的敬仰、爱慕之情。
学生作文中,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看作文内容是否丰富,思想感情表达是否丰满;一方面还要在语言表达上进行指导,例如文章结构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词语运用是否恰当,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准确,文字书写是否工整、正确。这两方面要全面评改,不能因为强调情思的感悟,而忽视了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也不能强调语言形式方法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思想、审美情趣的感悟。因为语言和情思始终是统一的,语文课发展儿童的心灵,最终要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四、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要发展学生的情思,教师必须具有真挚的感情,教师有了真情,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教材中的作者之情,再以之感染学生。例如以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把学生引导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向学生揭示自然之奥秘,欣赏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进而能书写赞赏大自然的美文。对写英雄、伟人的课文,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唤起学生对英雄、伟人的崇敬、仰慕和爱戴之情。由于情感的陶冶,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内心就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入情,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这样,作者、教师、学生的心灵才能达到共鸣,使教学达到最高境界。要使教学达到这个高境界,要发展儿童的心灵,关键在于教师要具有一颗真、善、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田本娜,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J].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
[2]孙钢红,浅谈语文学科如何发展儿童[J].心灵学园,2011年。
[3]刘书艳,语文教学要发展儿童的心灵[J].科学之友,2009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儿童心灵 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大家的共识。但联系教学对象,我们要发展儿童的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在80年前,谈到小学国文教育,应当怎样改革时,明确提出了“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发展儿童的心灵。
一、发展儿童心灵的现实意义
简单地说,“心灵”就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叶老为什么强调语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呢?语文教学和发展儿童的心理有什么关系呢?第一,语文学科发展,儿童的心灵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正如叶老所说的“文字所以表声音,声音所以达情思,那是人人知道的。没有情思,就没有发出声音的必要,更何需文字?可见,情思为声音的泉源,而文字为生命的符号。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砺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握不住之苦。这两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这一段话,既说明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思想情感是产生语言、文字的源泉,也即“言为心声”。又说明了儿童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磨练情思,使情思“进于丰妙”,既善于思考,又善于感悟;一方面还要练习表达情思的方法,在说话、作文中将自己的情思表达出来。也就是说,通过读书、作文提高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能对所读的文章理解深刻,才能写好文章。
二、搭建儿童心灵发展平台
搭建儿童心灵发展平台是发展儿童心灵的首要方法。这种平台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广义的平台或是环境,就是指儿童学习语文的环境、设备、氛围等;一是狭义的平台,也就是现在所讲的教学情境。不论阅读或作文,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儿童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儿童引到情思和情境之中,当儿童的情思被激发起来,使之产生愿意读书、急于表达的愿望时,读书、作文才能达到好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景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带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以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她更重视作文前的情感激发,如带孩子们去郊外找春天、看秋收、踏雪景,以唤起儿童的欢乐心情,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情思活跃,又怎能写不出好文章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先是以情导入,激发情感;再师生载情读文,文中悟情,以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要做到语言和情思的统一
语文学科发展儿童的心灵,激发情思,这是根本。“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最后乃着力于记录写述等形式的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语言和情思的统一。课文中有写景的文章,教学时,就要将景与情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出景中之情。课文中有以写事为主的文章,凡是写事的语言,也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就要使事与情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事中之情。课文中凡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作者会倾注爱憎分明的情感,人与事结合,在明白事理之后,还要归结到人的思想感情上去,你所赞扬、歌颂的人物的人格力量,激起学生的敬仰、爱慕之情。
学生作文中,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看作文内容是否丰富,思想感情表达是否丰满;一方面还要在语言表达上进行指导,例如文章结构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词语运用是否恰当,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准确,文字书写是否工整、正确。这两方面要全面评改,不能因为强调情思的感悟,而忽视了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也不能强调语言形式方法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思想、审美情趣的感悟。因为语言和情思始终是统一的,语文课发展儿童的心灵,最终要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四、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要发展学生的情思,教师必须具有真挚的感情,教师有了真情,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教材中的作者之情,再以之感染学生。例如以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把学生引导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向学生揭示自然之奥秘,欣赏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进而能书写赞赏大自然的美文。对写英雄、伟人的课文,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唤起学生对英雄、伟人的崇敬、仰慕和爱戴之情。由于情感的陶冶,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内心就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入情,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这样,作者、教师、学生的心灵才能达到共鸣,使教学达到最高境界。要使教学达到这个高境界,要发展儿童的心灵,关键在于教师要具有一颗真、善、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田本娜,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J].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
[2]孙钢红,浅谈语文学科如何发展儿童[J].心灵学园,2011年。
[3]刘书艳,语文教学要发展儿童的心灵[J].科学之友,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