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体验性学习策略在学生思维培养中的运用
【作者】 唐俊英
【机构】 四川省安岳县文化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亲历学习过程。我们知道,学生思维与动作有很大联系,让学生亲历过程本身就是对思维的培养。加上数学对学生培养思维的有着独特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就有很好“市场”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性学习策略 思维培养 运用
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广泛接触材料,自主尝试,亲历学习实践,在运用自身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的一种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几种学习方式,实际上都是要求学生亲身参与,亲历学习过程。这就强调了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体验和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是真正属于学生,解放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体验性学习策略在培养学生思维中的有效运用。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活”数学,积淀思维
新课标反复强调数学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上。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时,常常找不到生活中与其相关的数学知识原型,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或参观,或动手,或收集,让学生与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结成亲密的朋友。如教学“统计’时,我们就可结合本班学生喜欢哪种水果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学前调查。这个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课前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调查中去。正式上课了,教师根据学生收集来的数据,引导他们作出整理分析,绘制统计图,帮助作出合理的决策。像“统计的意义、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过程”这些很难传授的知识,学生在亲身经历之后,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学习起来就轻松得多。他们在经历中,不仅感受到了数学就在生活中,是活生生的存在,还知道,生活需要数学,进而有了数学的生活化意为和应用化思维。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我们就必须另辟蹊径,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启发他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可能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辐射,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二、在课堂经历中探究“学”数学,再现思维
数学学习或实践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怪不得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这样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把要学的知识,由自己去发现或再创造出来。因此,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价值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与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定律。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带着学生计算校园里一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完成之后,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学楼右边那块三角形草地的面积?”这个问题一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二是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即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未学过的知识。价值的问题常常能将学生的思维焦点聚焦到探究上,从而引导学生去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这一点也是新课稈理念所倡导的。
三、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玩”数学,创造思维
“学中玩,玩中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具体实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在“玩”中培养兴趣,在“玩”中捕捉数学规律。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之后,我和同学们“玩”起了快乐的游戏:我让大家拿出纸,引导他们画出能折成正方体的图案,并在图案的各个小正方形上分别写上每个面的代码,不管用数字还是字母。在完成后,我让学生走出座位找自己要好的同学,开展“你猜我验”的游戏活动,验证的同学提出:“A的对面是哪面?B在前面时,它的左面是哪面?右面呢?”等问题。猜的学生不仅要说出猜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说出理由。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忘记了枯燥和疲劳,在玩的过程中,空间观念、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髙。
四、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用”数学,提高思维
生活中的数学并非像课本中的数学一样现成与呆板,要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真正提高,就要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发展数学能力。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学生的运用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创造意识就能得到加强。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也让学生得到宝贵的体验——学有所用。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对它的生活意义理解不了,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在商店买东西,买了6个鸡蛋,每个0.9元,买了6袋盐,每袋1.3元,又买了6包味精,每包0.8元,你能很快知道一共要多少元吗?这时学生立刻投入到计算中去,当有些同学很快算出18元时,我请他说出理由并点明主旨:看,乘法分配律跑到商店里来了,在其他哪些地方也会出现呢?在寻找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了学数学的意义,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在应用中提高了思维。
数学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以后,的确数学给我们留下的就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在体验性学习中发展思维,更能强化思维印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多年的数学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体验性学习经验。因此,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将更加实施这种策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体验,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帮武,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3年。
[2]林宏滨,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性学习策略 思维培养 运用
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广泛接触材料,自主尝试,亲历学习实践,在运用自身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的一种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几种学习方式,实际上都是要求学生亲身参与,亲历学习过程。这就强调了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体验和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是真正属于学生,解放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体验性学习策略在培养学生思维中的有效运用。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活”数学,积淀思维
新课标反复强调数学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上。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时,常常找不到生活中与其相关的数学知识原型,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或参观,或动手,或收集,让学生与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结成亲密的朋友。如教学“统计’时,我们就可结合本班学生喜欢哪种水果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学前调查。这个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课前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调查中去。正式上课了,教师根据学生收集来的数据,引导他们作出整理分析,绘制统计图,帮助作出合理的决策。像“统计的意义、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过程”这些很难传授的知识,学生在亲身经历之后,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学习起来就轻松得多。他们在经历中,不仅感受到了数学就在生活中,是活生生的存在,还知道,生活需要数学,进而有了数学的生活化意为和应用化思维。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我们就必须另辟蹊径,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启发他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可能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辐射,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二、在课堂经历中探究“学”数学,再现思维
数学学习或实践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怪不得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这样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把要学的知识,由自己去发现或再创造出来。因此,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价值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与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定律。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带着学生计算校园里一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完成之后,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学楼右边那块三角形草地的面积?”这个问题一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二是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即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未学过的知识。价值的问题常常能将学生的思维焦点聚焦到探究上,从而引导学生去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这一点也是新课稈理念所倡导的。
三、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玩”数学,创造思维
“学中玩,玩中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具体实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在“玩”中培养兴趣,在“玩”中捕捉数学规律。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之后,我和同学们“玩”起了快乐的游戏:我让大家拿出纸,引导他们画出能折成正方体的图案,并在图案的各个小正方形上分别写上每个面的代码,不管用数字还是字母。在完成后,我让学生走出座位找自己要好的同学,开展“你猜我验”的游戏活动,验证的同学提出:“A的对面是哪面?B在前面时,它的左面是哪面?右面呢?”等问题。猜的学生不仅要说出猜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说出理由。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忘记了枯燥和疲劳,在玩的过程中,空间观念、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髙。
四、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用”数学,提高思维
生活中的数学并非像课本中的数学一样现成与呆板,要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真正提高,就要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发展数学能力。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学生的运用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创造意识就能得到加强。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也让学生得到宝贵的体验——学有所用。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对它的生活意义理解不了,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在商店买东西,买了6个鸡蛋,每个0.9元,买了6袋盐,每袋1.3元,又买了6包味精,每包0.8元,你能很快知道一共要多少元吗?这时学生立刻投入到计算中去,当有些同学很快算出18元时,我请他说出理由并点明主旨:看,乘法分配律跑到商店里来了,在其他哪些地方也会出现呢?在寻找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了学数学的意义,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在应用中提高了思维。
数学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以后,的确数学给我们留下的就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在体验性学习中发展思维,更能强化思维印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多年的数学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体验性学习经验。因此,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将更加实施这种策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体验,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帮武,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3年。
[2]林宏滨,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