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刍议高中语文教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 杨红梅

【机构】 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一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曾听过一段对话——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们:“冰雪融化之后是什么?”有孩子回答道:“是春天!”可教师展示的标准答案却是“水”。不同的答案,反映出不同的审美角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身为教育者的深思。
  像这样的教学案例其实反映了什么问题?大概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加倾向于语文工具性,即科学性。教师普通重视语文教育的科学性,总结出各式各样的“得分秘籍”,以教会学生从各类考试中脱颖而出,以分数的高低来权衡语文素质的高低,而完全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学会了机械地照搬答案,本该大力提倡的创新思维和联想力被早早扼杀,语文学习成了形同理科学习的枯燥乏味的答题技巧的训练。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的确,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如思维、逻辑、心理等科学品质以及提升学生高品位的人文品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应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教学思想的理性化和教材文本的人文性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体现语文教学是科学与人文高度统一的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地更新观念,建立起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育观,体现出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发挥出语文教学的巨大作用。
  然而,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文字工具的教学,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精选的优美的范文肢解成知识技能的训练,把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变成复句的划分、顺序的调整……而忽略了课文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把语文教学变成了应试教学。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提到突出的地位。从近年来语文教学界提倡人文性的一些做法看,多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诸多“非工具性能力”的培养目标,还有“灵感、顿悟、直觉”等“非逻辑认识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也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在“幡然醒悟”之后,又走入了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语文课完全当作文学欣赏课来上,而忽略了语文科的知识性,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理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在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略其“科学性”。因为“人文性”相应于“科学性”只是认识的一个方面,科学不仅是原理、概念、知识,还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毋庸置疑,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指导,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学同样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展,学习科学的表达方式,从而树立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语文知识系统的科学化是培养发展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应该提倡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研究、求实划造等现代社会必须的基本素质。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以至是做人。
  例如,针对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提升人文素养这一特点,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选取古今中外名家美文,印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在早读和阅读课读诵,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鉴赏品析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并结合古代诗文阅读复习板块,强化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弘扬传统文化,指导学生运用于写作实践,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例如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课题组精心设计、举办相应的民俗文化活动,让学生走进传统节日,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习俗、诗文,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学习热情,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体悟与品味。
  事实上,语文教材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人文性较强的作品中,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随处可寻;在科学性较强的作品中,种种文学手段能帮助我们化抽象为形象,化间接体验为直接体验。
  如在教材的小说单元中,人物命运的逻辑是明显存在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祝福》中的祥林嫂、《边城》中的翠翠等,我们在分析他们的形象时通过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种种描写手段如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环境等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的“人文性”的体现。同时也要根据其言行、心理描写等来推理他们命运发展的逻辑,从而揭示他们最终命运的必然性。这是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设计的“科学性”的体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性格的发展,被“逼上梁山”的命运就是文学作品“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林冲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一下子走上叛逆造反的道路。作者用大量的文学手段如环境描写、行动刻画、细节点染等来表现林冲的性格发展的轨迹;通过一系列情节的设计一步步揭示了林冲的命运,从而揭示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人物的描写体现了文学手段的大量运用,有很浓的文学意味;情节的设计则体现了科学的逻辑推理,使人物命运的发展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而其中得到鲁迅赞誉“极富神韵”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不仅在环境渲染上给人以直观感受,还表现出情节设计上的理性思考。同样,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浓缩了人性最纯美的形态以及对于自由的追求,彰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深沉之爱。沈从文所刻画的翠翠,以她的善良与纯朴闪烁着人性的耀眼光辉。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而她的悲剧如同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者主题上的深沉思考,虽爱这种宁静淳朴的文明,但也看到了它的动荡与没落。
  又如,教材中的议论文、说明文等文章有很强的科学性,但是不是它们就没有或者说缺乏人文性了呢?并非如此!如《拿来主义》就是一篇逻辑性强、论述生动的集强大的逻辑推理与形象生动的文学手段于一身的议论文的典范。作者鲁迅先列举大量生动详实的事例来批驳错误观点“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抛来主义”“抛给主(下转第13页)(上接第20页)义”等,由此揭露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然后提出对待文化遗产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主动去“拿”,而非被动地等。文章的总体思路就体现了强大的逻辑推理。但到底要“拿”什么、怎么去“拿”,作者并不是列举一二三来硬逼读者接受,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比喻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感受作者的观点,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高中语文教材几经修改,更突出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和活动中,我们应该把这种统一提高到贯穿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高度上来认识,大力提倡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并且要做这方面的宣传者、实践者。
  回到新课标,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可谓是语文学科的灵魂,十多年来,提升语文素养一直是我们孜孜不倦想要实现的目标,颇为有趣的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甚至还成为了2016年全国Ⅱ卷的作文题,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如何提升语文素养,这其中,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功能尤为重要。
  以高考题为例,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作文列举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文化名句,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如果没有相应的人文情感积淀,既难以找出这些化育后世的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无法触及其丰厚的思想内涵,当然也就无力写出见解独特、认识深刻、情感真挚的好文章。
  提倡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其目标就是培养语言素养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既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科学的语言,也要让学生掌握“适用”的文学的语言;既要让学生学会“经世济用”“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让学生学会“修身养性”“改造主观世界”。为此,就必须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理论的吸取,又注重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学习;就必须既注重科学素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又必须注重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审美趣味、超越精神、健康人格的培养;就必须既注重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又必须注重语感、审美趣味、文化品味的养成;就必须把语文教学活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各种似乎对立的精神,文化的对话、交流中生发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这样的语文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充满情趣,才真正具有了科学人文精神。
  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能否做到真正融合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能否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甚至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态度,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及人文素养为己任,把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真正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