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多媒体与数学教学融合中易产生的误区
【作者】 向 茜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红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不可否认,多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但要把这种优势化为教学有效性,还需要我们科学设计,合理运用。只有克服了认识上、使用上的误区出现,我们才能更好发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 融合 误区 产生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有效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对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影响到了教师教学手段的选择,还对教师备课,资源引用、学生管理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小学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平台,自然也离不开多媒体的惠及。可以说,多媒体有科学运用,已经对数学教育的情感价值、教学目标、实施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愈来愈成为我们教师依赖的、离不开的教学手段。这主要得依于其直观形象的感观刺激、灵活多变的人机交互,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和学生自主思维求知的空间,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正是由于对此的“高度信任”,才导致我们大量运用。在众多实施运用中,不乏一些教师误认为其是万能的,从而盲目使用,产生了一些误区。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多媒体与数学融合过程中易产生的误区进行列举。
一、形成思想上的依赖,主要源于认识上的误区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也不例外。目前,很多老师对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作用的认识有失偏颇,导致过渡依赖,盲目使用,主要表现在:
(一)过分夸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上的运用,虽然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具有他们不可比拟的优势---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语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就有人错误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奇迹就会出现,教学有效性就会提高”。抱着这样想法的多媒体实践,事实并非如愿。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只能使教学从“人灌”变成“机灌”,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害了学生。
(二)不顾实际盲目使用,流于形式。许多人认为只有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才会显得有气派,才能跟得上潮流。在教学中有没有使用多媒体已经成了评选优质课的必要条件,甚至是主要条件。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不仅要看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虽然其效果明显,但不是任何使用都会带来积极效果。只有科学设计、合理运用才会把其优势变为教学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看到它的内涵,根据自己的学生和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流于形式,不顾实际盲目实施。
(三)单纯的把多媒体当成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新课标指出:“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然而,有些教师存在着一种错误的想法:“只要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就是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这种想法只是把多媒体作为一种工具,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课堂上运用了这种手段,只能说你改进了教学工具而不能等同于整合。这样做只是达到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与多媒体运用整合中,我们应当努力培养学生把多媒体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的意识和能力,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即把教具转化为学具,辅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过渡依赖多媒体教学,导致使用上出现误区
(一)过于追求“花哨”效果,忽视对教学的干扰。随着人们对课件开发能力的增强,一些老师为了界面效果而把一此不必要元素增加到课件界面中,看似“花哨”,但实际效果事与愿违,出现使用误区。例如,曾经我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中,一位教师精心做了一个课件,按流程放出来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漂亮,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却很难专心听讲。原来这位老师在做课件的时候,在很多画面上插人一些flash动画,活蹦乱跳、声色俱全,课堂热闹了,而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学生的缜密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有效的课件设计,要精选界面元素,除了必要的知识,我们要尽可能简洁,做到布局合理,文字规范,色彩协调,主次鲜明,界面清新,不要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效果。
(二)片面强调呈现的多样性,忽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平台搭建。学习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是口、耳、手、脑的协作,尤其注重动手操作、动脑探究。但有些教师却用多媒体课件来取代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活动中,一位老师设计了多媒体课件,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把圆平均分成32份,分割开来在拼凑成一个面积不便的长方形。教师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归纳出“S=IIR2”其实这节课换一种简单方式也许会更好:教师先请同学们回忆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得出的?然后大胆猜测圆的面积怎样计算?能否也通过转化方式得出?为了让学生验证猜测,给学生提供了富的实验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圆面积公式推导。然后,放手让各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推理与交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最终学生发现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R等于宽,于是圆面积=C/2xR,C/2=IIR,最终学生自己推出S=I1R2。这样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
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再好的多媒体课件都不能取代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
总之,多媒体是把双刃剑,不是万能的,它必须与课程有机整合,才会给我们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带来帮助,否则,甚至会成为学生数学素养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1]糜晓蓓,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几个误区[J].吉林教育,2010年。
[2]隋春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
[3]王贵春,巧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小学劳技课堂教学效率[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 融合 误区 产生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有效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对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影响到了教师教学手段的选择,还对教师备课,资源引用、学生管理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小学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平台,自然也离不开多媒体的惠及。可以说,多媒体有科学运用,已经对数学教育的情感价值、教学目标、实施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愈来愈成为我们教师依赖的、离不开的教学手段。这主要得依于其直观形象的感观刺激、灵活多变的人机交互,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和学生自主思维求知的空间,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正是由于对此的“高度信任”,才导致我们大量运用。在众多实施运用中,不乏一些教师误认为其是万能的,从而盲目使用,产生了一些误区。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多媒体与数学融合过程中易产生的误区进行列举。
一、形成思想上的依赖,主要源于认识上的误区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也不例外。目前,很多老师对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作用的认识有失偏颇,导致过渡依赖,盲目使用,主要表现在:
(一)过分夸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上的运用,虽然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具有他们不可比拟的优势---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语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就有人错误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奇迹就会出现,教学有效性就会提高”。抱着这样想法的多媒体实践,事实并非如愿。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只能使教学从“人灌”变成“机灌”,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害了学生。
(二)不顾实际盲目使用,流于形式。许多人认为只有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才会显得有气派,才能跟得上潮流。在教学中有没有使用多媒体已经成了评选优质课的必要条件,甚至是主要条件。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不仅要看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虽然其效果明显,但不是任何使用都会带来积极效果。只有科学设计、合理运用才会把其优势变为教学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看到它的内涵,根据自己的学生和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流于形式,不顾实际盲目实施。
(三)单纯的把多媒体当成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新课标指出:“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然而,有些教师存在着一种错误的想法:“只要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就是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这种想法只是把多媒体作为一种工具,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课堂上运用了这种手段,只能说你改进了教学工具而不能等同于整合。这样做只是达到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与多媒体运用整合中,我们应当努力培养学生把多媒体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的意识和能力,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即把教具转化为学具,辅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过渡依赖多媒体教学,导致使用上出现误区
(一)过于追求“花哨”效果,忽视对教学的干扰。随着人们对课件开发能力的增强,一些老师为了界面效果而把一此不必要元素增加到课件界面中,看似“花哨”,但实际效果事与愿违,出现使用误区。例如,曾经我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中,一位教师精心做了一个课件,按流程放出来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漂亮,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却很难专心听讲。原来这位老师在做课件的时候,在很多画面上插人一些flash动画,活蹦乱跳、声色俱全,课堂热闹了,而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学生的缜密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有效的课件设计,要精选界面元素,除了必要的知识,我们要尽可能简洁,做到布局合理,文字规范,色彩协调,主次鲜明,界面清新,不要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效果。
(二)片面强调呈现的多样性,忽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平台搭建。学习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是口、耳、手、脑的协作,尤其注重动手操作、动脑探究。但有些教师却用多媒体课件来取代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活动中,一位老师设计了多媒体课件,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把圆平均分成32份,分割开来在拼凑成一个面积不便的长方形。教师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归纳出“S=IIR2”其实这节课换一种简单方式也许会更好:教师先请同学们回忆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得出的?然后大胆猜测圆的面积怎样计算?能否也通过转化方式得出?为了让学生验证猜测,给学生提供了富的实验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圆面积公式推导。然后,放手让各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推理与交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最终学生发现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R等于宽,于是圆面积=C/2xR,C/2=IIR,最终学生自己推出S=I1R2。这样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
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再好的多媒体课件都不能取代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
总之,多媒体是把双刃剑,不是万能的,它必须与课程有机整合,才会给我们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带来帮助,否则,甚至会成为学生数学素养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1]糜晓蓓,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几个误区[J].吉林教育,2010年。
[2]隋春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
[3]王贵春,巧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小学劳技课堂教学效率[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