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作者】 尤守倩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十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被纳入教学大纲中。以初中数学为例,本文主要介绍了教师从发展学生的自学兴趣、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加对自学结果的应用等方面来正确的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自学能力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日益强大的科学技术需要创新型人才在背后的支撑。而这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中很重要的就是自学能力,拥有自学能力的人更能快速的接受新的知识,从而有更好的创造。自学能力,通俗的说,就是读者在不借助外界的帮助下成功汲取书中的知识。中学生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更是重中之重的,下面就以初中数学为例,来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1.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
人类最大的特征就是好奇,因此,兴趣是一件事情开始的前提。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首先得让学生们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只有他们自己对自学数学感兴趣了,才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对这项学习持之以恒,有利于养成好的习惯,加强对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始祖,作为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本身就存在着奥妙之处。相比其它学科,数学就少了许多文科科目的枯燥无味,它的数字、符号、公式都存在一定推理和逻辑关系。为什么许多人都喜欢看推理小说,因为它们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过程,这充分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因此,数学本身就是一个好奇源。教师只需要再加强正确的引导,充分揭示数学的奥妙,那么,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不是难事。
2.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自学计划学习表
一份合适的计划,会让学习者事半功倍。制定计划表,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充分的准备好学习任务,化被动为主动,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仔细考虑接下来的计划该如何完成,所以提前准备好学习计划也是自学能力的体现。
2.1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
课程的顺利进行,不仅取决于教师认真的备课和精彩的演讲,也取决于学生在上课之前是否有充足的准备。也就是上好一门课程必备的一步—预习好上课要上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指引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并且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重得学科,提前预习会让学习者在上课的时候紧跟着老师的思路,不至于听到后来逻辑发生混乱。初中数学讲究的是对于数学知识的奠定基础阶段,可以说,基本知识都不是特别难,但是知识比较杂,多多少少数学的个个方面都会涉及一点。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进行课前预习的辅导。正因为是基础,所以才会需要全面照顾。例如: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当天所上的课程,以及第二天要上的内容进行一个综合的概括,然后出一些简单的知识的填空,包括前一节课上的内容的简单回顾和下一节课要上的内容,再根据这个基本知识出一些适当的小练习题。这样既可以很好的复习到了之前的知识,又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将知识串成一串,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构建学科体系,更好的吸收知识。
2.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好的阅读能力是会为自学能力的提高加分的,因为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代表着你对知识的吸收能力,这也是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如果你有好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你的自学能力肯定不会差。因为自学就是考验学习者在不借助外力的条件下对知识的理解情况,而阅读就是表现出优秀自学能力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书本,也就是教材,因此,能够看懂教材里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学生在进行自我预习的时候就必须读教材中的知识点。
阅读通常也分为精读和粗略读。拿数学来说,当学生需要读一章甚至是一本书的内容时,就应该贯穿一章或一本书的知识点,将它们连在一起,这时候对书中的知识点就不用特别精细的读,只要了解知识的条理性就够了,同时在脑海中构建出知识的框架来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阅读数学书中的概念,性质,定理什么的,就应该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毕竟数学概念都比较简练,逻辑性很强,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反复研究了,特别是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定义,更应该反复阅读、比较,弄清楚两者的本质区别以及相关的性质。毕竟数学是精密的一门学科,相关知识还是应该弄清楚。
2.3培养上课时听和记的能力
学生上课的状态是很重要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都可以从中看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上课听课的相关习惯,听为主,记(笔记)为辅,教师应该带着学生的思路走,这时候,学生也应该把握住老师的节奏,以听课为主,记下自己还是不懂的概念,或者听得迷迷糊糊的知识点,等到课后问老师或者是同学,搞清楚以后再在笔记上几下并且标注好,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以很大程度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数学,会做题是至关重要的,光看的懂知识点,不会做题这是学习的一个很大的漏洞,也不利于测试成绩;但是光会做题,不懂得其中的知识点,这也是学习中的弊端,这类同学往往会陷在一个类型的题目里无法自拔,因为不懂的知识点的本质,所以不会举一反三,再有别的类型的题目就无从下手了。因此,笔记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是学生和老师、知识点和题目之间的桥梁。好好运用笔记,对于自学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3.合理的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参考 书
数学的学习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课外材料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得靠习题,并不是说题海是没有道理的,当学生做过足够多的习题,对于知识的掌握就越熟,不是说盲目的去做习题,要有选择性的,有针对性的。比如:刚结束对于圆的性质的学习,老师就应该教同学们如何精确地选择经典的围绕圆的性质的题,反复巩固练习,这样对知识点的掌握就更加牢固。学生在自学过程,对于参考书的需求就是明显的了。参考书的选择不在多,贵在精,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们选择适合他们的资料,初中生对于学习知识还没有达到一个完整的轮廓,不会自己归纳知识点,重点、难点也搞不清楚,因此,这些问题是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中的障碍。因此老师要教会学生挑选参考书,合适的参考书会为学生的自学提供极大地便利。
4.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数学在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将自己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这本身就是很有趣的。因此,这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热情和学习的欲望,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授体积的运算时,可以回家测量礼品盒的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高为5厘米,然后根据体积公式体积=长*宽*高算出该礼盒的体积=10*8*5=400平方厘米。当然,生活中这类例子有很多,当学习完知识以后拿来运用也是对自主学习的一种评估。
5.总结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持之以恒。不仅学生自己要努力,老师也应该创造性的教,好的自学能力更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更加充分的掌握数学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李智周.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3,(4):129-129.
[2]张书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3,(2):33-34.
[3]潘竹树.探究初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加减法”[J].考试周刊,2013,(19):67-6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自学能力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日益强大的科学技术需要创新型人才在背后的支撑。而这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中很重要的就是自学能力,拥有自学能力的人更能快速的接受新的知识,从而有更好的创造。自学能力,通俗的说,就是读者在不借助外界的帮助下成功汲取书中的知识。中学生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更是重中之重的,下面就以初中数学为例,来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1.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
人类最大的特征就是好奇,因此,兴趣是一件事情开始的前提。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首先得让学生们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只有他们自己对自学数学感兴趣了,才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对这项学习持之以恒,有利于养成好的习惯,加强对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始祖,作为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本身就存在着奥妙之处。相比其它学科,数学就少了许多文科科目的枯燥无味,它的数字、符号、公式都存在一定推理和逻辑关系。为什么许多人都喜欢看推理小说,因为它们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过程,这充分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因此,数学本身就是一个好奇源。教师只需要再加强正确的引导,充分揭示数学的奥妙,那么,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不是难事。
2.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自学计划学习表
一份合适的计划,会让学习者事半功倍。制定计划表,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充分的准备好学习任务,化被动为主动,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仔细考虑接下来的计划该如何完成,所以提前准备好学习计划也是自学能力的体现。
2.1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
课程的顺利进行,不仅取决于教师认真的备课和精彩的演讲,也取决于学生在上课之前是否有充足的准备。也就是上好一门课程必备的一步—预习好上课要上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指引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并且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重得学科,提前预习会让学习者在上课的时候紧跟着老师的思路,不至于听到后来逻辑发生混乱。初中数学讲究的是对于数学知识的奠定基础阶段,可以说,基本知识都不是特别难,但是知识比较杂,多多少少数学的个个方面都会涉及一点。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进行课前预习的辅导。正因为是基础,所以才会需要全面照顾。例如: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当天所上的课程,以及第二天要上的内容进行一个综合的概括,然后出一些简单的知识的填空,包括前一节课上的内容的简单回顾和下一节课要上的内容,再根据这个基本知识出一些适当的小练习题。这样既可以很好的复习到了之前的知识,又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将知识串成一串,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构建学科体系,更好的吸收知识。
2.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好的阅读能力是会为自学能力的提高加分的,因为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代表着你对知识的吸收能力,这也是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如果你有好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你的自学能力肯定不会差。因为自学就是考验学习者在不借助外力的条件下对知识的理解情况,而阅读就是表现出优秀自学能力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书本,也就是教材,因此,能够看懂教材里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学生在进行自我预习的时候就必须读教材中的知识点。
阅读通常也分为精读和粗略读。拿数学来说,当学生需要读一章甚至是一本书的内容时,就应该贯穿一章或一本书的知识点,将它们连在一起,这时候对书中的知识点就不用特别精细的读,只要了解知识的条理性就够了,同时在脑海中构建出知识的框架来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阅读数学书中的概念,性质,定理什么的,就应该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毕竟数学概念都比较简练,逻辑性很强,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反复研究了,特别是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定义,更应该反复阅读、比较,弄清楚两者的本质区别以及相关的性质。毕竟数学是精密的一门学科,相关知识还是应该弄清楚。
2.3培养上课时听和记的能力
学生上课的状态是很重要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都可以从中看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上课听课的相关习惯,听为主,记(笔记)为辅,教师应该带着学生的思路走,这时候,学生也应该把握住老师的节奏,以听课为主,记下自己还是不懂的概念,或者听得迷迷糊糊的知识点,等到课后问老师或者是同学,搞清楚以后再在笔记上几下并且标注好,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以很大程度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数学,会做题是至关重要的,光看的懂知识点,不会做题这是学习的一个很大的漏洞,也不利于测试成绩;但是光会做题,不懂得其中的知识点,这也是学习中的弊端,这类同学往往会陷在一个类型的题目里无法自拔,因为不懂的知识点的本质,所以不会举一反三,再有别的类型的题目就无从下手了。因此,笔记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是学生和老师、知识点和题目之间的桥梁。好好运用笔记,对于自学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3.合理的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参考 书
数学的学习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课外材料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得靠习题,并不是说题海是没有道理的,当学生做过足够多的习题,对于知识的掌握就越熟,不是说盲目的去做习题,要有选择性的,有针对性的。比如:刚结束对于圆的性质的学习,老师就应该教同学们如何精确地选择经典的围绕圆的性质的题,反复巩固练习,这样对知识点的掌握就更加牢固。学生在自学过程,对于参考书的需求就是明显的了。参考书的选择不在多,贵在精,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们选择适合他们的资料,初中生对于学习知识还没有达到一个完整的轮廓,不会自己归纳知识点,重点、难点也搞不清楚,因此,这些问题是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中的障碍。因此老师要教会学生挑选参考书,合适的参考书会为学生的自学提供极大地便利。
4.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数学在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将自己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这本身就是很有趣的。因此,这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热情和学习的欲望,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授体积的运算时,可以回家测量礼品盒的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高为5厘米,然后根据体积公式体积=长*宽*高算出该礼盒的体积=10*8*5=400平方厘米。当然,生活中这类例子有很多,当学习完知识以后拿来运用也是对自主学习的一种评估。
5.总结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持之以恒。不仅学生自己要努力,老师也应该创造性的教,好的自学能力更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更加充分的掌握数学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李智周.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3,(4):129-129.
[2]张书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3,(2):33-34.
[3]潘竹树.探究初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加减法”[J].考试周刊,2013,(1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