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 王增平 高升娥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皇华初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语文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就是要求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再把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一、把语言文字演变成了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二、用信息技术再现了生活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这就为教师讲课达到形、声、色结合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许多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生活,感悟语文。
三、“寓德于教”感悟了生活
道德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关注的问题,语文学科是“文道结合”、“文以载道”的学科,能够体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课文比比皆是。但要想在现实教学中切实做到并取得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忌“大”、“空”,应从小处着眼,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通过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修筑京张铁路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的意识。在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或上网查找詹天佑的生平爱国事迹等。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今天的现实进行探讨:今天还有少数人在做一些对国家、对社会有危害的事。我们应该如何阻止他们?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对文学的品味,还是一次人格情操的教育,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创造情境体验了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教师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
(1)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
(2)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2 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及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3)开主题队会,让学生写《我设计的主题队会》说明书;
(4)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
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让课外活动贴近了生活
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教师要使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人、事、实物,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语文引入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有更感性的认识。如带领学生郊游,听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让学生在碧绿的草地上嬉戏,感受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及嗡嗡飞舞的蜜蜂。这样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还可以在学校开展各种兴趣小组,让有同一兴趣的学生多做交流,共同提高。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练习,这样他们在完成某一件事后会更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些活动也显示了学生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增加了一份自信、一份创造的渴望。
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把语言文字演变成了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二、用信息技术再现了生活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这就为教师讲课达到形、声、色结合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许多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生活,感悟语文。
三、“寓德于教”感悟了生活
道德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关注的问题,语文学科是“文道结合”、“文以载道”的学科,能够体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课文比比皆是。但要想在现实教学中切实做到并取得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忌“大”、“空”,应从小处着眼,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通过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修筑京张铁路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的意识。在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或上网查找詹天佑的生平爱国事迹等。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今天的现实进行探讨:今天还有少数人在做一些对国家、对社会有危害的事。我们应该如何阻止他们?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对文学的品味,还是一次人格情操的教育,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创造情境体验了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教师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
(1)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
(2)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2 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及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3)开主题队会,让学生写《我设计的主题队会》说明书;
(4)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
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让课外活动贴近了生活
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教师要使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人、事、实物,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语文引入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有更感性的认识。如带领学生郊游,听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让学生在碧绿的草地上嬉戏,感受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及嗡嗡飞舞的蜜蜂。这样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还可以在学校开展各种兴趣小组,让有同一兴趣的学生多做交流,共同提高。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练习,这样他们在完成某一件事后会更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些活动也显示了学生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增加了一份自信、一份创造的渴望。
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