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探究

【作者】 张庆华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皇华镇尚庄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标明确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作为学生生涯的启蒙阶段,它的学习对于学生后续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传统的语文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使学生更为全面的发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今天,“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经过实践证明,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到课堂上,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外,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学中,我对学生合作学习做了如下的探讨:
  1、在学生合作学习探究中的几点认识。
  (1)合作学习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快乐。传统的教学,教师讲,学生坐在座位上,端端正正,规规矩矩的听。合作学习打破了这种严肃的课堂形式,学生的座位可以排成马蹄形、半月形或长方形等。教师来到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师生、学生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有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少年来,学生之间的竞争都是以个体竞争为主,由于只有少数人取胜,而大多数人将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自认为没有竞争能力的学生将开始退出竞争,他们面对失败,自暴自弃,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然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小组而共同解决问题,大家有一种安全感,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合作学习正好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他们每人都要发挥自已最高的水平,都要想最好的办法,为自己的小组争光。例如:我在教《坐井观天》时,为了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感悟、激发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讨论:同一片蓝天,小鸟认为天有多大?青蛙认为天有多大?(把答案画书上)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呢?然后让学生卷纸筒,通过纸筒看天,感受坐井观天。在引导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你能帮它们说出来吗?最后各小组选代表表演:一人扮青蛙,一人扮小鸟。比一比那组表演的最好。学生在这样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把全身的精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这里虽然也有竞争,但这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即使失败了,个体也不会受到过多的伤害。合作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发展,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之外,在交流中,学生可以自觉的激起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3)学生合作学习能促使同学间共同提升素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首先,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他们却能听懂这种特有的“学生语言”。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而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在传统式的教室里,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只能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他们就不必躲了,因为他们可以在此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问题而答错了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就不同了,小组中的组员都抱有一种“我们都是一体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可能是帮助而不是嘲笑。小组间进行探讨时,可能会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在这时,教师应对其适当的指点,转变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不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也会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相应的提升。
  2、学生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1)教师要加强分组的科学性。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相互合作。从全班同学出发,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是基础工作。如学生能力好的带动学习能力差的,积极好动、较为活跃的同学要和安静的同学分在一组。但是在以好带坏的同时,也要控制好力度,组内同学之间的学习能力不易相差过大。在小组人员的配置上也要严格把控,一般而言,组内成员控制在4到6人为最好。
  (2)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应制定好合作学习主题。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自学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还有所欠缺,如果一味的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模式中进行自由学习,不仅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为此在进行开发教学的同时,教师也要制定好相应的学习主题,,让学生以此为中心进行展开讨论,但是对于那些在讨论中跑题,偏题的同学,教师不能训斥,而要进行说服教育,并给予一定的鼓励,进而激起其探求知识的心理。二就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某一的角度讲,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交流、同学交流的过程。要想和学生多交流,首先要融入小组讨论中去,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小组间进行探讨时,可能会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在这时,教师应对其适当的指点,转变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不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也会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相应的提升。
  (3)小组学习容易流于形式。由于学生不同的性格,很多时候程度好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很好活动。但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选择恰当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如果时机成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就会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3、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后反思。
  在进行学生合作学习探究中,不仅要看个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对小组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对于个体学生进行检查时注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查,在对小组进行评价时主要看其整体的学习效果,进而检查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读书,参与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有创见性的体会和看法。教师也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参与小组学习,及时掌握学情,善于调控,捕捉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之处,及时解决,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