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地理教学中运用电子地图的意义探讨
【作者】 刘期仙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电子地图的出现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有实效。运用电子地图的多媒体功能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利用图形变换、动态成像和等功能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电子地图 多媒体 运用 实践意义
地图是地理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由于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能够对文字描述的地理知识起到补充、解释、证实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就成了我们教与学的必然要借助的工具了。但由于传统地图或挂图都是纸质的,无法满足教学室各个角度的视觉需要,不便于观看,更不利于教学使用。因此,电子地图便有了现实需要。电子地图,又称多媒体地图。由于其可收放自如,变色换换容易,故而更能引发学生学习,是我们提高教学地理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了。下面,我结合具体实践,对其实践意义作一探讨。
一、运用电子地图可突出重点、破解难点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通过电子地图形象、直观呈现的功能,就能收到良好效果。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介绍我国长江中游和下游的洪水原因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长江水系图,用闪烁的方法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宜昌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另外再插入一些近年来上中游山区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影视片段去启发学生,它是使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子地图可培养学生地图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地图应用能力有两个方面需要我们加强,一是读图能力,二是记图能力,这两方面能力的达成,就能为学生科学应用地图打下坚实基础了。
(一)是读图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运用电子地图进行地理教学中,我们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长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它们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
(二)记图能力的培养。既然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那么很显然,对图像的记忆能力应是学生读图能力不可或缺的。记图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记忆图示的重要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心理图像”。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记忆训练。例如: 形状联想训练(如长江干流形似“V、W”,黄河像“几”字,广东像“象鼻”,黑龙江像“天鹅”),相对位置记忆训练(如四川省大致在长江“V”形中间,武汉位于长江“W”中间凸起处,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之间),空白地图填绘训练(如在中国空白地图上绘出主要山脉、填注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单位)等等。通过各种感观的结合,形成有效记忆,从而更多地积累地理信息。
培养学生识、记、析图等读图能力是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常规任务,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素质。作为地理教师,有责任从地理课标“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出发,坚持不懈地抓好读图的长期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的地理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注入不竭之源 。
三、运用电子地图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地图电子化、多媒体已是趋势,我们要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使多功能的电子地图的作用发挥更好,才能更好地为地理教学服务,为学生地理素养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四海,浅谈电子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使用[J].新课程,2016年。
[2]张玉林,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6年。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电子地图 多媒体 运用 实践意义
地图是地理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由于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能够对文字描述的地理知识起到补充、解释、证实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就成了我们教与学的必然要借助的工具了。但由于传统地图或挂图都是纸质的,无法满足教学室各个角度的视觉需要,不便于观看,更不利于教学使用。因此,电子地图便有了现实需要。电子地图,又称多媒体地图。由于其可收放自如,变色换换容易,故而更能引发学生学习,是我们提高教学地理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了。下面,我结合具体实践,对其实践意义作一探讨。
一、运用电子地图可突出重点、破解难点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通过电子地图形象、直观呈现的功能,就能收到良好效果。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介绍我国长江中游和下游的洪水原因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长江水系图,用闪烁的方法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宜昌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另外再插入一些近年来上中游山区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影视片段去启发学生,它是使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子地图可培养学生地图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地图应用能力有两个方面需要我们加强,一是读图能力,二是记图能力,这两方面能力的达成,就能为学生科学应用地图打下坚实基础了。
(一)是读图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运用电子地图进行地理教学中,我们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长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它们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
(二)记图能力的培养。既然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那么很显然,对图像的记忆能力应是学生读图能力不可或缺的。记图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记忆图示的重要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心理图像”。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记忆训练。例如: 形状联想训练(如长江干流形似“V、W”,黄河像“几”字,广东像“象鼻”,黑龙江像“天鹅”),相对位置记忆训练(如四川省大致在长江“V”形中间,武汉位于长江“W”中间凸起处,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之间),空白地图填绘训练(如在中国空白地图上绘出主要山脉、填注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单位)等等。通过各种感观的结合,形成有效记忆,从而更多地积累地理信息。
培养学生识、记、析图等读图能力是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常规任务,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素质。作为地理教师,有责任从地理课标“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出发,坚持不懈地抓好读图的长期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的地理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注入不竭之源 。
三、运用电子地图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地图电子化、多媒体已是趋势,我们要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使多功能的电子地图的作用发挥更好,才能更好地为地理教学服务,为学生地理素养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四海,浅谈电子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使用[J].新课程,2016年。
[2]张玉林,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