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者】 李焕兰
【机构】 广东肇庆市高要区新桥镇华侨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既是中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好途径,也是其提升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当今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积极探索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方式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有效性 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初中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开展初中名著阅读的有效性教学。
一、努力寻找存在的问题,设法走出学习困境。
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文学名著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必要环节,是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1.教师追求应试教学,学生名著阅读量不够。当前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存在这样的状况,即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阅读量不够。这是当前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影响到了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名著阅读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学生阅读能力有限,部分教师教学模式化。阅读是为了扩充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个人的素养。但是,前提是学生的阅读理解必须透彻,必须能够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必须能够吸取其中的文学和文化精神的内涵,否则阅读就不会起到任何效果。而当前的初中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时,其理解能力有限,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模式化的,因此学生都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或者他人的观点,这必然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二、注重名著教学实践,寻求有效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名著导读”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古今中外名著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加上学生的兴趣爱好各异,基础也参差不齐,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多管齐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导读。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对策:
1、兴趣法,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于漪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基于此,我认为可以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结合课内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做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是抓好课外阅读的重要一环。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或介绍作家及其作品的代表作,或某个方面知识或问题的悬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插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贤臣形象和刘备礼贤下士的明君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设置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对诸葛亮、刘备的认识实在不够,从而主动通读《三国演义》。
其次:通过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随着现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型资源,除了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威尼斯商人》等,还有类似《百家讲坛》、《科学探索》等节目能够让我们直接聆听作家或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些新型资源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新的了解名著阅读的信息,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但注意的是不能用单纯的影视欣赏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再次:通过图片展示激发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名著一般都较厚,而由于时代背景差异或民族文化差异,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一时半会难以钻进去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我们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出示《水浒传》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插图:这个人物是谁?绰号是什么?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后,趁热打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整本书。
最后:通过成语俗语激发阅读兴趣。成语故事或是俗语一类的东西,学生比较爱听,我们也可用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向学生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然后问学生:徐庶是何许人也?这里是讲一个什么故事,才形成了这几个俗语?如果学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给出几个有关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在下个时间,把和这个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阅读法,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
首先,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学生由于阅读时间等原因,我们必须要在读上下功夫,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精读就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名著作品重要环节等进行细读,并且慢慢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就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而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如初中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原因之一就是外国作品中常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甚至是跳读的方式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如,我在指导学生读《水浒》时,为了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我将章节划分,分配到个人,让学生缩写故事,并采用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如果学生不会做读书笔记,那对名著的阅读也只是走马观花,不能很好的领悟名著的内涵,更不能让名著对学生自己有所启迪和感悟。为了更好的使初中生对所读过的名著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我们在名著导读过程中必须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除了要让学生摘记下名著中的经典名句及精彩片段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名著某些部分的感悟和心得。记录下某些语句或片段,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启迪,记下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体会。因此,可以说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更好的提高阅读的效果。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对于初中名著的导读,我们仅利用课上的时间去引导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名著阅读要求,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去自主阅读。当然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在课外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老师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
3、促进法,促进学生主体阅读?的方法。
阅读名著,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导航和督促。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可围绕文学名著的阅读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设立“阅读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以校园读书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文学经典阅读协会等形式来推动校园文学名著阅读活动。
首先,教学生自定计划。教师可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讨论后将阅读计划安排表格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容一般包括本学期要读哪几本书,如何读,要完成哪些任务,什么时候完成。
其次,建立名著读书进度表。班级每日读书汇报表,规定学生每一天的最低读书量,例如,每天的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阅读量不得少于5000字(大约10页),多多益善。学生每天要把读到第多少页的页码填写在班级公示栏的“名著读书进度表”。
再次,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养成两个好习惯,一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二是读书汇报表每日填写的好习惯。这样做,既可以让每个学生每天都知道有读书这件事(督促工作主要交给科代表和小组长完成即可,老师时而表示关注就行了),又可以把一部厚上百甚至几百的名著分解成每天的阅读任务量就是分散难点,让学生感觉容易完成,帮他们消除畏难情绪。
总之,名著阅读教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关于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方法和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加强交流。这样,才能使名著导读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快乐阅读,2012,No.19431:47.
[2]章丽娜.初中语文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103.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有效性 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初中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开展初中名著阅读的有效性教学。
一、努力寻找存在的问题,设法走出学习困境。
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文学名著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必要环节,是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1.教师追求应试教学,学生名著阅读量不够。当前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存在这样的状况,即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阅读量不够。这是当前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影响到了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名著阅读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学生阅读能力有限,部分教师教学模式化。阅读是为了扩充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个人的素养。但是,前提是学生的阅读理解必须透彻,必须能够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必须能够吸取其中的文学和文化精神的内涵,否则阅读就不会起到任何效果。而当前的初中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时,其理解能力有限,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模式化的,因此学生都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或者他人的观点,这必然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二、注重名著教学实践,寻求有效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名著导读”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古今中外名著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加上学生的兴趣爱好各异,基础也参差不齐,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多管齐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导读。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对策:
1、兴趣法,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于漪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基于此,我认为可以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结合课内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做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是抓好课外阅读的重要一环。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或介绍作家及其作品的代表作,或某个方面知识或问题的悬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插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贤臣形象和刘备礼贤下士的明君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设置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对诸葛亮、刘备的认识实在不够,从而主动通读《三国演义》。
其次:通过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随着现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型资源,除了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威尼斯商人》等,还有类似《百家讲坛》、《科学探索》等节目能够让我们直接聆听作家或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些新型资源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新的了解名著阅读的信息,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但注意的是不能用单纯的影视欣赏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再次:通过图片展示激发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名著一般都较厚,而由于时代背景差异或民族文化差异,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一时半会难以钻进去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我们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出示《水浒传》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插图:这个人物是谁?绰号是什么?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后,趁热打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整本书。
最后:通过成语俗语激发阅读兴趣。成语故事或是俗语一类的东西,学生比较爱听,我们也可用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向学生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然后问学生:徐庶是何许人也?这里是讲一个什么故事,才形成了这几个俗语?如果学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给出几个有关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在下个时间,把和这个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阅读法,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
首先,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学生由于阅读时间等原因,我们必须要在读上下功夫,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精读就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名著作品重要环节等进行细读,并且慢慢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就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而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如初中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原因之一就是外国作品中常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甚至是跳读的方式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如,我在指导学生读《水浒》时,为了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我将章节划分,分配到个人,让学生缩写故事,并采用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如果学生不会做读书笔记,那对名著的阅读也只是走马观花,不能很好的领悟名著的内涵,更不能让名著对学生自己有所启迪和感悟。为了更好的使初中生对所读过的名著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我们在名著导读过程中必须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除了要让学生摘记下名著中的经典名句及精彩片段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名著某些部分的感悟和心得。记录下某些语句或片段,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启迪,记下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体会。因此,可以说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更好的提高阅读的效果。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对于初中名著的导读,我们仅利用课上的时间去引导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名著阅读要求,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去自主阅读。当然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在课外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老师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
3、促进法,促进学生主体阅读?的方法。
阅读名著,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导航和督促。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可围绕文学名著的阅读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设立“阅读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以校园读书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文学经典阅读协会等形式来推动校园文学名著阅读活动。
首先,教学生自定计划。教师可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讨论后将阅读计划安排表格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容一般包括本学期要读哪几本书,如何读,要完成哪些任务,什么时候完成。
其次,建立名著读书进度表。班级每日读书汇报表,规定学生每一天的最低读书量,例如,每天的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阅读量不得少于5000字(大约10页),多多益善。学生每天要把读到第多少页的页码填写在班级公示栏的“名著读书进度表”。
再次,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养成两个好习惯,一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二是读书汇报表每日填写的好习惯。这样做,既可以让每个学生每天都知道有读书这件事(督促工作主要交给科代表和小组长完成即可,老师时而表示关注就行了),又可以把一部厚上百甚至几百的名著分解成每天的阅读任务量就是分散难点,让学生感觉容易完成,帮他们消除畏难情绪。
总之,名著阅读教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关于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方法和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加强交流。这样,才能使名著导读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快乐阅读,2012,No.19431:47.
[2]章丽娜.初中语文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