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历史知识的教学探索
【作者】 刘海文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光明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小学品社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本线索,涵盖了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真正实现了全面的综合。高年级特别是六年级,历史教育的内容出现了,教师和学生开始普遍觉得课程离生活远了,教与学上的困难越来越多。为此,我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粗浅地谈谈历史知识在教学中的策略。
一、确定目标以情感为线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教学内容是以“散点”形式呈现的,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连全书各节的内容。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是学生必须系统掌握接受的知识,历史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情感线索来确定课时目标,在、这是《品德与社会》历史教学内容要突破的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方式
尝试按“在矛盾的冲突中激发兴趣——在理性的思辨中提升认识——在细节的回放中激荡情感——在“史”“实”对接中积淀道德”的模式组织学生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前进。
1、“在矛盾的冲突中激发兴趣”。是我们关注到现行的品社教材,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照片、示意图和表格,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直观性,也能帮助学生置身于其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在上课前首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和这些资源信息进行前置性对话,抓住了学生最熟悉的内容,让学生从其前后的变化中触及了认知、情感的冲突点,生发了话题,以此启发学生探究的话题,从而让学生常处于“愤”“悱”之际,始终带着探究的兴趣了解史实,使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走进历史的画卷,追寻历史踪迹的过程。
2、“在理性的思辨中提升认识”。主要是因为历史是感性的,但是感性中也不乏理性存在。历史是错综复杂的,对一个历史事件、人物或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深入全面的思考。在教学中,要善于选取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或事物进行评述,点要选得小,但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样,历史才会属于过去,历史也会属于现在,历史也就能驻扎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3、“在细节的回放中激荡情感”。是如果教学后学生只是对历史一般了解,并停留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要素上,是不能称之为“达成教学目标”的。而历史在学生眼里是那个年代的事,他们往往会比大人还要冷静地去看待并评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但感受往往又比较浅白,容易停留在表象之上。所以教学中可以有意凸现一些关键的细节,让历史事件中的“人”站出来,从幕后来到台前,让“历史人”与学生心灵相会,情感共鸣,捕捉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并放大这种感受,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
4、“在“史”“实”对接中积淀道德”。是了解历史,就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获得智慧和力量。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上这一课的现实意义,不仅“走近”历史,“走进”历史,还“走出历史”,“审视历史”。因为今天将成为明天的历史,而今天的每一个人都在书写着历史。我们千万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善于找出“史”“实”的对接点,诸如“这段历史中明白了什么?”“如果现在发生这样的事,你怎么办?”“你还想对自己说——”等,来实现学生的自我感悟,提升了认识。
三、教学内容的拓展
品社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是让学生通过学史、懂史来认识自我,认识历史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需要解决好一下几个问题:
1、立足起点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错综复杂的过程,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首先是教学时间上不允许,品德课每周只有二节,还不是每一课的内容都涉及历史,要讲清某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很困难;其次是教学对象上不允许,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那些似懂非懂的小学生,头脑中有关历史知识的储备几乎是零,他们的心智发展现状也不允许我们把历史知识讲得太多太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过多拓展教材内容之外的东西,可能会因学生难以理解接受而得不偿失。只有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当学生能从历史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由别人的故事转变为自己的体验时,教育才能够深入人心,此时的历史教学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找准“契合点”
品德课教学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要补充相关的材料来拓展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达成教学目标。在以历史题材为教学内容的品德课教学中,有些历史事件由于距今年代久远且小学生的认识有限,要补充一些浅显通俗的资料作为课堂的拓展,用以事带史、以史带人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不管补充何种资料,教师都要找准“契合点”,考虑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编选了许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故事让学生进行阅读与赏析,还原故事中所包含的情境和情感,引发学生的自我想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感染。教师所选的素材要精,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还应对学生所感兴趣的焦点进行预测和把握,对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给予更多的扩充,以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
3、关注落点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切近于现实,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借鉴,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这正体现了品德课的理念:道德培养要回归生活。品德课中的历史知识教学最终也要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不等于“历史知识”。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呈现历史的筋骨,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让那一段历史“活”起来,“立”起来,“高”起来,成为一座丰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历史丰碑所承载的内容与美德,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来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升华。
一、确定目标以情感为线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教学内容是以“散点”形式呈现的,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连全书各节的内容。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是学生必须系统掌握接受的知识,历史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情感线索来确定课时目标,在、这是《品德与社会》历史教学内容要突破的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方式
尝试按“在矛盾的冲突中激发兴趣——在理性的思辨中提升认识——在细节的回放中激荡情感——在“史”“实”对接中积淀道德”的模式组织学生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前进。
1、“在矛盾的冲突中激发兴趣”。是我们关注到现行的品社教材,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照片、示意图和表格,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直观性,也能帮助学生置身于其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在上课前首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和这些资源信息进行前置性对话,抓住了学生最熟悉的内容,让学生从其前后的变化中触及了认知、情感的冲突点,生发了话题,以此启发学生探究的话题,从而让学生常处于“愤”“悱”之际,始终带着探究的兴趣了解史实,使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走进历史的画卷,追寻历史踪迹的过程。
2、“在理性的思辨中提升认识”。主要是因为历史是感性的,但是感性中也不乏理性存在。历史是错综复杂的,对一个历史事件、人物或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深入全面的思考。在教学中,要善于选取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或事物进行评述,点要选得小,但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样,历史才会属于过去,历史也会属于现在,历史也就能驻扎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3、“在细节的回放中激荡情感”。是如果教学后学生只是对历史一般了解,并停留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要素上,是不能称之为“达成教学目标”的。而历史在学生眼里是那个年代的事,他们往往会比大人还要冷静地去看待并评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但感受往往又比较浅白,容易停留在表象之上。所以教学中可以有意凸现一些关键的细节,让历史事件中的“人”站出来,从幕后来到台前,让“历史人”与学生心灵相会,情感共鸣,捕捉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并放大这种感受,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
4、“在“史”“实”对接中积淀道德”。是了解历史,就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获得智慧和力量。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上这一课的现实意义,不仅“走近”历史,“走进”历史,还“走出历史”,“审视历史”。因为今天将成为明天的历史,而今天的每一个人都在书写着历史。我们千万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善于找出“史”“实”的对接点,诸如“这段历史中明白了什么?”“如果现在发生这样的事,你怎么办?”“你还想对自己说——”等,来实现学生的自我感悟,提升了认识。
三、教学内容的拓展
品社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是让学生通过学史、懂史来认识自我,认识历史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需要解决好一下几个问题:
1、立足起点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错综复杂的过程,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首先是教学时间上不允许,品德课每周只有二节,还不是每一课的内容都涉及历史,要讲清某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很困难;其次是教学对象上不允许,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那些似懂非懂的小学生,头脑中有关历史知识的储备几乎是零,他们的心智发展现状也不允许我们把历史知识讲得太多太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过多拓展教材内容之外的东西,可能会因学生难以理解接受而得不偿失。只有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当学生能从历史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由别人的故事转变为自己的体验时,教育才能够深入人心,此时的历史教学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找准“契合点”
品德课教学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要补充相关的材料来拓展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达成教学目标。在以历史题材为教学内容的品德课教学中,有些历史事件由于距今年代久远且小学生的认识有限,要补充一些浅显通俗的资料作为课堂的拓展,用以事带史、以史带人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不管补充何种资料,教师都要找准“契合点”,考虑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编选了许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故事让学生进行阅读与赏析,还原故事中所包含的情境和情感,引发学生的自我想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感染。教师所选的素材要精,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还应对学生所感兴趣的焦点进行预测和把握,对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给予更多的扩充,以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
3、关注落点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切近于现实,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借鉴,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这正体现了品德课的理念:道德培养要回归生活。品德课中的历史知识教学最终也要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不等于“历史知识”。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呈现历史的筋骨,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让那一段历史“活”起来,“立”起来,“高”起来,成为一座丰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历史丰碑所承载的内容与美德,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来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