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作者】 郑志江
【机构】 四川省岳池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运用多种策略加以进行。本文从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创设生活化情境、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和精心设计提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新课改的重要追求,也是我们教师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小学数学作为学校奠基教育的重要平台,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对于数学学科育人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传统数学教学高耗低产生的原因时,力从找到突破口,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开启提高增质之旅。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一、建立融洽师生关系,集中学生注意力
学生能不能有效参与,其注意力就告诉了我们。课堂中,如果学生高度专注,那我们的课堂就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而要让学生专心致志学习,就需要我们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向师性强的小学生,那就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在每一给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显然,建立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点燃学生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这是调动学生主体性,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教师就要做好课前准备,提醒学生把文具盒、教材、练习本、草稿本放桌上,做好了课前准备,可让学生更集中精神听讲和做练习,因为不用听课时到处找东西,导致注意力的分散。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凭空想很难把答案想出来。那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兴趣呢?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极强的年龄,什么都喜欢问为什么。为此,我想,在教学中,应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心,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此来促成师生双边活动的互动对话,以便在情感交流中生成新的资源,实现高效教学。
三、更新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越来越广泛,有深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已成为我们现代课堂的典型特征了。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功能强大,能把静态书本知识通过富有变化的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来呈现,具有很强的变抽象为直观的作用,不仅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还可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对于其概念教学,我们可先用课件给出实物。如谷堆,然后覆盖上与实物相吻合的轮廓线,最后把实物去掉留下几何图形,这样就使教学具体明了,一种建模思想就体现出来了,实现了从物体到物像的转变,就能有效帮助学生认识圆锥,以及圆锥在生活的运用,从而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的实用性中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
四、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质疑学习
懂得提问技巧和问题的设计,提问要明确问题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课堂提问时注意严密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从实际出发,把握新教材的重难点,合理利用资源,增加或补充一些资源内容,提出新课标中孕育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提出问题不仅涉及到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还要对原有的思想、知识、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扩充。因此,课堂提问要善于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机地联系本章节、本单元、本册、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体系的教学内容,使之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课堂提问之中,问题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又如,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平行与垂直”,这一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难发现直线和角是学习“平行与垂直”的基础,同时“平行与垂直”也是学生今后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通过激烈讨论、合作交流,我们认为可提出如下问题:①什么叫直线?怎样画一条直线?②什么叫角?怎样画角?在让学生操作的同时又提出:③你能在一张纸上画一组(两条)或几组“永不相交”的直线吗?④如果不小心,两条线相交了,你能画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吗?这实际上是相交的特殊位置关系。学生在理解定义之后,再提出:“垂直”与“平行”是不是所谓的两个独立概念?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可以涉及到一些其他相关提问法,给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就弄清了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特殊的位置关系:同一平面内,“平行”是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总之,要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需要师生的高度配合。学习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所以,所用的培养方法应该能够引起学生内在快乐的活动;不是因为能够得外来的鼓励而快乐,而是因为它本身有益学生,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解决的问题除外,开展交谈可使知识深化,可发展学生探索性思考能力,可对学习的巨大力量提高信念,可增强不断前进,不断加深认识的意向。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崔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读写算,2014年。
[2]肖丙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小学生,2014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新课改的重要追求,也是我们教师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小学数学作为学校奠基教育的重要平台,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对于数学学科育人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传统数学教学高耗低产生的原因时,力从找到突破口,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开启提高增质之旅。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一、建立融洽师生关系,集中学生注意力
学生能不能有效参与,其注意力就告诉了我们。课堂中,如果学生高度专注,那我们的课堂就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而要让学生专心致志学习,就需要我们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向师性强的小学生,那就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在每一给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显然,建立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点燃学生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这是调动学生主体性,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教师就要做好课前准备,提醒学生把文具盒、教材、练习本、草稿本放桌上,做好了课前准备,可让学生更集中精神听讲和做练习,因为不用听课时到处找东西,导致注意力的分散。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凭空想很难把答案想出来。那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兴趣呢?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极强的年龄,什么都喜欢问为什么。为此,我想,在教学中,应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心,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此来促成师生双边活动的互动对话,以便在情感交流中生成新的资源,实现高效教学。
三、更新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越来越广泛,有深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已成为我们现代课堂的典型特征了。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功能强大,能把静态书本知识通过富有变化的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来呈现,具有很强的变抽象为直观的作用,不仅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还可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对于其概念教学,我们可先用课件给出实物。如谷堆,然后覆盖上与实物相吻合的轮廓线,最后把实物去掉留下几何图形,这样就使教学具体明了,一种建模思想就体现出来了,实现了从物体到物像的转变,就能有效帮助学生认识圆锥,以及圆锥在生活的运用,从而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的实用性中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
四、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质疑学习
懂得提问技巧和问题的设计,提问要明确问题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课堂提问时注意严密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从实际出发,把握新教材的重难点,合理利用资源,增加或补充一些资源内容,提出新课标中孕育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提出问题不仅涉及到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还要对原有的思想、知识、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扩充。因此,课堂提问要善于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机地联系本章节、本单元、本册、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体系的教学内容,使之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课堂提问之中,问题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又如,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平行与垂直”,这一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难发现直线和角是学习“平行与垂直”的基础,同时“平行与垂直”也是学生今后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通过激烈讨论、合作交流,我们认为可提出如下问题:①什么叫直线?怎样画一条直线?②什么叫角?怎样画角?在让学生操作的同时又提出:③你能在一张纸上画一组(两条)或几组“永不相交”的直线吗?④如果不小心,两条线相交了,你能画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吗?这实际上是相交的特殊位置关系。学生在理解定义之后,再提出:“垂直”与“平行”是不是所谓的两个独立概念?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可以涉及到一些其他相关提问法,给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就弄清了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特殊的位置关系:同一平面内,“平行”是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总之,要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需要师生的高度配合。学习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所以,所用的培养方法应该能够引起学生内在快乐的活动;不是因为能够得外来的鼓励而快乐,而是因为它本身有益学生,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解决的问题除外,开展交谈可使知识深化,可发展学生探索性思考能力,可对学习的巨大力量提高信念,可增强不断前进,不断加深认识的意向。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崔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读写算,2014年。
[2]肖丙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小学生,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