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之刍议

【作者】 邱玉华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摘要】近年来,环境保护话题已上升至世界性的问题,保护环境意识的培养,应从幼儿做起。幼儿园教育中,美术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美术教育是对幼儿渗透环保意识的关键载体。幼儿各个方面全部处于形成时期,有着自身特有的认知方式,以及别具一格的学习特点,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活动中,灌输学生环保知识,就需要教师在环境与美术之间搭建一座有效的桥梁,激发儿童对环境知识的兴趣,通过美术活动渗入环保知识。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正文】

幼儿时期,学生还无法使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所以美术活动成为幼儿园小朋友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载体,美术作品成为学生倾吐情感的方式,同时美术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综合素养的高效途径。一幅图画胜过千言万语,图像的视觉冲击要比文字强一百倍,对于幼儿来说,图形图像的信息是其与外部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美术活动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保问题备受瞩目,所以必须从幼儿时期,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利用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热爱,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作为切入点,在美术活动中渗入环保教育,将是一举数得的好事。幼儿时期接受的环保教育,将会对幼儿一生的环保价值观产生影响,达到一两拨千斤的教育效果。

  一、环境教育在美术活动的渗透需明确的问题

  1.环境教育和美术教学的结合

环境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入需讲究方式方法,两者的相互渗入必须是科学合理的、有机的、适当的,切不可机械性地套用。幼儿教师应将环境教育与美术活动巧妙的结合,将两者灵活的整合与统一,不能让两者独立的存在,形成对立的关系。应让幼儿在感受美术带来乐趣的同时,逐渐形成环保意识。如,利用秋天飘落的银杏叶,让小朋友拼接图案,做成工艺品,让幼儿体会艺术灵感的化废为宝功能。展示结束后,带领孩子们将废弃叶片掩埋到后山树下或者花盆中,教育幼儿注意环境卫生的同时,利用大自然的回收功能处理一些易于腐烂的垃圾。

  2.教师教育、幼儿自我教育、幼儿相互教育三者的结合

环境教育渗入到幼儿美术实践中,并不是幼儿教师的口头“说教”,而是需要幼儿教师与幼儿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才能实现。幼儿教师的教育、幼儿自我教育、幼儿之间的相互教育,是需要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的。否则,幼儿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毕竟幼儿处于其人生起点的空白阶段,更多的要依赖教师和他人的关注。要在生活中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吃饭时要端碗筷,避免掉地上浪费粮食。虽然教师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起到示范作用。多年来,笔者养成的习惯是地上有乱扔的垃圾,就弯腰捡拾,给学生做好环保落实到行动上的榜样。幼儿是美术教育、环保教育的主体,要引导幼儿通过其自我教育进行反思,提升其思想认识。幼儿之间的相互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好地体现其主体地位;有助于幼儿关注所传输的活动内容,积极地去探索有关的环保知识,如此才能深化幼儿的自我教育作用。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收集的环保知识,让小朋友之间形成相互教育的关系。幼儿的自我教育,相互之间的教育,这两种活动形式达到的教育效率,往往要比教师教育成效要高。

  二、掌握教材,以幼儿的爱好为出发点

紧密结合教材,是在美术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前提,进一步充实、整理教材内容。现阶段,幼儿园使用的美术教材,其内容丰富,美术素材和美术作品示例较多,让教师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完全参考教材开展教学。教师虽要参考教材内容,但不能完全依赖教材,按部就班的生搬硬套教材内容,应对教材内容开展有选择的活动,实现环保教育与美术活动的结合。另外,幼儿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幼儿的感情和思想,以幼儿自身特性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形成环保意识。在实际的美术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营造真实的自然环境,如流淌的溪水、柔和的阳光、凉爽的微风、生机勃勃的草场、缓缓漂移的云彩、飞舞的蝴蝶、嬉戏的鸟儿、奔跑的动物等等,让学生沉浸在多彩的自然中,方可从根本上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爱。美术活动的开展,必须以激发幼儿兴趣为教学目的,调动幼儿的积极参与性,如在春天的时候,教师应带领幼儿亲临自然,真切感受万物复苏的情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体会,描绘春回大地的画面;再带领幼儿为小树浇水,进而让幼儿画出小树发芽的画面,从而深入对自然的了解。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实际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学生个体特性,鼓励幼儿发散思维,培养幼儿观察力,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表扬和肯定,有助于幼儿创作热情的激发,使其情绪饱满地投入美术创作中。

三、绘画活动中渗入环境教育话题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美术活动,特别是其中的绘画活动对于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素质教育包含了美的教育,而绘画等美术作品则是美的载体,是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的良好契机。在美的教育方面,美术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可以和地方特色相结合,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的幼儿活动内容。其中,在绘画课中渗透环境教育,能够最为直接的为幼儿呈现环保知识,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如在绘画《家乡的小河》这一课时,教师应为幼儿准备一张受到污染的小河的图画,让幼儿观察,找出问题,让幼儿意识到环境污染带给自然的伤害,从而激起其注意环境卫生,做好环保工作,保护好自然的志向。在达到绘画活动目的的同时,也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此外,对于室外写生活动,可以引导幼儿欣赏美丽大自然风光的同时,关注其身边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幼儿非常喜欢户外的写生活动,这不仅让他们感觉到大自然给予的无忧无虑的生存环境,是那样的安宁,那样的幽美,那样的充满生机,热爱大自然的心理油然而生。同时,还应让他们感受到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如随地乱扔的垃圾、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极坏的破坏了自然的和谐。通过这样直接的体会和感受,让幼儿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无形中形成环保意识,并付诸行动。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作为当前世界的热门话题,也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还地球一个绿水青山,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幼儿阶段是认识世界的起始阶段,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这时渗透环境教育,有助于其一生价值观的确立。通过幼儿时期在美术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另外,环境教育是大工程,必须注意渗透到平时点点滴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必须与幼儿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才能促进幼儿环保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裘惠芳.幼儿美术活动中环境教育的有效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4(16)102+104.

[2] 鲍庆.浅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03)42-44.

[3] 王利娟.浅析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环境教育[J].新一代(下半月)2013(05)33.

[4] 张玮.幼儿园民间美术欣赏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0609.

[5] 陈娟.美术活动中幼儿作品评价的有效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5(17)60.

[6] 徐向玲.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环境教育[N].延安日报,2010-08-16007版(政文·教学札记).

[7] 周冰.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看环境教育[A].北京中教创新软件发展研究院.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新疆卷)[C]. 2010-05-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