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物理开放式教学
【作者】 李莉英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物理开放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新提出的一个教学方式。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开放式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是对素质教育的探究和创新,其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以书本为中心,缺乏创新和实践的教学现象。近年来,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都会开放式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
一、开放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般来说,开放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主体性。开放式教学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辐射性。开放式教学的课堂内容不单单只有教材中提到的内容,而且还包含生活实践当中的一些案例,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这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视野;第三,创新性。这是开放式教学方法的最大一个特点,具体指的是问题答案大多不唯一,因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
物理开放式教学应当达到以下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探究,提高物理实践水平,从而最大程度提高他们的物理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二、初中物理开放式教学的理念
1、充分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开放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主体,该方法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提升,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主动接受知识的好习惯,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充分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应当和学生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这就要求物理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当中学习知识,并探究实践生活当中的物理规律,从而在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印象的同时,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予以运用。
3、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理念
物理教学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需要鼓励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互动学习,共同面对并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在增加彼此感情的基础上,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开放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物理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物理学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还要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切实提高物理教学的开放程度。有鉴于此,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应当巧妙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学习,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情绪,充分协调发展他们的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并激发起勤于思考、奋发向上的理念。比如,在绪言课时可以为学生演示声音震碎酒杯、瓦碎蛋全等现象,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安排同学分组讨论,弄清原因,此时,很多学生都会从教材中寻求答案,这就在教学一开始就促使学生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其次,开展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有所接触和认识。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探究活动,多探究多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乐趣,也才能最大程度提高他们创造欲和求知欲。比如,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延迟告诉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而是先进行提问:"如何确定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同?"很多学生首先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发现将刻度尺放到镜子后面却无法看到尺子。于是,又有学生提出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但在随后的实验当中又发现,刻度尺测量像的长度并透过玻璃板读数,有着很大的误差,且不方便操作。于是,学生又通过讨论想到可以用另一支同样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面,看它与像是否完全重合。这种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
观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行为的开始,也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和最基本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观察法是一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常用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对周围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实验等进行观察,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有鉴于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另外,教师在做完教材中安排的实验之后,还应当额外添加一些例子,并注意培养他们从周围事物中发现物理现象的习惯,长此以往,可以极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的去寻找、去发现,学生也会将这种观察的习惯延伸到课后、课外,甚至终身。
3、布置开放式的课后作业
一般来说,初中物理作业主要有常规型、体验型、探究型等多种形式。而在开放式教学方法中,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往往还可以对作业进行二次创造,为学生布置开放式的作业。比如,在讲授《令人厌烦的噪声》一节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学后对各自居住的小区进行调查,找出居民区内主要出现的几种噪声源,思考居民区应当执行国家噪声标准中的等级,并通过观察发现小区内是否采取过一些降低噪声的措施,以及如何采取其他措施更好地降低小区内的噪声等。实际上,这类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还可以再设计许多小问题,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开放式教学方法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已经逐渐表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开放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应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从多个渠道来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树松. 初中物理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初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169.
[2]李清.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12,08:318-319.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开放式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是对素质教育的探究和创新,其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以书本为中心,缺乏创新和实践的教学现象。近年来,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都会开放式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
一、开放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般来说,开放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主体性。开放式教学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辐射性。开放式教学的课堂内容不单单只有教材中提到的内容,而且还包含生活实践当中的一些案例,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这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视野;第三,创新性。这是开放式教学方法的最大一个特点,具体指的是问题答案大多不唯一,因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
物理开放式教学应当达到以下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探究,提高物理实践水平,从而最大程度提高他们的物理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二、初中物理开放式教学的理念
1、充分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开放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主体,该方法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提升,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主动接受知识的好习惯,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充分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应当和学生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这就要求物理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当中学习知识,并探究实践生活当中的物理规律,从而在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印象的同时,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予以运用。
3、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理念
物理教学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需要鼓励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互动学习,共同面对并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在增加彼此感情的基础上,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开放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物理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物理学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还要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切实提高物理教学的开放程度。有鉴于此,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应当巧妙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学习,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情绪,充分协调发展他们的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并激发起勤于思考、奋发向上的理念。比如,在绪言课时可以为学生演示声音震碎酒杯、瓦碎蛋全等现象,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安排同学分组讨论,弄清原因,此时,很多学生都会从教材中寻求答案,这就在教学一开始就促使学生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其次,开展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有所接触和认识。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探究活动,多探究多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乐趣,也才能最大程度提高他们创造欲和求知欲。比如,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延迟告诉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而是先进行提问:"如何确定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同?"很多学生首先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发现将刻度尺放到镜子后面却无法看到尺子。于是,又有学生提出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但在随后的实验当中又发现,刻度尺测量像的长度并透过玻璃板读数,有着很大的误差,且不方便操作。于是,学生又通过讨论想到可以用另一支同样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面,看它与像是否完全重合。这种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
观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行为的开始,也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和最基本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观察法是一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常用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对周围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实验等进行观察,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有鉴于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另外,教师在做完教材中安排的实验之后,还应当额外添加一些例子,并注意培养他们从周围事物中发现物理现象的习惯,长此以往,可以极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的去寻找、去发现,学生也会将这种观察的习惯延伸到课后、课外,甚至终身。
3、布置开放式的课后作业
一般来说,初中物理作业主要有常规型、体验型、探究型等多种形式。而在开放式教学方法中,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往往还可以对作业进行二次创造,为学生布置开放式的作业。比如,在讲授《令人厌烦的噪声》一节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学后对各自居住的小区进行调查,找出居民区内主要出现的几种噪声源,思考居民区应当执行国家噪声标准中的等级,并通过观察发现小区内是否采取过一些降低噪声的措施,以及如何采取其他措施更好地降低小区内的噪声等。实际上,这类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还可以再设计许多小问题,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开放式教学方法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已经逐渐表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开放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应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从多个渠道来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树松. 初中物理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初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169.
[2]李清.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12,08: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