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

【作者】 岳剑东

【机构】 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总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而在教学中要强化阅读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读中含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奥与美妙,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内容,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修养的目的。
  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人们常说,“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兴趣,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者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旦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上,老师做好引领学生进入阅读领域的向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阅读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主动阅读,从而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第一次转变,并为下一次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具备阅读兴趣的广泛性。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和才能结构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需要有多种才干的通才。中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存在“偏食”的现象,各种专长的发展也明显受到自己喜厌程度的限制。要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引导学生从狭隘的阅读兴趣中解脱出来,对各类各科读物都有涉猎的愿望,广泛觅食,广开读源,学而不已;要培养学生保持阅读兴趣的浓厚性。蒲松龄有一句名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说明读书要痴读,方能有良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了,就会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要培养学生维持阅读兴趣的持续性。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变化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经常变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方式,使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能常保不衰。高尔基说:“每一本书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实现从“我爱读”到“我会读”的转变。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十分重要。我在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主题、语言的模式。要教会学生运用课文结构分析模式,即:感知——理解——运用,也即从“泛读——精读——研读”。?语文阅读能力的认识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起始于学生对语文的“感知”,即通过泛读,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写了什么,接着再发展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通过精读,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领悟文章结构安排的特色,最后是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即通过“研读”,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要教会学生运用课文主题理解模式,即:整体——局部——整体。?课文主题的理解,是在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分析局部的字、词、句、段,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从“我要读”到“我爱读”的转变。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训练。所以,要让学生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并探索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理解文章,形成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形成能力的关键阶段,更要培养这种好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多读,就是要平时除了学好课本之外,对课文中典型篇章,优美段落能背诵,对课文以外的资料也要多读,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个例子,没有大量的补充阅读是无法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精思,就是要手脑并用,读写结合,在多读中比较,在多思中创新;勤记,就是在阅读时,勤记笔记,摘抄美妙的词句、语段,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名言佳句,精彩片段,能背诵自如,积少成多,运用时便能信手拈来;善用,就是要善于把阅读中吸取的营养,学到的方法,自学运用到写作中去,使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以读促写,读写互动。有了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便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字功底。
  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实现从“我会读”到“我选读”的转变。臧克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说明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具有的益处。就教材而言,阅读量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运用阅读方法进行广泛的阅读,学会选择读本、作品和鉴别吸收,在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阅读量和阅读成果。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不是让学生盲目地进行,指导老师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要勤向学生推荐读物。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堪称楷模同时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的读物,如《中华活页文选》、《读者》、《世界上下五千年》等。可平日从一些报刊杂志中选取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崇高人格培养,又文质兼美且通俗易懂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阅读,还可让学生自愿捐书、献书,将书集中后,交换阅读,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从而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要帮助学生选好读物。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如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好读物,既要选择什么书可以读,什么书不可以读;又要处理好泛读与精读的关系;要督促学生长期阅读。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让学生制定一个长期的阅读计划,分期完成。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做好阅读记录,写出读后感,让学生每次的阅读都有收获;要做好学生阅读检查。定时对学生的阅读记录和读后感进行检查验收,并多以表扬的语句鼓励他们广泛阅读,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阅读课、组织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交流展评、朗读、速读、读书知识竞争,对课外阅读作必须的管理和检测。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研究该项课题,争取大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