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校长应该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
【作者】 马笑冰
【机构】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峪耳崖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校长是教育者而不是“政府官员”。校长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才是一个校长。校长在学校就像是乐队的指挥、运动队的教练。教师与校长就像“珍珠与珍珠项链”,校长是穿项链的线,教师是珍珠。校长的能力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实力,当校长容易,当一个好校长难。一个不合格的校长毁掉的是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甚至是整个教育。
关键词:校长 教育 行家
一、校长是博学多识的教育行家
作为校长,首先必须是知识丰富、具有过硬业务本领的教育行家;作为一名有成就的成功校长,应该是熟谙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教育家。
现在大多数校长是教师出身,走上校长岗位后,整日陷在行政事务中不能自拔。校长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个行政管理人员或是好教师,他必须通过教育实践及其反思,进行教育理论探讨和研究,从而掌握教育教学的管理规律。作为校长要对教育新趋势、世界大气候、社会发展等有敏感性,很好地了解国家新推出的教育政策,同时立足于本校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进而办出本学校的特色。
在人类众多的实践活动中,恐怕再没有比教育的意义更为复杂、更为重要了。说它重要,是因为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再生产的过程;说它复杂,是因为“教育上从来就没有无所谓的小事情”,是“人”的发展过程。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其责任之重要当不言而喻。校长的责任的确神圣而崇高。一个校长,如果不能全身心地研究教育,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如果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境界,孜孜于功名,刻意于利禄,就根本不可能负起自己担承的责任。校长首先是一个教育行家,这不该有丝毫的疑义。完全可以这样讲,不是教育行家的校长,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校长,也不会是一个好校长,他的工作行为只能是“误人子弟”。在世人给予教育者的诸多评语中,说得最重的当是“误人子弟”这四个字。一个校长如果被斥为“误人子弟”,这当是他工作生涯中犯下的最大错误,最大的失败,最大的耻辱,也是最可悲的事。因此,努力成为教育行家进而成为教育家,是一个校长首要的人生目标,舍此无它。
翻开中外教育史册,不论是中国古代首位私立学校校长孔子,三任齐国国立大学校长的荀子,还是近现代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晓庄师范的创办者陶行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魏书生,他们都既是卓有成就的优秀校长,本身又都是教育的行家,都是熟谙教育规律,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1970年去世至今已30余年了,这期间如沧海桑田,世事巨变,包括苏联解体这样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但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并没有被时间的流逝所冲淡,反而日久弥深,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学习他,崇拜他。其实苏霍姆林斯基生前只是一所普通乡村学校的校长,但历史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等40余部教育论著、600余篇论文、1200余个童话故事,是他彪炳人类教育史册的和谐民主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校长,就应当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深谙教书育人之道,甘为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为国家、民族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才是一个校长的人生目标定位。
二、校长是严谨务实的管理专家
学校工作纷繁复杂,管理内容千头万绪,要求校长必须具有管理专家的管理能力,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效能和效果。
校长的管理能力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必要条件。校长的工作,不论是日常工作还是对特殊问题的处理,绝大部分精力都是用在贯彻落实教育政策法规上。校长对教育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是否到位,工作是否取得成效,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看校长的宣传发动的能力如何,组织群众的实施能力如何,遇到矛盾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校长有能力,有本事,就会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断赢得工作的每一步进展。反之,若校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不强,本事不大,再好的政策法规,也无法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产生工作效益。校长的管理能力,是提高学校工作效能的保证。一所学校好比是校长的一部作品,是描写得精致还是粗糙,是写成杰作还是次品,完全要看校长管理能力的发挥。我们经常发现,在同一个地区,办学条件也基本相同,有的学校办得生机勃勃,成绩显著,有的学校却办得稀松平常,每况愈下,出现这种现象,其归因只能说明校长的管理水平不同,有的是能人,有的是常人,有的是庸人。由此可见,提高校长的管理能力,对办好一所学校是多么关键!
校长的管理能力,是校长有效地开展学校管理工作必备的实际工作技能,它是在领导和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展示出的一种力量形态。校长的管理能力按其表现方式,可分为一般管理能力和特殊管理能力。一般管理能力是不同行业的领导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管理能力,包括分析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知人善任能力等。特殊管理能力是指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独有的专业管理能力,如教学管理能力、德育管理能力、新课改指导能力等。
现代校长要提倡科学管理,要用当代最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学校,建立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讲求民主和效率,实现学校内部结构及育人过程的优化。现代校长要努力改进学校管理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与方法进行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善于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管理领域中来,增强学校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高效性和及时性。现代校长要致力于学校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办学条件是学校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一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办学条件现代化的重点是与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质量直接相关的技术和装备条件,校长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体能训练器械、艺术教育手段、科学实验及劳动技术设备来装备学校,努力达到一流的装备、一流的管理,产生一流的教育教学效益。
三、校长是实施新课程的改革家
校长的核心能力是对课程的领导。校长应是“课堂的痴迷者;教学的指导者;课程的建设者;课型的设计者”。校长应全身、全神、全程关注“队伍——课堂——课程”,尤其要引导教师掌握新课堂教学行为的主特征: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要看着学生的眼睛上课;学习要在发现、解决问题的循环中进行;师生在相互交流与欣赏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知识只是课堂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课堂的精神世界应是温和的、轻松的、愉快的、自然的。
假如继续追问:今天的校长究竟该做什么?做好三大事:做人——做事——做学问。如何才能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学问?校长一定要有“高眼界”。有实力才会有魅力,有眼界才会有境界。当校长就该“立大志;聚大智;明大势;干大事”!当校长就该“有大气(志向);有底气(实力);有人气(和谐);有灵气(智慧)”,从而创出校长的“名气”!
新课程下的校长,要不断丰富自身领导科学内涵,不断提升决策力与执行力,不断引领学校变革与发展——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筋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名堂来!
四、校长是人格高尚的道德家
校长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者,而且是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者。一位成功的校长,往往是学生和教师敬仰、崇拜的对象,校长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对全校师生起着示范、榜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个人品德修养影响和塑造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长的高尚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一种加强管理的力量。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就是人格的力量,道德的力量。
校长应当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不仅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而且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校长一要公道正派,秉公办事,诚实正直,光明磊落,品行端正,表里如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二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廉洁自律,奉公守法,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以权谋私;三要关心师生,团结同志,赤诚相待,助人为乐,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四要有容有量,为人大度,心胸开阔,得理让人,失理道歉;五要谦虚谨慎,务实肯干,不夸夸其谈,不吹嘘炫耀;六要作风民主,平等待人,勇于自我批评,敢于承担责任。校长只有做到上面的“六要”,才能有感召力,才能有威信,才能更有效的治校。
关键词:校长 教育 行家
一、校长是博学多识的教育行家
作为校长,首先必须是知识丰富、具有过硬业务本领的教育行家;作为一名有成就的成功校长,应该是熟谙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教育家。
现在大多数校长是教师出身,走上校长岗位后,整日陷在行政事务中不能自拔。校长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个行政管理人员或是好教师,他必须通过教育实践及其反思,进行教育理论探讨和研究,从而掌握教育教学的管理规律。作为校长要对教育新趋势、世界大气候、社会发展等有敏感性,很好地了解国家新推出的教育政策,同时立足于本校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进而办出本学校的特色。
在人类众多的实践活动中,恐怕再没有比教育的意义更为复杂、更为重要了。说它重要,是因为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再生产的过程;说它复杂,是因为“教育上从来就没有无所谓的小事情”,是“人”的发展过程。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其责任之重要当不言而喻。校长的责任的确神圣而崇高。一个校长,如果不能全身心地研究教育,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如果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境界,孜孜于功名,刻意于利禄,就根本不可能负起自己担承的责任。校长首先是一个教育行家,这不该有丝毫的疑义。完全可以这样讲,不是教育行家的校长,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校长,也不会是一个好校长,他的工作行为只能是“误人子弟”。在世人给予教育者的诸多评语中,说得最重的当是“误人子弟”这四个字。一个校长如果被斥为“误人子弟”,这当是他工作生涯中犯下的最大错误,最大的失败,最大的耻辱,也是最可悲的事。因此,努力成为教育行家进而成为教育家,是一个校长首要的人生目标,舍此无它。
翻开中外教育史册,不论是中国古代首位私立学校校长孔子,三任齐国国立大学校长的荀子,还是近现代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晓庄师范的创办者陶行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魏书生,他们都既是卓有成就的优秀校长,本身又都是教育的行家,都是熟谙教育规律,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1970年去世至今已30余年了,这期间如沧海桑田,世事巨变,包括苏联解体这样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但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并没有被时间的流逝所冲淡,反而日久弥深,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学习他,崇拜他。其实苏霍姆林斯基生前只是一所普通乡村学校的校长,但历史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等40余部教育论著、600余篇论文、1200余个童话故事,是他彪炳人类教育史册的和谐民主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校长,就应当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深谙教书育人之道,甘为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为国家、民族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才是一个校长的人生目标定位。
二、校长是严谨务实的管理专家
学校工作纷繁复杂,管理内容千头万绪,要求校长必须具有管理专家的管理能力,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效能和效果。
校长的管理能力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必要条件。校长的工作,不论是日常工作还是对特殊问题的处理,绝大部分精力都是用在贯彻落实教育政策法规上。校长对教育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是否到位,工作是否取得成效,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看校长的宣传发动的能力如何,组织群众的实施能力如何,遇到矛盾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校长有能力,有本事,就会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断赢得工作的每一步进展。反之,若校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不强,本事不大,再好的政策法规,也无法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产生工作效益。校长的管理能力,是提高学校工作效能的保证。一所学校好比是校长的一部作品,是描写得精致还是粗糙,是写成杰作还是次品,完全要看校长管理能力的发挥。我们经常发现,在同一个地区,办学条件也基本相同,有的学校办得生机勃勃,成绩显著,有的学校却办得稀松平常,每况愈下,出现这种现象,其归因只能说明校长的管理水平不同,有的是能人,有的是常人,有的是庸人。由此可见,提高校长的管理能力,对办好一所学校是多么关键!
校长的管理能力,是校长有效地开展学校管理工作必备的实际工作技能,它是在领导和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展示出的一种力量形态。校长的管理能力按其表现方式,可分为一般管理能力和特殊管理能力。一般管理能力是不同行业的领导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管理能力,包括分析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知人善任能力等。特殊管理能力是指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独有的专业管理能力,如教学管理能力、德育管理能力、新课改指导能力等。
现代校长要提倡科学管理,要用当代最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学校,建立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讲求民主和效率,实现学校内部结构及育人过程的优化。现代校长要努力改进学校管理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与方法进行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善于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管理领域中来,增强学校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高效性和及时性。现代校长要致力于学校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办学条件是学校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一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办学条件现代化的重点是与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质量直接相关的技术和装备条件,校长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体能训练器械、艺术教育手段、科学实验及劳动技术设备来装备学校,努力达到一流的装备、一流的管理,产生一流的教育教学效益。
三、校长是实施新课程的改革家
校长的核心能力是对课程的领导。校长应是“课堂的痴迷者;教学的指导者;课程的建设者;课型的设计者”。校长应全身、全神、全程关注“队伍——课堂——课程”,尤其要引导教师掌握新课堂教学行为的主特征: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要看着学生的眼睛上课;学习要在发现、解决问题的循环中进行;师生在相互交流与欣赏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知识只是课堂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课堂的精神世界应是温和的、轻松的、愉快的、自然的。
假如继续追问:今天的校长究竟该做什么?做好三大事:做人——做事——做学问。如何才能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学问?校长一定要有“高眼界”。有实力才会有魅力,有眼界才会有境界。当校长就该“立大志;聚大智;明大势;干大事”!当校长就该“有大气(志向);有底气(实力);有人气(和谐);有灵气(智慧)”,从而创出校长的“名气”!
新课程下的校长,要不断丰富自身领导科学内涵,不断提升决策力与执行力,不断引领学校变革与发展——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筋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名堂来!
四、校长是人格高尚的道德家
校长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者,而且是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者。一位成功的校长,往往是学生和教师敬仰、崇拜的对象,校长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对全校师生起着示范、榜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个人品德修养影响和塑造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长的高尚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一种加强管理的力量。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就是人格的力量,道德的力量。
校长应当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不仅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而且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校长一要公道正派,秉公办事,诚实正直,光明磊落,品行端正,表里如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二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廉洁自律,奉公守法,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以权谋私;三要关心师生,团结同志,赤诚相待,助人为乐,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四要有容有量,为人大度,心胸开阔,得理让人,失理道歉;五要谦虚谨慎,务实肯干,不夸夸其谈,不吹嘘炫耀;六要作风民主,平等待人,勇于自我批评,敢于承担责任。校长只有做到上面的“六要”,才能有感召力,才能有威信,才能更有效的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