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
【作者】 胡琼华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祥符镇柏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是让孩子们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接受,而不作为一种艰苦任务要他们负担”。这话对教者执教语文阅读教学颇有着指导意义。要“寓教于乐”,须从在阅读教学中贯彻启发式原则,做到深入浅出,读写结合、注意直观性等做起,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一)阅读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开其意,发——达其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听取学生的发言,善于调查研究,在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想说出而又说不出,心理上产生愤悱,注意力集中,凝神深思,思路又不通时,启发学生就能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上课时,老师提出一个词,让学生再换一个类似的词,他们一时想不出来,老师让学生再想想,或者稍加提示,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了。但是孔子是等待学生有了愤悱,才进行启发,而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教育理论大大提高,孩子们眼界开阔,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发展,做老师的就不能等待学生愤悱,而是要用积极的方法,去为他们创造愤悱,所以对我国古人启发式精神的探讨,既要批判也要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勤思、善思、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培养他们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阅读教学要做到深入浅出
为了使学生学懂学会课文,教学时要做到深入浅出,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深入深出,则使小学生食谷难化,即便跳起来,也摘不到果子,感到索然无味。
阅读教学中要有一盘棋的观点。如果一篇课文的难点深处在后面,那么前面的讲解就要为后面搭桥铺路,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中深处在邱少云被火烧着时的思想意境,他在烈火中的高大形象,这段文字不仅寓意深,而且表达方式也不易理解,是通过作者的观察、感受、体验来表达的,为了使学生理解邱少云为什么纹丝不动,就必须在教前面的课文时,把有关的问题搞清楚,如这次战斗的意义,虎口拨毒牙的险境,离敌人很近,身上要用茅草作伪装,敌人居高临下,战士们潜伏得更好,作者离他很近等,把这些问题弄清了,讲到后面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邱少云的精神境界,才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反之前后互不连贯,学生只是赞扬邱少云的勇敢,顽强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就无法了解邱少云的思想境界。
要善于用比喻、类比等方法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以激发学生的联想,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达到豁然开朗。如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了让学生对邱少云的精神境界理会深刻,可以作这样的类比:我们不小心把手碰到烧红的火炉上,马上会跳起来,大声喊叫,甚至失声痛哭,而邱少云呢?烈火烧身却一声不吭,纹丝不动,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克制力呢?联系学生亲身体验对比一下更显出邱少云的英雄气慨,教师要善于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激发学生思考、想象,促进学生情感活动,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讲解课文,并适当配之以表情、动作等,有助于深入浅出,如讲《将相和》时,蔺相如在秦王面前捧着玉让自己的脑袋和宝石一块儿向柱子撞时,这时老师让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并用感情描述这个场面略作手势,让学生议论秦王会怎么样?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采用简练的语言帮助学生概括,蔺相如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抓住了秦王的贪婪、爱玉的弱点,识破他欺骗霸道的本性,完璧归赵,胜利完成了使命。使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理解了较深的道理,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深入浅出不是形式,不是单纯的方法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认真备课。首先老师要吃透教材,要认真考虑对象,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三)阅读教学要做到读写结合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必须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内容时所运用的方式及其遣词造句的妙处。现在有的教师提出以作文教学为中心,有的教师提出以阅读教学为中心,各有各的说法,其实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包括写作教学的因素,固然,两者各有各的重点,我认为读和写应该有机结合起来。
从阅读范文中训练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文时思路的清晰性。对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文表达所要写的思想内容相当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审题开始,围绕课题,把人们想问题时最一般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一见题目就知道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一想内容就知道文章的重点部分要在哪儿,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就能逐渐掌握最一般的思维方法,作文的时候,不仅能正确审题,而且能清晰地,有条理的来组织文章的层次,使文章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从阅读范文中教给学生写作基本知识,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学生作文时,最头痛的是没什么可写,不会立意,不会选材。如教师在廛第十册《落花生》时,着重让学生讨论这篇课文好在哪里?有人或许会说:“写一颗小花生就给我们这样大的教育。”老师接着这样说:“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写出这样一颗小花生来,而且写出这样有意义的文章,就是选材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他这一点,你们能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选取一个小东西,写成有意义的文章?”学生们的积极性自然就很高。跃跃欲试,有的说要写小铅笔、字典、粉笔……这样的学习、讨论,实际上就是作文教学中开拓思路、选材立意的训练。
我们也可以以课文的写作形式为范例,让学生仿写。我认为教学生写作有一个从扶着走到放手独立走的过程。让学生仿写文章就是扶他们走路,老师在扶着走的过程中要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前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四)阅读教学要注意直观性
大家知道,儿童的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读、讲小学生往往感到乏味,甚至厌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应该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让孩子们耳闻目睹,尽可能使用权他们的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在兴味盎然的气氛中,学习书面语言,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直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态度、语言、动作直接起着示范作用,比任何直观因素作用更经常,更有利。如教师表达出文章作者之所爱、所憎、所善、所恶、所思、所想,那就很难让学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了,直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理解课文,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促进智力的发展。
阅读能力开阔儿童的眼界,在“寓教于乐”的应用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具体、形象的图画,把学习观察,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为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提供肥沃的土壤,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弄清字词的确切含义,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开其意,发——达其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听取学生的发言,善于调查研究,在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想说出而又说不出,心理上产生愤悱,注意力集中,凝神深思,思路又不通时,启发学生就能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上课时,老师提出一个词,让学生再换一个类似的词,他们一时想不出来,老师让学生再想想,或者稍加提示,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了。但是孔子是等待学生有了愤悱,才进行启发,而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教育理论大大提高,孩子们眼界开阔,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发展,做老师的就不能等待学生愤悱,而是要用积极的方法,去为他们创造愤悱,所以对我国古人启发式精神的探讨,既要批判也要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勤思、善思、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培养他们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阅读教学要做到深入浅出
为了使学生学懂学会课文,教学时要做到深入浅出,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深入深出,则使小学生食谷难化,即便跳起来,也摘不到果子,感到索然无味。
阅读教学中要有一盘棋的观点。如果一篇课文的难点深处在后面,那么前面的讲解就要为后面搭桥铺路,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中深处在邱少云被火烧着时的思想意境,他在烈火中的高大形象,这段文字不仅寓意深,而且表达方式也不易理解,是通过作者的观察、感受、体验来表达的,为了使学生理解邱少云为什么纹丝不动,就必须在教前面的课文时,把有关的问题搞清楚,如这次战斗的意义,虎口拨毒牙的险境,离敌人很近,身上要用茅草作伪装,敌人居高临下,战士们潜伏得更好,作者离他很近等,把这些问题弄清了,讲到后面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邱少云的精神境界,才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反之前后互不连贯,学生只是赞扬邱少云的勇敢,顽强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就无法了解邱少云的思想境界。
要善于用比喻、类比等方法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以激发学生的联想,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达到豁然开朗。如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了让学生对邱少云的精神境界理会深刻,可以作这样的类比:我们不小心把手碰到烧红的火炉上,马上会跳起来,大声喊叫,甚至失声痛哭,而邱少云呢?烈火烧身却一声不吭,纹丝不动,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克制力呢?联系学生亲身体验对比一下更显出邱少云的英雄气慨,教师要善于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激发学生思考、想象,促进学生情感活动,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讲解课文,并适当配之以表情、动作等,有助于深入浅出,如讲《将相和》时,蔺相如在秦王面前捧着玉让自己的脑袋和宝石一块儿向柱子撞时,这时老师让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并用感情描述这个场面略作手势,让学生议论秦王会怎么样?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采用简练的语言帮助学生概括,蔺相如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抓住了秦王的贪婪、爱玉的弱点,识破他欺骗霸道的本性,完璧归赵,胜利完成了使命。使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理解了较深的道理,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深入浅出不是形式,不是单纯的方法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认真备课。首先老师要吃透教材,要认真考虑对象,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三)阅读教学要做到读写结合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必须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内容时所运用的方式及其遣词造句的妙处。现在有的教师提出以作文教学为中心,有的教师提出以阅读教学为中心,各有各的说法,其实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包括写作教学的因素,固然,两者各有各的重点,我认为读和写应该有机结合起来。
从阅读范文中训练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文时思路的清晰性。对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文表达所要写的思想内容相当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审题开始,围绕课题,把人们想问题时最一般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一见题目就知道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一想内容就知道文章的重点部分要在哪儿,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就能逐渐掌握最一般的思维方法,作文的时候,不仅能正确审题,而且能清晰地,有条理的来组织文章的层次,使文章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从阅读范文中教给学生写作基本知识,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学生作文时,最头痛的是没什么可写,不会立意,不会选材。如教师在廛第十册《落花生》时,着重让学生讨论这篇课文好在哪里?有人或许会说:“写一颗小花生就给我们这样大的教育。”老师接着这样说:“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写出这样一颗小花生来,而且写出这样有意义的文章,就是选材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他这一点,你们能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选取一个小东西,写成有意义的文章?”学生们的积极性自然就很高。跃跃欲试,有的说要写小铅笔、字典、粉笔……这样的学习、讨论,实际上就是作文教学中开拓思路、选材立意的训练。
我们也可以以课文的写作形式为范例,让学生仿写。我认为教学生写作有一个从扶着走到放手独立走的过程。让学生仿写文章就是扶他们走路,老师在扶着走的过程中要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前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四)阅读教学要注意直观性
大家知道,儿童的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读、讲小学生往往感到乏味,甚至厌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应该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让孩子们耳闻目睹,尽可能使用权他们的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在兴味盎然的气氛中,学习书面语言,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直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态度、语言、动作直接起着示范作用,比任何直观因素作用更经常,更有利。如教师表达出文章作者之所爱、所憎、所善、所恶、所思、所想,那就很难让学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了,直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理解课文,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促进智力的发展。
阅读能力开阔儿童的眼界,在“寓教于乐”的应用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具体、形象的图画,把学习观察,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为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提供肥沃的土壤,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弄清字词的确切含义,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