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兴趣的技巧
【作者】 冯文平
【机构】 四川省剑阁县上寺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让材料进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度尊重学生,转变观念,大胆求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让语文课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技巧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实践把它激发出来,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并从中得到满足。那么教学中如何令语文课趣味无穷,从而深深地吸引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尝到语文课的“趣味”。
巧用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这个“关键”就靠我们如何在课前的几分钟里紧扣学习内容去激发和点燃。在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抓住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一堂好课成功的关键,导入新课的词语新颖,环节生动,能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给学生一个悬念,把学生吸引住,就能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教师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情激情。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没有兴奋的情趣,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人的情趣是可以互相感染的。在课堂上,教师讲课时必须精神饱满、情趣高昂,以自己的状态带动学生的状态,使两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把握好尺度,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大力表扬,多加夸奖,让学生明白老师把“自己放在心上”,这样,学生的心里就没有任何负担,就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教师用爱心、用真情、用本领来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情感气氛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它能诱发学生激动愉悦的情绪,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来营造这种情感氛围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要努力以自己的人格来使教学有兴趣。”所谓人格是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师要用爱心、用真情、用本领来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心和真情体现在教师的眼神、笑容、嗓音和行为上,教师要用一往情深的眼神、和蔼慈祥的笑脸、柔畅亲切的嗓音及简洁优雅的手势滋润学生的心田,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在爱的长河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教师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有趣味,首先应该是准确、清晰、精练,其次还要生动些、形象些、富于感情。那种枯燥的讲解、干巴巴的说教、罗里罗嗦的重复、口头语不断的语言,只会使学生乏味腻烦,产生逆反心理或进入“半睡眠”状态,直接阻滞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中,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由于语文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和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先入为主,引领学生全身心的进入学习角色。教师创设情境,首先自己要“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激情饱满,以自身的情趣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乐学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画面音乐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找准切入点,使平白的知识传授变得生动有趣。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认读、反反复复地抄写,这样很有可能挫伤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运用实物、模型、形象化的语言等直观手段进行识字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又能启发独立思考能力;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增强记忆,又能诱发求知欲,培养学生识字兴趣。寓教于乐的方式有很多,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的内容等,找准切入点,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方法,就会使平白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鼓励学生“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话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说”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显得尤为重要。同学们终究要走向社会,以学得本领为社会服务,我们不但要通过阅读来认识社会,而且还要运用语言反映社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种种看法。我们教的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心理素质大多不太好。脆弱、怕羞、胆小,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缺乏自信心。这些现象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要学生们养成自觉地“说”,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手段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开始我硬性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到讲台上进行1-5分钟的发言。最初允许学生头天做准备,第二天开始表演,从复述故事开始,直到学生扫除了心理障碍,之后便加大难度,提高要求,我当堂出题,由学生即兴发表观点、看法。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学生由当初被逼上讲台到后来争着、盼着,自觉地、坦然地上讲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不能不说是一种对语文发生兴趣的最好表现。正如魏书生老师说:“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增强责任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教学资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让材料进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度尊重学生,转变观念,大胆求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让语文课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技巧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实践把它激发出来,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并从中得到满足。那么教学中如何令语文课趣味无穷,从而深深地吸引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尝到语文课的“趣味”。
巧用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这个“关键”就靠我们如何在课前的几分钟里紧扣学习内容去激发和点燃。在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抓住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一堂好课成功的关键,导入新课的词语新颖,环节生动,能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给学生一个悬念,把学生吸引住,就能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教师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情激情。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没有兴奋的情趣,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人的情趣是可以互相感染的。在课堂上,教师讲课时必须精神饱满、情趣高昂,以自己的状态带动学生的状态,使两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把握好尺度,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大力表扬,多加夸奖,让学生明白老师把“自己放在心上”,这样,学生的心里就没有任何负担,就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教师用爱心、用真情、用本领来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情感气氛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它能诱发学生激动愉悦的情绪,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来营造这种情感氛围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要努力以自己的人格来使教学有兴趣。”所谓人格是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师要用爱心、用真情、用本领来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心和真情体现在教师的眼神、笑容、嗓音和行为上,教师要用一往情深的眼神、和蔼慈祥的笑脸、柔畅亲切的嗓音及简洁优雅的手势滋润学生的心田,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在爱的长河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教师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有趣味,首先应该是准确、清晰、精练,其次还要生动些、形象些、富于感情。那种枯燥的讲解、干巴巴的说教、罗里罗嗦的重复、口头语不断的语言,只会使学生乏味腻烦,产生逆反心理或进入“半睡眠”状态,直接阻滞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中,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由于语文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和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先入为主,引领学生全身心的进入学习角色。教师创设情境,首先自己要“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激情饱满,以自身的情趣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乐学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画面音乐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找准切入点,使平白的知识传授变得生动有趣。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认读、反反复复地抄写,这样很有可能挫伤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运用实物、模型、形象化的语言等直观手段进行识字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又能启发独立思考能力;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增强记忆,又能诱发求知欲,培养学生识字兴趣。寓教于乐的方式有很多,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的内容等,找准切入点,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方法,就会使平白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鼓励学生“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话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说”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显得尤为重要。同学们终究要走向社会,以学得本领为社会服务,我们不但要通过阅读来认识社会,而且还要运用语言反映社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种种看法。我们教的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心理素质大多不太好。脆弱、怕羞、胆小,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缺乏自信心。这些现象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要学生们养成自觉地“说”,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手段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开始我硬性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到讲台上进行1-5分钟的发言。最初允许学生头天做准备,第二天开始表演,从复述故事开始,直到学生扫除了心理障碍,之后便加大难度,提高要求,我当堂出题,由学生即兴发表观点、看法。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学生由当初被逼上讲台到后来争着、盼着,自觉地、坦然地上讲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不能不说是一种对语文发生兴趣的最好表现。正如魏书生老师说:“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增强责任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教学资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让材料进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度尊重学生,转变观念,大胆求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让语文课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