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范 刚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吴仲良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改的践行过程,既是探索新成果的实践,也是运用已有成果的实践。语文教学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且行且探索且运用。随着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新课改呼声的渐起,人们又在为高效课堂创建探策觅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实践策略
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了,我们不仅取得了理论成果,也在实践层面积累了经验。现行初中语文教学呈现的良好态势,都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果。追昔抚今,忆课改岁月,可以说感慨万千: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我们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热闹是热闹了,但热闹过后收效甚微;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注入大量课外相关信息,使语文成了“超语”、“泛语”;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某些与课堂毫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误区,而语文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却无心顾及,导致学生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如此种种,都是我们在探索课改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也是探究过程本应付出的代价。为了少走弯路,我们必须静下心来,盘点、梳理、反思、总结。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实践感受。
一、反思新课改理念,感悟语文教学改革
新理念入脑容易,但正确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难,甚至迂回曲折。只有回过头来反思,理性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才能感悟语文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一是践行“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念。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人,大量的花哨的情境跃然课堂,学生是兴趣高涨了,“喊得大声了”,但他们感兴趣的不是语文本身,而是活动过程。这难到没有转移注意力之嫌吗?教师的引导者、释疑者角色的作用到哪儿去了?新课改的实践,既需要我们组织,更需要我们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引导点拨。
二是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反复把语文改组成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模式,甚至为形式而形式了。我们要明白这并非语文教学的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是“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的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而是师生间人格上的平等,在知识上教师还是要作引领,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四是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感染熏陶,“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二、让理念化为实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发展到今天,追求高效语文课堂已成为大家共识。如何创建呢?那就要把新课改实践中获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运用到课堂上来,把之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并灵活运用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甚至细节。
(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要落实新课改的主体理念,让学生做课堂主人,我们就必须注重学习兴趣培养,使在浓厚兴趣内驱下,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教师一道建构高效课堂。为此,我们应在教学伊始处,甚至整个教学流程中都可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强化过程指导。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语文学习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三)把握好课堂讨论。新课改实践,最显著的变化是教与学的方式更多了,更灵活了。教的方式创新,学习方式的更新让课堂耳目一新。就拿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来说,该方法有一个集体讨论环节。实践中,我们教师常常在课堂上提出“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四)朗读教学应授予读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更是如此,语文教学不光授学法、还要授写法,读法。在朗读教学中,读法必不可少。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既教会了学生朗读方法,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在践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践新课改不仅要有新理念,更重要的是把新理念化为实际行动,落实在日常教学中。只有这样,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才有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转变思想,改革方法,在总结反思中实现不断更新,不断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新课改中语文教学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杨佳敏,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南北桥, 2014年。
[2]王学辉,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
[3]杨爱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3年。
[4]向蕊,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实践策略
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了,我们不仅取得了理论成果,也在实践层面积累了经验。现行初中语文教学呈现的良好态势,都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果。追昔抚今,忆课改岁月,可以说感慨万千: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我们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热闹是热闹了,但热闹过后收效甚微;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注入大量课外相关信息,使语文成了“超语”、“泛语”;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某些与课堂毫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误区,而语文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却无心顾及,导致学生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如此种种,都是我们在探索课改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也是探究过程本应付出的代价。为了少走弯路,我们必须静下心来,盘点、梳理、反思、总结。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实践感受。
一、反思新课改理念,感悟语文教学改革
新理念入脑容易,但正确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难,甚至迂回曲折。只有回过头来反思,理性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才能感悟语文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一是践行“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念。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人,大量的花哨的情境跃然课堂,学生是兴趣高涨了,“喊得大声了”,但他们感兴趣的不是语文本身,而是活动过程。这难到没有转移注意力之嫌吗?教师的引导者、释疑者角色的作用到哪儿去了?新课改的实践,既需要我们组织,更需要我们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引导点拨。
二是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反复把语文改组成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模式,甚至为形式而形式了。我们要明白这并非语文教学的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是“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的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而是师生间人格上的平等,在知识上教师还是要作引领,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四是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感染熏陶,“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二、让理念化为实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发展到今天,追求高效语文课堂已成为大家共识。如何创建呢?那就要把新课改实践中获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运用到课堂上来,把之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并灵活运用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甚至细节。
(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要落实新课改的主体理念,让学生做课堂主人,我们就必须注重学习兴趣培养,使在浓厚兴趣内驱下,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教师一道建构高效课堂。为此,我们应在教学伊始处,甚至整个教学流程中都可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强化过程指导。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语文学习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三)把握好课堂讨论。新课改实践,最显著的变化是教与学的方式更多了,更灵活了。教的方式创新,学习方式的更新让课堂耳目一新。就拿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来说,该方法有一个集体讨论环节。实践中,我们教师常常在课堂上提出“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四)朗读教学应授予读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更是如此,语文教学不光授学法、还要授写法,读法。在朗读教学中,读法必不可少。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既教会了学生朗读方法,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在践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践新课改不仅要有新理念,更重要的是把新理念化为实际行动,落实在日常教学中。只有这样,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才有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转变思想,改革方法,在总结反思中实现不断更新,不断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新课改中语文教学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杨佳敏,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南北桥, 2014年。
[2]王学辉,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
[3]杨爱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3年。
[4]向蕊,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