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任务驱动法”教学在word小报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李 妍
【机构】 衡阳市衡钢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学全过程中,教师以完成若干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 导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探究和老师的提示,自己解决问题,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之目的。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任务
七年级下册的信息技术课程,最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操作Word应用软件,在基本的操作领会完成后,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制作出一份图文并茂的Word小报,针对这个内容的特殊性,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即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关于“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学全过程中,教师以完成若干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探究和老师的提示,自己解决问题,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之目的。采用“任务驱动法”讲授内容可以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培养他们善于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任务驱动法”在Word小报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有“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反馈小结”五个阶段,下面以“制作家乡的名人电子小报”为例来说明“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第一阶段:创设情景,提出任务。
向学生展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春节习俗、校园文化、家乡名人等内容的优秀电子小报,然后提出在班里举办一次“我的家乡”班级电子小报制作的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问答形式,让学生了解电子小报的组成部分。将学习内容蕴藏于生动有趣的学习任务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和创作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到“制作电子小报”的独特魅力。
(二)第二阶段: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电子小报的制作方法,归纳和总结电子小报包含的知识点。经过讨论,将任务分解为3个较小的任务:
1、任务驱动一:新建电子小报文档、版面的页面设置、报头的制作;
①新建文档及页面设置(包含页边距的设置,页眉页脚的设置等知识点);
②艺术字的插入(包含艺术字形状的设置,环绕方式的设置等知识点);
③文本框的插入(包含文本框格式的设置,环绕方式的设置等知识点);
2、任务驱动二:插入、编排文稿及图片。
①字符和段落的格式化(包含字体、字符、字号的设置,对齐方式和缩进格式的设置,首字下沉的设置等知识点);
②文本的分栏(包含分栏符的插入,分栏格式的设置等知识点);
③图片的插入(包含图片的编辑,图片的格式,图片的环绕方式设置等知识点);
3、任务驱动三:美化电子小报。(包含底纹、边框、背景水印、表格等的插入等知识点)
这三个任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于旧知识点,要求学生回忆制作步骤,对于新知识点,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到下一个阶段自主学习。
(三)第三阶段:完成任务。
通过对上面三个任务的分析和讨论,学生明确了任务,产生积极完成任务的兴趣,就不会认为制作Word小报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才会积极地围绕任务展开,查阅资料,研究完成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尝试使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及表格工具,使学生体会自主探索获得的成就感。更要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甚至可以资源共享。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甚至还要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四)第四阶段: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恰当地评价就很有必要。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最能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学生完成整个任务之后,评价任务采用先小组间互相交流、讨论、评价,对不完善的地方作相应地修改,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鼓励,然后展示各小组作品,进行组与组之间的集体交流,最后再由教师作出总结性评价。
(五)第五阶段:反馈小结。
这是一节课的最后环节。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研究本节课讲授的成功与失败之处。通过小结课程内容的知识点,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一步巩固学习到知识和技能,方便以后使用。
三、总结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恰当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既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兴趣浓厚,大胆尝试,不仅能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的知识点,而且大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能力。新课改的逐步实施,进一步强调了课堂教学必须由知识本位向智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转变;实践证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确行之有效。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也呼唤我们教育工作者能思考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虽然任务驱动法有很多优点,但也不是任何课程都可以运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段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本质探析》
[2]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3]钱晓菩,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任务
七年级下册的信息技术课程,最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操作Word应用软件,在基本的操作领会完成后,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制作出一份图文并茂的Word小报,针对这个内容的特殊性,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即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关于“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学全过程中,教师以完成若干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探究和老师的提示,自己解决问题,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之目的。采用“任务驱动法”讲授内容可以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培养他们善于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任务驱动法”在Word小报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有“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反馈小结”五个阶段,下面以“制作家乡的名人电子小报”为例来说明“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第一阶段:创设情景,提出任务。
向学生展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春节习俗、校园文化、家乡名人等内容的优秀电子小报,然后提出在班里举办一次“我的家乡”班级电子小报制作的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问答形式,让学生了解电子小报的组成部分。将学习内容蕴藏于生动有趣的学习任务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和创作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到“制作电子小报”的独特魅力。
(二)第二阶段: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电子小报的制作方法,归纳和总结电子小报包含的知识点。经过讨论,将任务分解为3个较小的任务:
1、任务驱动一:新建电子小报文档、版面的页面设置、报头的制作;
①新建文档及页面设置(包含页边距的设置,页眉页脚的设置等知识点);
②艺术字的插入(包含艺术字形状的设置,环绕方式的设置等知识点);
③文本框的插入(包含文本框格式的设置,环绕方式的设置等知识点);
2、任务驱动二:插入、编排文稿及图片。
①字符和段落的格式化(包含字体、字符、字号的设置,对齐方式和缩进格式的设置,首字下沉的设置等知识点);
②文本的分栏(包含分栏符的插入,分栏格式的设置等知识点);
③图片的插入(包含图片的编辑,图片的格式,图片的环绕方式设置等知识点);
3、任务驱动三:美化电子小报。(包含底纹、边框、背景水印、表格等的插入等知识点)
这三个任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于旧知识点,要求学生回忆制作步骤,对于新知识点,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到下一个阶段自主学习。
(三)第三阶段:完成任务。
通过对上面三个任务的分析和讨论,学生明确了任务,产生积极完成任务的兴趣,就不会认为制作Word小报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才会积极地围绕任务展开,查阅资料,研究完成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尝试使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及表格工具,使学生体会自主探索获得的成就感。更要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甚至可以资源共享。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甚至还要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四)第四阶段: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恰当地评价就很有必要。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最能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学生完成整个任务之后,评价任务采用先小组间互相交流、讨论、评价,对不完善的地方作相应地修改,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鼓励,然后展示各小组作品,进行组与组之间的集体交流,最后再由教师作出总结性评价。
(五)第五阶段:反馈小结。
这是一节课的最后环节。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研究本节课讲授的成功与失败之处。通过小结课程内容的知识点,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一步巩固学习到知识和技能,方便以后使用。
三、总结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恰当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既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兴趣浓厚,大胆尝试,不仅能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的知识点,而且大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能力。新课改的逐步实施,进一步强调了课堂教学必须由知识本位向智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转变;实践证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确行之有效。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也呼唤我们教育工作者能思考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虽然任务驱动法有很多优点,但也不是任何课程都可以运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段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本质探析》
[2]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3]钱晓菩,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