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王琼英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新场乡义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是美的科学,无处不展现着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的方法就是实施审美教育,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具有发现数学美、生活美的慧眼,还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情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审美教育 实施 实践方法
数学是“美”的化身,不仅具有和谐美、结构美、对称美,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具有工具美的性质。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就说到:“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家庞加莱也说过:“数学的美感、数和形的和谐感、几何的优雅感,这是一切真正的数学家都知道的审美感……缺乏这种审美感的人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创造者。”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美,实施审美教育是多么重要。特别是在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具有发现数学美、生活美的慧眼,还对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激发热爱生活起到直接影响作用。然而现行学生非但感觉不到数学的美,反而觉到枯燥无趣,选择回避,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数学教学太注重知识教学,太强调分数,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看到数学美的所在。在素质教育高呼呼的今天,我们必须“放缓”教学步伐,“停”下来让学生体验欣赏数学的美。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在生活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需要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生活是美好的,映射到数学中也是美好的。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就需要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生活中真实可感的美去体会数学中的美的真实存在。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把数学教学融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的数学之美,展示数学学科中美的巨大魅力,引导学生愉快地走进生活这座花园去感知体会。如教学《认识对称轴图形》时,就可以让学生观察雄伟的天安门、美丽的蝴蝶等图片,在学生在发现中感受到数学的美---美在对称。由图片的直接的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是激起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有效方法,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引导学生发现美在教材
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都具有较强的可感性。纵观现行教材,可以说图文并茂,色彩艳丽,文质优美,趣味性强,都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爱好的图片,而且内容编排有序,结构和谐。不仅如此,还蕴含着很多美育元素,即内在美。首先是数学的简洁美。现行数学符号精练准确,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达可算是简洁明了,它能给人以深邃的美的享受。其次是数学的严谨美。如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思考的有序性,数形结合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数学题目中的“一题多解”则显现出了“殊途同归”的方法美,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在本质上反映了数学的美,都对学生美育培育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载体。三是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德国数学家魏尔曾经说过“美与对称性密切相关,是展示整体的和谐与平衡美”。在几何图形中,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以及圆等,无不体现出一种均衡流畅的美感。
三、引导学生发现美在实践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工具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操作和美的实践,就能感受美的获得、美的产生,从而激发自身去操作、去实践、去创造美的事物,更加力扬起数学学习风帆,增强数学学习动机。在实际教学中,凭借对美的形象感知去获得美感,当然不能只停留在事物表面,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美的体验进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例如在数学中如何把枯燥的数字赋予灵性,使难懂的规律易于接受,往往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索实践。因为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数学的美的感受会有更独到的领悟,会更强烈,更贴于心。引导体验美的实践,就是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获得成功体验,形成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是发生于认知过程中的、内在情感和认知心理交融在一起的,是强烈而持久的。
四、引导学生发现展示美在创造
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是实施素质教育获得的重要经验,也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索、发现了美的事物,在教师引导中也渐渐有了创造美的事物的信心和兴趣。为了激发和培养这种兴趣,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成果汇报展示环节,让学生把美的创造过程汇报,以分享创美体验。例如,让学生计算1+2+3+……+35+36的和时,如果按运算的顺序逐步计算,则计算的次数太多,而且计算速度太慢,结果还容易出错。而如果这引导学生1+36=37,2+35=37,
3+34=37,……,17+20=37,18+19=37。这样每个数对的和都37,这样的数对共有36÷2=18(对),所以1+2+3+……+35+36=(1+36)×36÷2=666。由此可以推断出:几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就等于首尾两个数的和乘自然数的个数再除以2,即:几个连续自然数的和=(首数+尾数)×个数÷2,这个公式,我为了让学生记忆以方便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我激励学生看谁记得又快又好。突然一个学生说应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联系起来,并说明各部分的对照记忆方法。这难道不是让人出呼意外、令人震惊的奇异思考吗?可以说,他创造了美,把两公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强化了记忆。这正如美国代数学家哈尔斯说:“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解答,能一次又一次把学生的智力推向更高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切身感到审美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让课堂不时地闪烁着充满灵动的神韵,还使学生兴趣倍增,学习情感加浓,创造欲受到激发。其作用巨大,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实施,努力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体验、创造数学之美,从而提高美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斌,小学数学实施审美教育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
[2]张丽杰,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年。
[3]戴明,小学数学课堂实施美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学,2015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审美教育 实施 实践方法
数学是“美”的化身,不仅具有和谐美、结构美、对称美,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具有工具美的性质。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就说到:“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家庞加莱也说过:“数学的美感、数和形的和谐感、几何的优雅感,这是一切真正的数学家都知道的审美感……缺乏这种审美感的人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创造者。”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美,实施审美教育是多么重要。特别是在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具有发现数学美、生活美的慧眼,还对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激发热爱生活起到直接影响作用。然而现行学生非但感觉不到数学的美,反而觉到枯燥无趣,选择回避,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数学教学太注重知识教学,太强调分数,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看到数学美的所在。在素质教育高呼呼的今天,我们必须“放缓”教学步伐,“停”下来让学生体验欣赏数学的美。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在生活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需要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生活是美好的,映射到数学中也是美好的。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就需要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生活中真实可感的美去体会数学中的美的真实存在。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把数学教学融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的数学之美,展示数学学科中美的巨大魅力,引导学生愉快地走进生活这座花园去感知体会。如教学《认识对称轴图形》时,就可以让学生观察雄伟的天安门、美丽的蝴蝶等图片,在学生在发现中感受到数学的美---美在对称。由图片的直接的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是激起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有效方法,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引导学生发现美在教材
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都具有较强的可感性。纵观现行教材,可以说图文并茂,色彩艳丽,文质优美,趣味性强,都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爱好的图片,而且内容编排有序,结构和谐。不仅如此,还蕴含着很多美育元素,即内在美。首先是数学的简洁美。现行数学符号精练准确,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达可算是简洁明了,它能给人以深邃的美的享受。其次是数学的严谨美。如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思考的有序性,数形结合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数学题目中的“一题多解”则显现出了“殊途同归”的方法美,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在本质上反映了数学的美,都对学生美育培育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载体。三是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德国数学家魏尔曾经说过“美与对称性密切相关,是展示整体的和谐与平衡美”。在几何图形中,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以及圆等,无不体现出一种均衡流畅的美感。
三、引导学生发现美在实践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工具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操作和美的实践,就能感受美的获得、美的产生,从而激发自身去操作、去实践、去创造美的事物,更加力扬起数学学习风帆,增强数学学习动机。在实际教学中,凭借对美的形象感知去获得美感,当然不能只停留在事物表面,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美的体验进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例如在数学中如何把枯燥的数字赋予灵性,使难懂的规律易于接受,往往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索实践。因为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数学的美的感受会有更独到的领悟,会更强烈,更贴于心。引导体验美的实践,就是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获得成功体验,形成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是发生于认知过程中的、内在情感和认知心理交融在一起的,是强烈而持久的。
四、引导学生发现展示美在创造
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是实施素质教育获得的重要经验,也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索、发现了美的事物,在教师引导中也渐渐有了创造美的事物的信心和兴趣。为了激发和培养这种兴趣,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成果汇报展示环节,让学生把美的创造过程汇报,以分享创美体验。例如,让学生计算1+2+3+……+35+36的和时,如果按运算的顺序逐步计算,则计算的次数太多,而且计算速度太慢,结果还容易出错。而如果这引导学生1+36=37,2+35=37,
3+34=37,……,17+20=37,18+19=37。这样每个数对的和都37,这样的数对共有36÷2=18(对),所以1+2+3+……+35+36=(1+36)×36÷2=666。由此可以推断出:几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就等于首尾两个数的和乘自然数的个数再除以2,即:几个连续自然数的和=(首数+尾数)×个数÷2,这个公式,我为了让学生记忆以方便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我激励学生看谁记得又快又好。突然一个学生说应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联系起来,并说明各部分的对照记忆方法。这难道不是让人出呼意外、令人震惊的奇异思考吗?可以说,他创造了美,把两公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强化了记忆。这正如美国代数学家哈尔斯说:“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解答,能一次又一次把学生的智力推向更高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切身感到审美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让课堂不时地闪烁着充满灵动的神韵,还使学生兴趣倍增,学习情感加浓,创造欲受到激发。其作用巨大,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实施,努力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体验、创造数学之美,从而提高美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斌,小学数学实施审美教育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
[2]张丽杰,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年。
[3]戴明,小学数学课堂实施美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