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细节为课堂装扮精彩

【作者】 管仁霞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李庄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过:对“细节”的发现,常常成为我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确,“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关注课堂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细节,推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指导细节,欣赏细节、把玩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一、精彩源自“生命关怀”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但我们很多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有些就连起码的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也无法做到。正是对细节的忽略、不重视,才导致了种种不完美。如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班级的活跃分子,才思敏捷,成为了教师的最爱,成为课堂的“主力”,无限风光;有些学生回答问题语不成串,对文本的体验一知半解,在课堂上偶露一回脸,成为课堂的“冷板凳”;有的学生则沦为“看客”,上场锻炼的机会微乎其微。这种以偏代全,“万绿丛中一点红”式的参与面应该不是教育的主旋律。正如张化万老师说的:“我不妄想孩子一刀切齐步走的大提高,但期盼所有孩子起步走,向前走,在各自基础上层次各异,速度不同地提高进步。”只有胸含全体,心系全体,我们的课堂才不至于一枝或几枝独秀,而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在一次公开课上,我深深地被执教老师一段引课所震撼。
  课前,老师与学生们真诚对话,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当他关注到最后一个举手的同学时,老师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老师十分佩服你。因为我知道,通常情况下,最后一个举手的同学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他要犹豫好长一段时间才最后把手举起来。”之后并真诚地与这位同学握手。“你能不能想办法改变同学对你的印象。就从今天开始,你将成为咱们班举手越来越多的同学,好吗?”这位同学在老师的激情鼓励下勇敢地举起了手。在课堂上,老师始终关注这位同学的表现。一句恰如其分的点评,一个鼓励赞赏的眼神,使这个常常游离在课堂外的孩子在那天终于被感染了,被感动了。整堂课,这位同学全身心投入,一次又一次自信地举起了手。
  二、精彩源自“精雕细琢”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
  首先,精雕细琢对教材的理解。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那必将是流于肤浅;它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那必将流于浮华;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必将流于腐俗。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教师在教学《万里长城》一课的“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有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这句话时,引导学生逐层体会。先提问建筑长城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让学生体会出建造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的不容易,然后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而然地重读了两个“多少”和“一个个困难”。然后通过对“血汗和生命”的理解,情感上再进一层,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入了,真正从心底被文本感染了。
  其次,精心雕琢教学过程的各个教学细节。老师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感情真挚,扣击学生的心扉,拨响感情的琴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同时,教师用适时、灵活、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的教态,如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站立姿势,甚至服装、发式等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观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课,不难发现他们总是满面春风走上讲台,之后眼观全班学生,用准确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开始讲课。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用赞许的目光以示鼓励,或肯定地点点头,拍拍学生的肩膀;当学生走了神,老师用皱眉、扬眉,用亲切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融洽的师生情谊,使课堂气氛有张有弛,情趣盎然。
  三、精彩源自“潜能开发”
  每一个小学生都有一定的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的创造能力要靠教师具体的教学活动去发掘。小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精彩的。
  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智慧的翅膀。如许多课文中作者留下的“空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罗盛教》一课中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这个“摸”字正是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扩展点”。教师启发学生“罗盛教在水底是怎样摸的?你能把当时的情景想象出来吗?”学生们受到启发,用生动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刺骨的冰水浸透了罗盛教的衣衫,冰下水流很急,罗盛教一会儿向前摸,一会儿向后摸,一点点在水中摸索着。费了好大的劲儿,也没摸到。”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临近下课时,安排了质疑问难的环节。有个学生提出了问题:“邱少云和战友们都潜伏在浓密的草丛中,当大火蔓延时,为什么别的战士身上没有着火?”这一问,如同一颗炸弹,把同学们问得目瞪口呆。教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课堂生成资源,让大家课后找找资料。下课后,学生们分成小组,纷纷行动,到处查询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学生汇报:“一本介绍志愿军战斗英雄的书上说,当时战士们早就想到敌人会打燃烧弹、所以出发前都把衣服浇湿了,战士们是穿着湿衣服趴在草丛中的,所以身上没烧着。”教师打破沙锅问到底:“那么,邱少云为什么烧着了呢?”学生回答:“我从网上查到,邱少云是通讯兵,为了保护身上携带的资料,他没有把衣服浇湿,所以着火了。”这一席话赢得了阵阵掌声。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