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数量的适度性
【作者】 李 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师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同时教师应该遵循教师提问的适度性原则,即是指教师提问数量的适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掌握提问的频率,试想,没有时间思考的问题算是高质量问题吗?太快、太慢的提问节奏都欠妥。因此,在笔者前期的调查研究中,结合教师问卷调查、现场观课、访谈结果的数据分析,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数量存在以下问题:大多数教师表示几乎没有关注过自己在课堂上提问的数量,没有作过详细统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的无目的性问题;教师提问问题难度不够,认知水平低;教师钻研教材不够,备课功夫欠缺;教师喜欢对一个问题重复进行表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笔者认为应该把握教师提问数量的适度性。
一、锤炼语言,摒弃口头禅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不说过多“正确的废话”。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经常发现,教师习惯性的口头禅较多,当教师在不经意间说出那些诸如是非、对错的口头禅时,他们心里并不是想知道学生是否会了、是否明白了,而是习惯性地问一问,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殊不知学生也是跟随大流,象征性地回答老师。这样以来,对教学起不到真正的反馈作用。既浪费时间,又没有良好的教学效度。这个时候,教师的精炼表达、提问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来促进我们的教学。比如教师声音抑扬顿挫,声音的起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用这些无效问题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还比如,教师可以以表扬某人、某组的方式来提醒其他孩子模仿、校仿。或者换一种方式来检查学生是否弄懂,即学完一个知识点,以检查为目的来提问。
二、语言表述清楚,不提重复问题
课堂上的教师提问语言要表述清楚,避免提重复性的问题。这种现象更多的体现在公开课上。一般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会反复推敲这个问题的各方面是否准确,如问题指向是否明确,问题是否过长,问题是否清晰。教师应该考虑学生是否能听懂这个问题,是否便于与孩子沟通。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突出问题。教师还要做到同一个问题一次性表述清楚,既培养了孩子认真倾听的能力,又让教师自己避免习惯性地重复提问,这样就不会扰乱孩子的思考方向,反而会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三、提问要注意适中的速度
教师提问要注意适中的速度。美国有个教育家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教师对孩子提问之后,一般要有一定的时间距,最好是3秒,因为如果老师提了问题,马上请孩子回答,估计孩子对教师所提的该个问题还不太清晰和明了,这样作答毫无意义。如果时间稍长,便于学生马上在头脑里理清教师提的这个问题的思绪,朝着问题展开思维。这样以来,即使是基础差、思维迟钝的孩子也有思考的空间。这种提问之后的适度等待还可以让尖子生有更多、更好、更准地对问题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孩子对问题的准确、有效的判断。反观课堂,总有一些老师会出现 “鞭炮式”的提问,让孩子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他们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问得晕头转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彻底无视老师的提问,成为课堂上学习的边缘人。切忌教师提问走过场、一问到底。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提问的适度呢?首先提问要有导向性,问题必须指向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否则将使学生感到问题的不清楚,不易作答。其次,教师提问要有启发性,一般来讲,学生通过阅读就能理解的浅显内容就不必再提,因为好的提问,有启发性的提问,是能启发学生思维、有训练价值的问题。
四、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课堂提问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明确的目的。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就不会随意而问,教师会根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来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所以课前,教师需要对提问的范围、目的、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做到立意鲜明,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文章几个主要问题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也就是要让一个主要提问牵动整堂课,把课堂分为几个章节。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每个问题是否有一个训练点,是否能让孩子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能够得到提升。清晰明了的结构化的问题,可以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更清晰,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有利于孩子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运用。
五、提问需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要想减少课堂提问的数量,还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满足孩子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或者是略微超过。也就是,孩子需要努力构思与积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笔者在课堂上,很少看见教师提一些需要孩子通过大量时间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教师们都喜欢提一些比较低水平的问题,所以提问数量较多。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教师不能提太简单,让孩子轻松作答的问题,也不能提太难的问题,让孩子绞尽脑汁也无所适从。最好是在设计问题时,使问题接近于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因此,把握好提问数量的度,就需要教师提出多层次的问题,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六、教师提问的问题要少而精
教师在提问时必须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和关键,若能用一个问题概括提出,就绝不用两个问题,能直奔主题就决不去绕很大一圈的弯子。教师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能提几个难易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混杂在一起,容易混淆教学重点。所以在提问时,教师要切中要害,提问到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做到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烂熟于心,善于运用合并与归纳的方式设计容量大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这样就可以做到提问适量。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不能问个不停,要注意提问的间距和平衡节奏,以学生的自身真实情况出发,抓住教材文本的核心价值,牢记践行教学任务,达到该有的教学目标,做到提问少而精,切忌“满堂问”。
一、锤炼语言,摒弃口头禅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不说过多“正确的废话”。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经常发现,教师习惯性的口头禅较多,当教师在不经意间说出那些诸如是非、对错的口头禅时,他们心里并不是想知道学生是否会了、是否明白了,而是习惯性地问一问,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殊不知学生也是跟随大流,象征性地回答老师。这样以来,对教学起不到真正的反馈作用。既浪费时间,又没有良好的教学效度。这个时候,教师的精炼表达、提问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来促进我们的教学。比如教师声音抑扬顿挫,声音的起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用这些无效问题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还比如,教师可以以表扬某人、某组的方式来提醒其他孩子模仿、校仿。或者换一种方式来检查学生是否弄懂,即学完一个知识点,以检查为目的来提问。
二、语言表述清楚,不提重复问题
课堂上的教师提问语言要表述清楚,避免提重复性的问题。这种现象更多的体现在公开课上。一般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会反复推敲这个问题的各方面是否准确,如问题指向是否明确,问题是否过长,问题是否清晰。教师应该考虑学生是否能听懂这个问题,是否便于与孩子沟通。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突出问题。教师还要做到同一个问题一次性表述清楚,既培养了孩子认真倾听的能力,又让教师自己避免习惯性地重复提问,这样就不会扰乱孩子的思考方向,反而会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三、提问要注意适中的速度
教师提问要注意适中的速度。美国有个教育家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教师对孩子提问之后,一般要有一定的时间距,最好是3秒,因为如果老师提了问题,马上请孩子回答,估计孩子对教师所提的该个问题还不太清晰和明了,这样作答毫无意义。如果时间稍长,便于学生马上在头脑里理清教师提的这个问题的思绪,朝着问题展开思维。这样以来,即使是基础差、思维迟钝的孩子也有思考的空间。这种提问之后的适度等待还可以让尖子生有更多、更好、更准地对问题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孩子对问题的准确、有效的判断。反观课堂,总有一些老师会出现 “鞭炮式”的提问,让孩子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他们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问得晕头转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彻底无视老师的提问,成为课堂上学习的边缘人。切忌教师提问走过场、一问到底。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提问的适度呢?首先提问要有导向性,问题必须指向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否则将使学生感到问题的不清楚,不易作答。其次,教师提问要有启发性,一般来讲,学生通过阅读就能理解的浅显内容就不必再提,因为好的提问,有启发性的提问,是能启发学生思维、有训练价值的问题。
四、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课堂提问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明确的目的。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就不会随意而问,教师会根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来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所以课前,教师需要对提问的范围、目的、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做到立意鲜明,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文章几个主要问题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也就是要让一个主要提问牵动整堂课,把课堂分为几个章节。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每个问题是否有一个训练点,是否能让孩子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能够得到提升。清晰明了的结构化的问题,可以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更清晰,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有利于孩子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运用。
五、提问需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要想减少课堂提问的数量,还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满足孩子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或者是略微超过。也就是,孩子需要努力构思与积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笔者在课堂上,很少看见教师提一些需要孩子通过大量时间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教师们都喜欢提一些比较低水平的问题,所以提问数量较多。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教师不能提太简单,让孩子轻松作答的问题,也不能提太难的问题,让孩子绞尽脑汁也无所适从。最好是在设计问题时,使问题接近于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因此,把握好提问数量的度,就需要教师提出多层次的问题,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六、教师提问的问题要少而精
教师在提问时必须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和关键,若能用一个问题概括提出,就绝不用两个问题,能直奔主题就决不去绕很大一圈的弯子。教师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能提几个难易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混杂在一起,容易混淆教学重点。所以在提问时,教师要切中要害,提问到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做到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烂熟于心,善于运用合并与归纳的方式设计容量大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这样就可以做到提问适量。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不能问个不停,要注意提问的间距和平衡节奏,以学生的自身真实情况出发,抓住教材文本的核心价值,牢记践行教学任务,达到该有的教学目标,做到提问少而精,切忌“满堂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