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五步法”解答高考地理主观题——以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高考题为例
【作者】 范本会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从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新课标试卷结构来看,客观题部分有11道选择题,共44分,主观题部分有必考题两道和选做题二道(二选一),共56分,可见看出主观题所占的分值超过一半。而且在试卷中排列在政治、地理、历史三个学科综合题的最前面,成为决定学生文科综合成绩高低的关键。从历年失分统计来看,主观题的失分率比较高。故在高三备考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主观题解答策略的培养。
一、学生做综合题出现的常见问题
综合题的回答是一种书面表达,文如其人,通过书面表达可以全面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综合技能与整体实力。在地理综合题的书面表达中,学生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导致得分率低。
1.不善获取、解读不全
无论是图像信息还是文字信息,放到卷面上给考生提取和解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能够无遗漏的提全信息。在此基础上,还要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归类,并在解题的过程中正确使用。由于提取信息不够,解读信息不全面、不正确,导致解题过程出现错误。
2.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对题干中的要求的限定词理解不清或疏忽大意,导致答案与题目要求脱节或超出要求范围。例如,给材料题,要求分析材料所给的内容,回答问题。多数学生根本不看要求,提笔就写,洋洋洒洒一大篇,罗列的理由一大堆,基本上和材料没关系,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3.基础薄弱、思维混乱
一方面与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理解不透彻和掌握不牢有关,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解答各类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分析某地的降水时空分布特点,所给材料既有等降水量线,又有降水的柱状图。答题时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律,先回答空间分布特点,再写时间分布特点,或者相反。而学生回答时,一会是空间特点,一会又是时间分布特点,感觉他的思路特别混乱。再就是区位评价,学生往往是就回答有利条件,把不利条件遗漏掉了。
4.套话连篇、过于笼统
这类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学生过度的依赖“思维模板”,而不结合具体的图文材料,造成答案千篇一律,不具体、不丰富。例如在对某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作出分析时,学生往往回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家政策的支持等。而对于题目给出的具体区位而言,我们应该具体分析。地理位置优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处在河流的入海口还是临近发达地区;交通便利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廉价的海运,有发达的高速公路,水运陆运的枢纽,经过的铁路线名称等。其丰富的资源为石油、煤炭还是铁矿、淡水等,应该表达清楚。这样才能与图示区域的地理特征相吻合。
5.词不达意、口语浓重
很多学生对地理原理规律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上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明于心而不明于笔。写出来的与心里想的相差甚远,甚至极不严谨、规范,常常出现常识性的或者科学性错误。例如“简述我国西北地区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有的同学竟会写出“我国人口众多,人多地少,沿岸居民围湖造田所致”。
不能用正确的学科语言反映地理事物,表达说明地理问题。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说成“河流有时候水多,有时候水少。”“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写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度不冷不热,全年都有较多的降雨,草长得好,利于放牧,所以发展畜牧业。”等。
二、综合题解题的一般步骤
高考地理综合题往往采用新的素材、新情境和从新的角度设问,试题难度较大,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它能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性特点。如何才能解答好综合题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可按以下步骤来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第一步,阅览
读题干图文材料部分,大体进行区域定位、回扣知识、并注意勾画关键词(例如表示位置的、时间的),明确“考哪里,有什么”。
第二步 审问
认真审读提出的问题,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明确“问什么”。
第三步 建模
依据问题,回扣基础知识、规律方法等解题思路或相关模板(略)。如果头脑中没有现成的思路,则自己尽量尝试分析出一个思路,明确“怎样答”。
第四步 筛选
依据解题思路,从所给的图文资料中,选出正确的、有用的信息,两者结合,去掉材料中没有的要点,明确“答什么”。不能盲目的迷信“模板”,并注意题目的分值,一般一个要点2分。
第五步 书写
字迹工整,并注意答案的序号化、具体化、专业化。特别注意“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
三、成果应用
1.【原题呈现】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节选)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要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2.【解题思路】
总之,解题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包括阅读情境材料、明确应答问题、提取有效信息、调用相关知识、进行思维加工、作出判断和解答等。应用“五步法”解答综合题时,学生可能感觉麻烦,记不清有哪几个步骤,还是我行我素。这就需要老师时时提醒,结合具体案例不断地培训学生解题的规范性。最终达到忘记步骤,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效果,必将极大提高学生解答综合题的能力。
一、学生做综合题出现的常见问题
综合题的回答是一种书面表达,文如其人,通过书面表达可以全面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综合技能与整体实力。在地理综合题的书面表达中,学生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导致得分率低。
1.不善获取、解读不全
无论是图像信息还是文字信息,放到卷面上给考生提取和解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能够无遗漏的提全信息。在此基础上,还要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归类,并在解题的过程中正确使用。由于提取信息不够,解读信息不全面、不正确,导致解题过程出现错误。
2.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对题干中的要求的限定词理解不清或疏忽大意,导致答案与题目要求脱节或超出要求范围。例如,给材料题,要求分析材料所给的内容,回答问题。多数学生根本不看要求,提笔就写,洋洋洒洒一大篇,罗列的理由一大堆,基本上和材料没关系,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3.基础薄弱、思维混乱
一方面与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理解不透彻和掌握不牢有关,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解答各类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分析某地的降水时空分布特点,所给材料既有等降水量线,又有降水的柱状图。答题时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律,先回答空间分布特点,再写时间分布特点,或者相反。而学生回答时,一会是空间特点,一会又是时间分布特点,感觉他的思路特别混乱。再就是区位评价,学生往往是就回答有利条件,把不利条件遗漏掉了。
4.套话连篇、过于笼统
这类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学生过度的依赖“思维模板”,而不结合具体的图文材料,造成答案千篇一律,不具体、不丰富。例如在对某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作出分析时,学生往往回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家政策的支持等。而对于题目给出的具体区位而言,我们应该具体分析。地理位置优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处在河流的入海口还是临近发达地区;交通便利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廉价的海运,有发达的高速公路,水运陆运的枢纽,经过的铁路线名称等。其丰富的资源为石油、煤炭还是铁矿、淡水等,应该表达清楚。这样才能与图示区域的地理特征相吻合。
5.词不达意、口语浓重
很多学生对地理原理规律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上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明于心而不明于笔。写出来的与心里想的相差甚远,甚至极不严谨、规范,常常出现常识性的或者科学性错误。例如“简述我国西北地区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有的同学竟会写出“我国人口众多,人多地少,沿岸居民围湖造田所致”。
不能用正确的学科语言反映地理事物,表达说明地理问题。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说成“河流有时候水多,有时候水少。”“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写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度不冷不热,全年都有较多的降雨,草长得好,利于放牧,所以发展畜牧业。”等。
二、综合题解题的一般步骤
高考地理综合题往往采用新的素材、新情境和从新的角度设问,试题难度较大,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它能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性特点。如何才能解答好综合题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可按以下步骤来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第一步,阅览
读题干图文材料部分,大体进行区域定位、回扣知识、并注意勾画关键词(例如表示位置的、时间的),明确“考哪里,有什么”。
第二步 审问
认真审读提出的问题,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明确“问什么”。
第三步 建模
依据问题,回扣基础知识、规律方法等解题思路或相关模板(略)。如果头脑中没有现成的思路,则自己尽量尝试分析出一个思路,明确“怎样答”。
第四步 筛选
依据解题思路,从所给的图文资料中,选出正确的、有用的信息,两者结合,去掉材料中没有的要点,明确“答什么”。不能盲目的迷信“模板”,并注意题目的分值,一般一个要点2分。
第五步 书写
字迹工整,并注意答案的序号化、具体化、专业化。特别注意“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
三、成果应用
1.【原题呈现】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节选)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要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2.【解题思路】
总之,解题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包括阅读情境材料、明确应答问题、提取有效信息、调用相关知识、进行思维加工、作出判断和解答等。应用“五步法”解答综合题时,学生可能感觉麻烦,记不清有哪几个步骤,还是我行我素。这就需要老师时时提醒,结合具体案例不断地培训学生解题的规范性。最终达到忘记步骤,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效果,必将极大提高学生解答综合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