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曾 宁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在现代的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的加强。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技术,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应用策略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比较难理解。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整合能够优化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数学知识。在客厅中应用现代技术,可以丰富教学的多样性,把单调的数字转化为多彩的声音、动画、图像,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信息技术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强调的是知识的传递,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小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持续时间都比较短暂,并且好奇心强,传统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非常单调枯燥的,学习主动性比较弱。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就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年月日”的课程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动画的方式来进行讲解,利用动画闹钟,进行时间的变化的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时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性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除了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一时期思维的养成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以后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进行理解性的学习。但如果教师只是进行简单的语言讲解,小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信息化可以让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相遇问题”是很多学生都感到比较难的问题,因为学生不能形成画面感进行思考。运用信息化时,教师可以运用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相遇的含义,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利用这样得方法来形成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强化师生互动,提高课堂学习氛围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数学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的给予学生鼓励,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传统课堂上比较重视的是知识的单一传递,教师虽然也采取活动的方式,但却不能创设出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采取信息化教学时,就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些轻松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在鼓励了学生学习的同时,有效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当认识到的是,在小学数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必须采取合理的策略,真正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结合知识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新课标数学教学中,很多都是分章节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在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中,必须要考虑到的是信息化是数学的辅助工具,不能把信息运用作为重点,而是要把信息化作为工具,结合知识点来运用信息化。例如在学习“图像的平移和旋转”时,为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展示多样的图形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结合教学重点来进行图形的移动,从而让教学更加具有合理性和趣味性。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将信息化运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信息化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从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在学习图形的时候,学生需要认识圆,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认识,学生就不能准确的把握图形的特征。为了便于学生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比如说“帮小动物盖房子”,学生说图形,教师来演示,在“盖房子”过程中运用多样的图形,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图形的特征。
  (三)营造形象的教学氛围
  小学生比较擅长的是形象思维能力,但数学要求的是逻辑思维,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定的形象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学习路程和时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取动画的形式,将人物走过的路线都用线段表示出来,并且和学生一起转换成数字,在学生充分理解之后,再讲解知识点就会更加容易。这样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数的趣味性,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进行学习,保证了学习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分层教学
  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限制了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也不利于保证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信息技术则能够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用注意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学习方法,实现因材施教,也帮助学生能够充分的提高自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总体计划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结合考虑,从而做好不同层次的教学。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如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差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安排出不同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的难易程度以及自己需求的练习。并且在练习结束后,系统能够自动给出相应的答案和分析,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保持轻松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的补充自己欠缺的知识,也让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取得最大的进步,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共同进步。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不断关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创新和理性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居康.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6).
  [2]齐秀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上),2015,(12).
  [3]赵启明.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