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 王 建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小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对一些文字的理解较差,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切实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教师常思考的问题。
  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审题不严,忽视了表明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的词语;对问题的要求不明确;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根本不理解题意而乱做;也有一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勉强会演算,而让其独立解答就错误百出,或条件和问题稍有改变,就解答不出来。由此可见,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所犯的错误,主要是由于不会分析应用题或根本没有分析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计算碰对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触类旁通和灵活运用。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日常教学中以课题为依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中根据教科书上的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图中提出数学问题;从身边的生活场景(如教室里、家庭中、社会上等)里提出数学问题;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如春游、绿化、环保等)提出数学问题等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问题;形成理解数学问题的一些策略(如提炼关键信息、列表或画图整理信息等);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二、抓住课堂教学点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现在使用教材,比较重视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它精心设计的例题,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充满童趣的彩图对小学生们很有吸引力,能强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各方面的潜力。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中安排了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经常会把单位名称写错,或者虽然结果对,但所列的算式没有意义,究其原因,学生的列式只是依样画葫芦,根本没有好好思考。所以本堂课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比如解决“3个花坛里一共栽了144棵月季花,每个花坛里红、黄两种颜色的月季花同样多,平均每个花坛里红色的月季花有多少棵?”时,有人是这么列式的:144÷2=72(棵),72÷3=24(棵)。师:这样列式对吗?生1:不对,没有意义,因为144棵是3个花坛里的总棵树,而2是指每个花坛里红、黄两种颜色的月季花同样多,两者不对应。马上有学生反驳:这样列式是对的,从每个花坛里红、黄两种颜色的月季花同样多这个条件,我们可以知道,这3个花坛中红色月季花和黄色月季花各占了一半,所以144÷2求到3个花坛里红色月季花一共有多少棵?学生通过辨析,真正掌握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解决完本题后,我提问:“这题的问题怎么改,还是这么列式?如果把问题中的“红色”去掉,变为平均每个花坛里有月季花多少棵?怎么列式?”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明白认真审题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三、教会学生仔细审题,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一说到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读绘本,读故事,读名著……一般认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强,他的理解能力一定不差。因此,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和他能否读懂题意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此即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如:在进行 “应用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动脑思考,数学知识系统性强,内在联系密切。前后联系,新旧联系,相互转化;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一概地都去示范、讲解,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智能”这个媒体沟通“数学逻辑智能”,扶持、指教、点拨学生仔仔细细地阅读,找准和利用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学会复述讲解数量关系,提高理解分析能力
  应用题教学把分析数量关系看作重中之重,而“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是说情节,题目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以致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淡化,这是造成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我们应利用主题图的直观,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完整表述,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可适当增加纯文字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编写数学题拓展延伸,解决思维能力。
  学生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后,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技能。通过编题,给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认知结构中的旧知板块,进入知识的运转状态,在思维的创造性活动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这部分训练主要包括:仿照例题编题;看实物编题;看直观实物编题;根据线段图或示意图编题;根据算式编题;定范围编题等。 
  几年来,我在课堂实施中重结果更重过程,在教学上留有地,我在编写教案上也只注重中心环节的编写,但不要求面面俱到,让自己有应变的心理,重视教学后的总结,通过课堂教学,确实反馈。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让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及时调整教法,游刃有余,能很好地体现新教材的设计思想。不仅教师减负,课堂的实效也加强了。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并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学生为铺”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