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谈小学生作文教学
【作者】 金红梅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石垭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中的比重之大。从小学二年级的写话到三年级的写作文,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为了让刚学写作文的学生能轻松拿起笔,写下生动优美的作文,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自觉地去习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认识事物第一步。如果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认识,就让学生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文要求描写一种水果,当时正值无核桔成熟的季节,我就安排学生在第二天的习作课上带上一个桔子,特意安排有的同学带青色的,有的同学带半红半青的,有的带熟透了的。第二天作文课上,我让他们有顺序地观察了水果的外形、手感、色泽、味道吃法等等,并让他们谈谈对桔子其他知识的了解。比如,桔子瓣可以食用,桔脉和桔皮可以做药,最后大家的感受是桔子周身都是宝。学生们通过以上观察积累了大量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2.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三年级五册习作七中要求编写童话,我就让孩子们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写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充实,更生动,直到编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激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真实生动。
3.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我要求我们班的孩子每人准备一个精美的积累本,用于摘抄好词好句,间周的班会课上检查一次,因为三年级的孩子还小,找不到积累的方向,如果老师不规定范围,只会让孩子们毫无目的,无从积累,所以老师可以给学生规定一些范围,比如:这一周积累描写季节的词句,下一周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的词句,再下一周积累关于学习的名言,再下一次积累优美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等等,有的诗歌、名言还要求他们尽量背诵,在早读课和班会课时,抽时间给他们交流、展示,评出优秀积累员并给予奖励。提高他们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如果长期这样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就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二、加强学生的写作指导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愿望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过分抽象、条款式的作文题目要给他们简单化、实在化,以免加重学生的畏惧心理,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缺乏活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积累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虽然孩子们努力地在书籍和互联网中去积累,但他们缺乏真实的感受,写出的文章容易千篇一律,似曾相识,例如三年级习作三写秋天的景物,孩子们就可能写到“稻子熟了,像铺了一地金子;树叶落了,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苹果红了,像小姑娘红透了的脸……”这无疑是写秋天的景物,但似曾相识,缺乏新意,我在进行这次习作前,让孩子们去捡一捡落叶,捉一捉蛐蛐,看一看校园里的两棵榆树,去放一放风筝,让他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他们的互相讨论交流,从中提取出素材,写出比较真实的文章。第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让他们倾诉内心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需要、欲望和热情,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这样写出的文章,才真实生动,充满感情。
三、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
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和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1.学生互改法。写生写完草稿后,先有自己修改,然后,再由大家交换,互相修改,这种方法是作文修改中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互改是一个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取得的效果更好。
2.一文同改法。学生写完草稿后,先自行修改,再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共改一文,取得借鉴后,再修改自己的文章。从草稿到定稿,教师的主要力量是用在指导作文的修改上。在指导时,尽量采取口头交换意见、讨论的方式,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有的放矢。在修改时,教师先选出一篇带有普遍意义的习作,印发给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修改。学生在读、审、评、改的过程中学习了修改文章的方法,取得了借鉴。这样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修改,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学生分组互批,再自我修改。学生修改的作文,不能算是完美无缺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有时也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互相批改。评价一篇文章,通常几个人凑到一起展开讨论,以求得比较正确、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学生的思路便会随之开阔起来,评析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具体要求:一是批改组要把批语或建议写在被评改者的作文后面;二是被评者要重读作文,认真琢磨批改组的建议,然后为自己的作文写小结,再行修改。然而这种做法,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对小组的批改应进行检查,对不合宜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对这样的修改法很有兴趣,平时不太喜欢作文的同学,做得也很是认真,他们提出的意见诚恳、评语一丝不苟。这样做学生不仅站在一个“听者”的角度去评论,还能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去鉴赏,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好处,不仅可以看别人之长,也能体会自己之短,既是学习过程,也是经验积累、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自觉地去习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认识事物第一步。如果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认识,就让学生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文要求描写一种水果,当时正值无核桔成熟的季节,我就安排学生在第二天的习作课上带上一个桔子,特意安排有的同学带青色的,有的同学带半红半青的,有的带熟透了的。第二天作文课上,我让他们有顺序地观察了水果的外形、手感、色泽、味道吃法等等,并让他们谈谈对桔子其他知识的了解。比如,桔子瓣可以食用,桔脉和桔皮可以做药,最后大家的感受是桔子周身都是宝。学生们通过以上观察积累了大量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2.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三年级五册习作七中要求编写童话,我就让孩子们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写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充实,更生动,直到编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激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真实生动。
3.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我要求我们班的孩子每人准备一个精美的积累本,用于摘抄好词好句,间周的班会课上检查一次,因为三年级的孩子还小,找不到积累的方向,如果老师不规定范围,只会让孩子们毫无目的,无从积累,所以老师可以给学生规定一些范围,比如:这一周积累描写季节的词句,下一周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的词句,再下一周积累关于学习的名言,再下一次积累优美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等等,有的诗歌、名言还要求他们尽量背诵,在早读课和班会课时,抽时间给他们交流、展示,评出优秀积累员并给予奖励。提高他们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如果长期这样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就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二、加强学生的写作指导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愿望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过分抽象、条款式的作文题目要给他们简单化、实在化,以免加重学生的畏惧心理,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缺乏活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积累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虽然孩子们努力地在书籍和互联网中去积累,但他们缺乏真实的感受,写出的文章容易千篇一律,似曾相识,例如三年级习作三写秋天的景物,孩子们就可能写到“稻子熟了,像铺了一地金子;树叶落了,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苹果红了,像小姑娘红透了的脸……”这无疑是写秋天的景物,但似曾相识,缺乏新意,我在进行这次习作前,让孩子们去捡一捡落叶,捉一捉蛐蛐,看一看校园里的两棵榆树,去放一放风筝,让他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他们的互相讨论交流,从中提取出素材,写出比较真实的文章。第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让他们倾诉内心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需要、欲望和热情,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这样写出的文章,才真实生动,充满感情。
三、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
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和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1.学生互改法。写生写完草稿后,先有自己修改,然后,再由大家交换,互相修改,这种方法是作文修改中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互改是一个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取得的效果更好。
2.一文同改法。学生写完草稿后,先自行修改,再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共改一文,取得借鉴后,再修改自己的文章。从草稿到定稿,教师的主要力量是用在指导作文的修改上。在指导时,尽量采取口头交换意见、讨论的方式,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有的放矢。在修改时,教师先选出一篇带有普遍意义的习作,印发给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修改。学生在读、审、评、改的过程中学习了修改文章的方法,取得了借鉴。这样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修改,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学生分组互批,再自我修改。学生修改的作文,不能算是完美无缺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有时也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互相批改。评价一篇文章,通常几个人凑到一起展开讨论,以求得比较正确、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学生的思路便会随之开阔起来,评析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具体要求:一是批改组要把批语或建议写在被评改者的作文后面;二是被评者要重读作文,认真琢磨批改组的建议,然后为自己的作文写小结,再行修改。然而这种做法,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对小组的批改应进行检查,对不合宜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对这样的修改法很有兴趣,平时不太喜欢作文的同学,做得也很是认真,他们提出的意见诚恳、评语一丝不苟。这样做学生不仅站在一个“听者”的角度去评论,还能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去鉴赏,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好处,不仅可以看别人之长,也能体会自己之短,既是学习过程,也是经验积累、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