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究
【作者】 刘艳红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北城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课文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而达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 实践策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个人发展之根。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对创新思维指导下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是其中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新课标的强烈倡导。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因此,我们要在这块土壤上有效进行培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创新也是如此,没有兴趣作动力支撑,创新中的苦涩和困难就难以克服。所以,我们要挖掘语文学科的的趣味因子尽可能地来激趣,让学生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主动学、自觉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伊始,应把激趣放在第一位进行,而不是为了“抢时”而直奔主题。而传统教学一般都是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一定合理性,能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相反,如果我们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显然就会增强。这样,学生不仅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为下步学习有了足够动力。
二、扶放灵活,引导学生创新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教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创新地教是学生创新的学的示范,不仅能启发学生灵活思维,还能促进学生感受创新之乐趣。所以,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需要我们进行教的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并告诉学生我们采用这方式与一般方法所带来的不同。这样,更能让小学生感受创新思维带来的创新方法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我也创新”的迫切愿望。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教善导,做到扶放自如,灵活实施。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学生自主学习,放飞他们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强化学法指导,会学习会思考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知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有效的学习不仅有良好的方法,还要有良好的质疑方法,知道从哪些地方质疑才能找到问题的实质。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方法授予,既要教给学的方法,还要教给思考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会学习、会思考,创新实践才会有保证。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搭建培养平台,提升思维敏锐力
思维敏锐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由思维速度和思维深度决定的,没有一定的思维速度,达不到“敏”;没有 一定的思维深度,达不到“锐”,二者的完美结合,形成思维的敏感性。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因地制宜的创新思考,找到合适方法。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当学生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们便可问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思维的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就得到了培养,其能力和效果有所提高了。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被激活,创新思维才会生成、开花、结硕果。
参考文献:
[1]赵兰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J].考试周刊,2016年。
[2]张鸣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6年。?
[3]金芳萍,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甘肃农业,2006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 实践策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个人发展之根。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对创新思维指导下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是其中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新课标的强烈倡导。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因此,我们要在这块土壤上有效进行培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创新也是如此,没有兴趣作动力支撑,创新中的苦涩和困难就难以克服。所以,我们要挖掘语文学科的的趣味因子尽可能地来激趣,让学生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主动学、自觉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伊始,应把激趣放在第一位进行,而不是为了“抢时”而直奔主题。而传统教学一般都是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一定合理性,能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相反,如果我们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显然就会增强。这样,学生不仅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为下步学习有了足够动力。
二、扶放灵活,引导学生创新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教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创新地教是学生创新的学的示范,不仅能启发学生灵活思维,还能促进学生感受创新之乐趣。所以,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需要我们进行教的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并告诉学生我们采用这方式与一般方法所带来的不同。这样,更能让小学生感受创新思维带来的创新方法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我也创新”的迫切愿望。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教善导,做到扶放自如,灵活实施。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学生自主学习,放飞他们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强化学法指导,会学习会思考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知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有效的学习不仅有良好的方法,还要有良好的质疑方法,知道从哪些地方质疑才能找到问题的实质。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方法授予,既要教给学的方法,还要教给思考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会学习、会思考,创新实践才会有保证。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搭建培养平台,提升思维敏锐力
思维敏锐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由思维速度和思维深度决定的,没有一定的思维速度,达不到“敏”;没有 一定的思维深度,达不到“锐”,二者的完美结合,形成思维的敏感性。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因地制宜的创新思考,找到合适方法。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当学生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们便可问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思维的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就得到了培养,其能力和效果有所提高了。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被激活,创新思维才会生成、开花、结硕果。
参考文献:
[1]赵兰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J].考试周刊,2016年。
[2]张鸣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6年。?
[3]金芳萍,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甘肃农业,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