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作者】 徐 瑞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新课程;现代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不仅只是参加整合教材的实验,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和体会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身体力行地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断从中获益。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哪些内容最适宜整合,然后考虑采用怎样的形式与方式整合,探索最佳整合点,寻找最佳切入口,为学生学习建构高中数学知识创设情境,搭建舞台。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程内容,让教师的“教”活起来,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思想。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变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形象的知识。
  我们的教学活动要想起到较好的效率,少不了课前的准备,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将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这就更需要教师能熟练把握教材,对前后知识能一体地了解,无论对哪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关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我们不能放弃传统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还应该视之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当然,除这些传统的东西,还需要加一些有关信息技术的元素与血液。比如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能力等,在制定好了教学目标之后,应该设计一个好的引入,这就需要媒体的运用.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
  在高中数学里有很多定理、性质、规律和结论,实际上往往都是先通过一定的观察、分析整理得到的。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学生在理解上很可能会产生困难,很难接受。可是现在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亲历整个数学探索的过程,使他们处于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对要理解的数学问题必然有相当深刻的认识。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探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样的探究活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应让学生更多地操作电脑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体验数学美的魅力。如在上三角函数的图像、“立体几何”导言课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2、拓宽学习资源,通过“情境再现”,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运用电脑模拟数学发现的历程,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学试验,通过电脑证明数学定理,让学生通过数学问题的发现、提出、探究、解决过程的情景再现,意识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重要的问题历来就是推动数学前进的最重要的力量,进而“启发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创设想象情境,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一切可共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此我针对学生常犯的隐晦错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良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变革课堂教学的传递结构,扩展信息功能,增加个别化教学的能力,优化教学;但也要注意,现代教育技术也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其作用,试图以此盲目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在未来的教学当中,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无节制,要与常规教学相结合,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为重点,设计好媒体使用的强度和时机。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去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柏永红,何昊.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初探.安徽省电教论文.
  [2]阳靖然,董磊.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几点看法.http://www.pep.com.cn.
  [3]潘小明.试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策略.http://www.pep.com.cn.
  [4]白永潇,张思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