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需要优化设计实施
【作者】 蒋振华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手段,也是诱发学生积极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策略。但传统提问,由于随意性太强,诱思性不高,浅尝辄止,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思维。在新课标践行的今天,我们应优化提问策略,提高其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 提问设计 实施 优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明源于疑问,学习动力何尝不是来自疑问呢?课堂提问便能促使学生生疑出问,如果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迅速走进课文,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潜能得到开发,创新精神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学效果便得优化。然而,个别教师不注重提问研究,随意提问,不注重方式方法,没有很好发挥提问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这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只要充分了解其意义,才能引起高度重视。
一、目前语文课堂提问现状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一句话。的确好的提问在课堂教学的作用是巨大的,需要我们精心设计。而事实上,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却走进了一些误区,比如提问过多,张口便问“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当提问成为口头禅,不自觉地都在问,这样多而杂的“是非问”,其意义是不大的;不光在实践,其思想也有存有误区,认为多发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没有提问或提问较少就是在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从而出现三种提咅现象:一是随意性提问,问题缺少精心设计,不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场面热热闹闹,问题浅层化,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训练;二是追问性提问,喜欢在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进行追问,直到得到自己所要的答案为止;三是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突然发问,借机惩罚等等。这样的提问都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下一番功夫。下面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我们课堂提问是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的,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和创新精神。问题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载体,也是创新学习的动力源泉。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更加主动投身于学习之中。提问的意义之大,我们无法一言以蔽之,但我们可以竭力去结合实际进行优化设计,使提问作用最大化。
二、优化提问的实践着力点
只有认真反思,不囿随意,找到精心设计着力点,巧妙实施提问过程,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为有效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一)从能促进学生感悟方面进行优化。我们知道,学习是循环往复的生疑解惑释难的过程,这个过程起于疑,终于疑,疑在其中。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疑”是学习的关键。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生疑。只有疑,学生才能积极去思考、去质疑、去释疑。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能在直接的语文实践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不但能使学习者灵活地实际地掌握既有的知识,而且能使其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荀子说得好:“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把“好问”作为感悟知识形成,至而成才的途径,这是难能可贵的见解。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好“悟”,有“悟”才能体验学习过程,享受语文的甘甜乳汁。
(二)从能促进教学反馈方面进行优化,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的互动交流。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教师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反省自己的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可以说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从能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优化。传统课堂,教师宣讲多,唯标准答案是从,力争讲清讲透讲懂,让学生没有问题,便认为教师上课“扎实”,就是最好的教学了。殊不知,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学生只知道跟随着教师说“是”或者“不是”,一味地记录着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听久了学生就会觉得很枯燥乏味,上课容易走神,思想开小差,或者关注学习内容以外的事物。而此时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时,我们设计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对她又情深似海,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对这个问题,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经过讨论,学生回答丰富多彩:“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太能干了,让婆婆显得太无能了,这使焦母很没面子。”“焦母是独自把儿子拉扯大,不愿让兰芝夺走儿子对自己的感情。”“焦母见儿子太恋家室,怕影响了前途”等等。学生们积极思考,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对这个问题做出这么多不同的答案。我没有去用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就对学生说:“同学们说的有一定道理,已经抓住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接着告诉学生,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而焦母的所作所为则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这样既维护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提问意义重大。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般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问行为,努力研究与创新,把之作为我们教师成长的必修课,让其成为我们建设语文高效课堂的有力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曾丽红,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J].中学生导报,2014年。
[2]潘珠林,如何有效设计高中语文课堂提问[J].中学生阅读,2012年。
[3]陈存国,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
关键词:高中语文 提问设计 实施 优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明源于疑问,学习动力何尝不是来自疑问呢?课堂提问便能促使学生生疑出问,如果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迅速走进课文,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潜能得到开发,创新精神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学效果便得优化。然而,个别教师不注重提问研究,随意提问,不注重方式方法,没有很好发挥提问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这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只要充分了解其意义,才能引起高度重视。
一、目前语文课堂提问现状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一句话。的确好的提问在课堂教学的作用是巨大的,需要我们精心设计。而事实上,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却走进了一些误区,比如提问过多,张口便问“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当提问成为口头禅,不自觉地都在问,这样多而杂的“是非问”,其意义是不大的;不光在实践,其思想也有存有误区,认为多发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没有提问或提问较少就是在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从而出现三种提咅现象:一是随意性提问,问题缺少精心设计,不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场面热热闹闹,问题浅层化,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训练;二是追问性提问,喜欢在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进行追问,直到得到自己所要的答案为止;三是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突然发问,借机惩罚等等。这样的提问都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下一番功夫。下面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我们课堂提问是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的,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和创新精神。问题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载体,也是创新学习的动力源泉。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更加主动投身于学习之中。提问的意义之大,我们无法一言以蔽之,但我们可以竭力去结合实际进行优化设计,使提问作用最大化。
二、优化提问的实践着力点
只有认真反思,不囿随意,找到精心设计着力点,巧妙实施提问过程,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为有效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一)从能促进学生感悟方面进行优化。我们知道,学习是循环往复的生疑解惑释难的过程,这个过程起于疑,终于疑,疑在其中。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疑”是学习的关键。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生疑。只有疑,学生才能积极去思考、去质疑、去释疑。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能在直接的语文实践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不但能使学习者灵活地实际地掌握既有的知识,而且能使其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荀子说得好:“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把“好问”作为感悟知识形成,至而成才的途径,这是难能可贵的见解。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好“悟”,有“悟”才能体验学习过程,享受语文的甘甜乳汁。
(二)从能促进教学反馈方面进行优化,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的互动交流。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教师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反省自己的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可以说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从能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优化。传统课堂,教师宣讲多,唯标准答案是从,力争讲清讲透讲懂,让学生没有问题,便认为教师上课“扎实”,就是最好的教学了。殊不知,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学生只知道跟随着教师说“是”或者“不是”,一味地记录着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听久了学生就会觉得很枯燥乏味,上课容易走神,思想开小差,或者关注学习内容以外的事物。而此时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时,我们设计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对她又情深似海,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对这个问题,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经过讨论,学生回答丰富多彩:“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太能干了,让婆婆显得太无能了,这使焦母很没面子。”“焦母是独自把儿子拉扯大,不愿让兰芝夺走儿子对自己的感情。”“焦母见儿子太恋家室,怕影响了前途”等等。学生们积极思考,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对这个问题做出这么多不同的答案。我没有去用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就对学生说:“同学们说的有一定道理,已经抓住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接着告诉学生,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而焦母的所作所为则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这样既维护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提问意义重大。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般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问行为,努力研究与创新,把之作为我们教师成长的必修课,让其成为我们建设语文高效课堂的有力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曾丽红,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J].中学生导报,2014年。
[2]潘珠林,如何有效设计高中语文课堂提问[J].中学生阅读,2012年。
[3]陈存国,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