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化学教学的导入方法

【作者】 王 恩

【机构】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导入的目的是在知识上承上启下,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精力集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高涨的情绪,足够的知识储备进入新课的学习。 
  关键词:化学教学 导入方法 教学效率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对新课导入进行研究,使教师的语言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思想火花,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研究导入新课的艺术是不容忽视的课题。笔者在不断地实践和学习中,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导入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导入方法时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新旧知识点与点的衔接,更要注重知识点与面的切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仅要做到抓联系促衔接,更要以点带面以局部辐射整体,使学生在头脑中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大概网络,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也就将知识横向联系并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领会知识。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考虑情感目标的达成,趣味性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所在。各种典故、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故事比喻、甚至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趣味实验、“厨房化学”等都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只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它们都可以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会缩短教师与学生、高深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距离。 
  3.适度性原则。新课的导入不要故弄玄虚,不要过于深奥,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有兴趣有欲望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更有信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习总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三、根据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特点导入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主要是根据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法等来决定。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如下几种: 
  1.模型展示导入法 
  化学模型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因此抽象的知识点配以模型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如高三讲“原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时,可以向学生展示金刚石的结构模型,同时向学生解说:这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金刚石的结构模型,你想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金刚石的温柔吗?要感觉到钻石的温柔必须付出怎样的代价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吧,学完之后你就明白了。 
  2.直观导入法 
  教师通过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教具导入新课。把直观教具作为问题的载体导入新课,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盐类水解”一节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作如下实验: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NaCl、NH4Cl、NaAc晶体,再分别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使之溶解,用PH试纸测定各溶液的PH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NaAc溶液显碱性,NH4Cl溶液显酸性,NaCl溶液显中性。从组成上看,三种盐均不含有H+ 和OH--,但他们的水溶液却显示出不同的酸碱性,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急于想知道问题的原因时,教师点出课题:“盐类的水解”。 
  3.开门见山法 
  上课一开始,教师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本节课的课题,说明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如在讲授“化学反应速率”一节时这样导入新课:“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用速度来描述,那么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我们用什么量来描述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导入语,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在学习中自然会将其与物理中的“速度”相联系。这种方法简便易行、直截了当,能起到定向学生思维的作用,但启迪、引导学生思维的功效太差,不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4.图片展示导入法 
  教师可利用图片中丰富多彩的内容、美丽的景色、鲜艳的色彩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高一胶体的引入,教师可先收集一些好看的图片,如清晨美丽的森林中鸟语花香、万道金光射到森林中的景象的图片(丁达尔现象),三角洲的形成(胶体的凝聚),黄山晨雾美景、工厂上方浓烟(气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固溶胶)等,在上课时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就觉得有关胶体的知识特别有意思,自然就形成了想掌握胶体知识的迫切心理。 
  5.诗词导入法 
  理科教师课堂念诗,是一件让学生感觉比较新鲜的事,觉得新鲜思维也就自然跟着老师走了。学习有机化学《乙醇》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课堂引入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的感觉,自然也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6.故事导入法 
  教师通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奇闻、轶事、故事等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他能活跃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原电池的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讲如下故事来引入新课:一天满载着精选铜矿砂的‘阿那吉纳号’货轮正向日本海岸行驶。突然,货轮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船员们惊呼:漏水了。坚硬的钢制船体为什么突然会漏水呢?是货轮跟其它船只相撞还是触及了水底的暗礁?都不是,是钢制船体因锈蚀而穿孔漏水了吗?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这究竟是何原因?原因是船上的货物:精铜矿砂。为什么精铜矿砂可使钢板出现漏洞呢?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知识就可解释这个问题,这样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溢了。 
  7、热点导入法 
  所谓热点,指的是与社会生活、生产、高科技、医疗、环保等各方面民众观注问题,既是热点,学生也必定很感兴趣,而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如学习蛋白质的性质时,就可先让学生看有关劣质奶粉销售引起“大头娃娃”的相关新闻和数据统计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蛋白质性质的热情。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优选”,在实际教学中,具体使用哪种导入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最主要的是讲求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