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历史教学教学中评价方式探究
【作者】 熊明媚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贯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之中。它强调改进与激励功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学和适当的课程评价方法,能使教师及早地诊断出学生的能力与不足。教师通过赞许、鼓励学生等表示,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互动合作学习的和谐、激发学习探究的热情;教师婉转而中肯的评价,又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帮助,及时纠正自己或他人的错误、调整学习心态,让自己处于一个最佳学习状态中。同时,教师根据评价的材料,及时改进教学进度和方法,使课程教学永远保持新鲜和生动。
从形式上,课程教学评价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2、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3、作业批改中的人文评价、4、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核)评价等。
一、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的应用策略
随机性评价可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如在学习历史七年级上册《北方的民族汇聚》,讲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时,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后,让学生自报民族成分,绝大部分同学都说是汉族、偶尔有个别回族等,有一个学生扭捏的带着乡音说“我是彝族的”。同学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还有几个同学笑起来,那个学生的脸顿时涨得通红。我叫他站起来,问到:“你老家在哪?”,“屏山。”我又问:“屏山的彝族同胞有什么习俗?”,“我们彝族最隆重的节日就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火把节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很多年的火把节都在暑假期间,欢迎同学们大屏山来参加热闹有趣的火把节”。我笑着对他说:“同学们疑问的可能是因为你的民族名称比较陌生和有趣,彝族主要分布在屏山县,彝族火把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英雄黑体拉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届时还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又勤劳勇敢的民族。我们大家为能与你做同学而感到自豪呢。”同学们都鼓掌起来。我趁机启发:“我们的家乡四川宜宾是一个多民族积聚居的地区,其实除汉族外,我市还有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等38个少数民族,共计约8.5万人。但我们今天在这里共同学习与生活,穿同样的衣服、同说普通话、在外表上绝对判断不出谁是哪个民族的,这说明什么?”同学们有的说民族间和平共处、平等,有的用歌词:“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马上给予肯定:“很对,而且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各族人民一律平等。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民族的汇聚与融合一直是发展的主流,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北魏的孝文帝在这方面就作出过巨大贡献。”
在上面的课例中,教师正是恰当、适时地利用了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引导学生转向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具有导向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的定义与运用
从评价的性质上看,评价有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所谓量化评价要了解学生情况时,教师在设计和使用调查方式中,尽量摒弃主观情感和主观导向,把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公正地询问和搜集有关资料信息,并将它们转化为种种数据和量表,由教师经过认真分析,得出较原始真实的结论,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利用和作为教学方法改进的依据。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运用,比较普遍的方式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整体进行;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进行。常见方式有:
建立学生个人作品档案。
问卷调查。
学习中观察。
开展活动的评价。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三、作业批改中体现人文评价
作业布置和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全面学习状况的一个最关键的任务。在师生间的交互活动中,新课程改革赋予作业布置和作业批改既传统又新型的内容,即在作业批改中渗透人文关怀。
如在教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时,学生对明朝加强君权的一些措施,如:废除丞相,废行省制度,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难以理解,我就试着从对历史人物明太祖朱元璋的认识和评价入手,由浅入深进行,以帮助学生理解。我先布置一道作业: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评价明太祖朱元璋”,要求从“他为什要这样做”入手,理解加强君权的一系列措施。然后设问“假如你是明太祖,你会怎样做?”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猎奇心理,使一个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感兴趣。学生积极通过图、上网书查资料,都很认真地完成任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学生每一篇作业我都作了批阅,纠正了学生的一些历史知识错误,对学生的见解加以鼓励。
四、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核)评价运用策略
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查)评价是学期或单元结束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终点性评价的最重要策略是考试。
如在一次期中考查中,考察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造性,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列出打分标准:
1、学习态度。是否对历史课感兴趣、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自主学习、是否自信等。2、创造性。是否乐于探索、是否积极参与协作与讨论活动、是否能独立思考、是否在遇到困难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等。
总之,在新课程历史教学改革要求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论证,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际操作中将几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刘海燕主编)
3、《初中历史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李启明主编)
4、《艺术教学实施指南》(舒承智主编)
科学和适当的课程评价方法,能使教师及早地诊断出学生的能力与不足。教师通过赞许、鼓励学生等表示,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互动合作学习的和谐、激发学习探究的热情;教师婉转而中肯的评价,又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帮助,及时纠正自己或他人的错误、调整学习心态,让自己处于一个最佳学习状态中。同时,教师根据评价的材料,及时改进教学进度和方法,使课程教学永远保持新鲜和生动。
从形式上,课程教学评价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2、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3、作业批改中的人文评价、4、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核)评价等。
一、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的应用策略
随机性评价可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如在学习历史七年级上册《北方的民族汇聚》,讲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时,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后,让学生自报民族成分,绝大部分同学都说是汉族、偶尔有个别回族等,有一个学生扭捏的带着乡音说“我是彝族的”。同学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还有几个同学笑起来,那个学生的脸顿时涨得通红。我叫他站起来,问到:“你老家在哪?”,“屏山。”我又问:“屏山的彝族同胞有什么习俗?”,“我们彝族最隆重的节日就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火把节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很多年的火把节都在暑假期间,欢迎同学们大屏山来参加热闹有趣的火把节”。我笑着对他说:“同学们疑问的可能是因为你的民族名称比较陌生和有趣,彝族主要分布在屏山县,彝族火把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英雄黑体拉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届时还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又勤劳勇敢的民族。我们大家为能与你做同学而感到自豪呢。”同学们都鼓掌起来。我趁机启发:“我们的家乡四川宜宾是一个多民族积聚居的地区,其实除汉族外,我市还有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等38个少数民族,共计约8.5万人。但我们今天在这里共同学习与生活,穿同样的衣服、同说普通话、在外表上绝对判断不出谁是哪个民族的,这说明什么?”同学们有的说民族间和平共处、平等,有的用歌词:“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马上给予肯定:“很对,而且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各族人民一律平等。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民族的汇聚与融合一直是发展的主流,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北魏的孝文帝在这方面就作出过巨大贡献。”
在上面的课例中,教师正是恰当、适时地利用了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引导学生转向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具有导向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的定义与运用
从评价的性质上看,评价有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所谓量化评价要了解学生情况时,教师在设计和使用调查方式中,尽量摒弃主观情感和主观导向,把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公正地询问和搜集有关资料信息,并将它们转化为种种数据和量表,由教师经过认真分析,得出较原始真实的结论,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利用和作为教学方法改进的依据。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运用,比较普遍的方式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整体进行;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进行。常见方式有:
建立学生个人作品档案。
问卷调查。
学习中观察。
开展活动的评价。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三、作业批改中体现人文评价
作业布置和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全面学习状况的一个最关键的任务。在师生间的交互活动中,新课程改革赋予作业布置和作业批改既传统又新型的内容,即在作业批改中渗透人文关怀。
如在教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时,学生对明朝加强君权的一些措施,如:废除丞相,废行省制度,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难以理解,我就试着从对历史人物明太祖朱元璋的认识和评价入手,由浅入深进行,以帮助学生理解。我先布置一道作业: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评价明太祖朱元璋”,要求从“他为什要这样做”入手,理解加强君权的一系列措施。然后设问“假如你是明太祖,你会怎样做?”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猎奇心理,使一个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感兴趣。学生积极通过图、上网书查资料,都很认真地完成任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学生每一篇作业我都作了批阅,纠正了学生的一些历史知识错误,对学生的见解加以鼓励。
四、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核)评价运用策略
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查)评价是学期或单元结束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终点性评价的最重要策略是考试。
如在一次期中考查中,考察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造性,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列出打分标准:
1、学习态度。是否对历史课感兴趣、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自主学习、是否自信等。2、创造性。是否乐于探索、是否积极参与协作与讨论活动、是否能独立思考、是否在遇到困难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等。
总之,在新课程历史教学改革要求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论证,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际操作中将几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刘海燕主编)
3、《初中历史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李启明主编)
4、《艺术教学实施指南》(舒承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