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作者】 徐继平

【机构】 四川省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社会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要培养与社会需要求相适应的技术人才。而体育教学作为其的一部分,不仅要承担着运动育人、健身育人的重任,还要为学生将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奠定兴趣支撑,使之具有强烈的体育意识。本文从三个维度,即立足学生发展需要、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体育能力的角度阐述了作者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实践观。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体育 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 加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体育健身的理念也在这种重视中随之悄然形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作为学生将来全面发展的奠基平台,不仅要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意识,使之爱运动、爱体育,具有强烈的体育意识。但长期以来,由于过分注重运动技能的培养,忽视综合素养的提高,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成见”,兴趣渐失。随着新课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的深入落实,职业学院体育课程除了应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还要致力于提高学生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和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终身意识,便成为我们体育教学应走的方向。
  一、立足学生发展需要,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是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担当的使命,落实到实践中,我们既要把此作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又要把此作为归宿来实施教学。毕竟学生才是体育的主人,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意识,是决定他们参与其中效果好坏的最终把守。因此,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需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开展体育教学。为此,我们要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到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这就需要加强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教学。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着教学时数少,手段单一,且对学生进行体育基本理论教学方面的研究甚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的普及,对学生体育理论素养的提升还是有较大影响。我们要知道,理论是提高运动技能的前提,没有良好理论支撑,就连动作的规范也成问题。因此,在理论教学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创新策略传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例如,在冬季长跑运动中,如果教师没有将长跑时的呼吸方法及出现“极点”现象时的正确应对方法清楚地告诉学生,只要求学生跑得距离越长越好、越快越好,是很容易出事故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从事锻炼,尽可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要结合技术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今后从事工作的实际,制定学习的内容,减少体育教学的随意性、自由化的现象。通过课堂教学,辅以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科学健身的理论知识,教给学生正确的技术、科学锻炼的方法、不同季节锻炼的注意事项、常见的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简易处理知识等,以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我进行科学锻炼,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为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智力基础。
  二、激发终身体育兴趣,培养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兴趣是“我要运动”的动力支撑。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能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体育锻炼也是一样,没有兴趣作动力支撑,学生很难坚持下去,更难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勤于锻炼的习惯。因此,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就必须加强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使之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我们知道,任何一项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反复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这样的过程,没有强烈的兴趣是不能实现的。因此,院校的体育教学应从兴趣培养入手,着力加强学生锻炼习惯培养,二者相辅相成,互促提高。据有关社会调查材料说明: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和踏进社会,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必将终身受益,所以要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思想认识,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需要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做好先行设计,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他们运动的乐园。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例如在排球教学中,单纯的教技术,会使学生产生枯燥厌烦的心理,如果做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或球操,可以调节学生的情趣。再如可以多设计一些体育比赛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年轻好胜心理,灵活多变地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在对抗性较强的球类教学中,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比赛;技术性较强的竞技项目,用比快、比远、比高的方法,进行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在体育活动中使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得到参与运动的愉快与喜悦感,兴奋与满足感,群体合作时的集体荣誉感,使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以此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在趣味中锻炼发展,在娱乐中巩固提高学习效果。
  三、发展学生体育能力,提高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毕竟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反映,虽然有主观能动的作用,但也需要学生自主性,特别是学生的体质和体育能力相结合的共同作用。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还必须与此同时加强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所谓体育能力,就是指知识、技术、能力和智力的有机结合。而终身体育能力可以理解为从事体育锻炼的本领。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但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科学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而且更需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按自我需要而进行自我锻炼的技术技能,教会学生在各种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科学地安排锻炼计划,坚持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等,并由此构成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从而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生体育能力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情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例如,学生可以自己做的练习,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使他们逐渐学会简单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准备运动的徒手操、关节运动、模仿动作的辅助练习,就让学生自喊口令自做动作,放松整理运动,也尽量让他们自创自做,教师只做一定的提示。再有在体育活动课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自己选择器材,自己组织练习,自己调控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过程。还有就是为学生创造协作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讨论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相互借鉴,纠正和补充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和动作,从而在明了合作学习重要性的同时,提高自身体育能力,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拓宽意识和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讲述。但有一点,那就是我们必须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使之形成习惯。只有当这二者成为了学生情感内驱,学生就会自觉走上爱体育、爱运动的锻炼之路。实践告诉我们,体育教学只要能有趣、轻松、自由和娱乐身心,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之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和空间中充分地表现自我,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并从中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获得终身体育的健康观念。这些都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俭云,对我国21世纪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新思考[J].体育世界,2008年。
  [2]陆闯,小议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创新[J].华章,2010年。
  [3]高明发,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