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要立足于学生发展而施教
【作者】 陈利华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罗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只为“应试”。不能“短视”的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为以后学习奠基。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发展 立足于 施教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语文又是奠基教育平台,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今后学习,对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奠基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施教,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然而,受是急功近利“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很多教师并未做学生长远考虑,而是采取培养学生“应试”技巧以求高分的立竿见影的“短视”做法,导致学生卷面操作能力强,但实际生活技能差的不良后果。虽然新课改践行中有些改变,但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表现为改革力度不大,“小修小改”较多,总体突破不明显;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还比较繁琐,跳不出对课文“分析”的框框;“理解”的层面要求过高,缺乏“运用”这一层面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媒体、手段单一,整体教学效率不高。凡此等等,与社会需求、人们的期望有着较大的距离,与教育理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远。语文教育的最终于目标就是为要学生持续发展奠基,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要达到此目的,我们就必须创新策略,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承认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承认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承认学生具有差异性。只要人心底“认可”,我们才能为此想方设法,才能主动去思考“承认”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我认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中走出“一言堂”,把课堂变为学室,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主人。为此,我们可以从激趣着手,通过运用具有亲和力、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励、良好的师生关系支撑和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手段加以实现,使其具有“我要学”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授予学生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保障,也是让学生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策略。当他们有了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他们就不会却于止步,不会被学习困难吓倒。相反,有了方法,就会主动学习,遇到不同问题寻找不同方法进行学习。那么,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就要细心观察、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特长,鼓励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自我。具体到阅读教学上,就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讲究训练的实效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要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在以读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会读善读的能力。在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中,注重激发学生情感,陶冶情操;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阅读兴趣。
三、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虽然其任务较多较重,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大力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今天,更要注重学生思维。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想象力方面有着独特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语文教学的学科优势,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允许学生自由想象,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习作,而不要局限于已有的框框和成人的标准。如果我们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就会发现每个儿童的世界都是合理的,他们的习作都有独到之处。我们必须善于体会儿童内心世界,发现并鼓励他们的长处,让每个儿童都感到自己与众不同。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既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需要,也是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教学中,我们应当明确,在由学生、教师、教材三方组成的教学行为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于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语文课就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职责是组织、示范、点拨、答疑、鼓励等。一句话,就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
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有必要对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有个重新认识。传统习惯上,把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说读写,把课文的字词句段篇,把教材中的思考、练习、基础训练当作教学内容。应该说,这些是教学内容,但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全部。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宽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能一成不变,要发展地看。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也可适当引进相关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二是要活用课文。课文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是基本的教学内容。但不要把课文用死了,教死了。所谓活用,年级不同,教学重点不同。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多数可以在课外开展,课上适当联系,如办手抄报;有些可以直接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如课外阅读指导与交流,开故事会,诵读比赛,演课本剧……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我们要改变对语文教学那种传统的理解,打破语文教学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势,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
参考文献:
[1]张金甫,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
[2]于夫芝,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
[3]李冰霖,立足可持续发展 培育未来新人——小学语文教学新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发展 立足于 施教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语文又是奠基教育平台,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今后学习,对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奠基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施教,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然而,受是急功近利“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很多教师并未做学生长远考虑,而是采取培养学生“应试”技巧以求高分的立竿见影的“短视”做法,导致学生卷面操作能力强,但实际生活技能差的不良后果。虽然新课改践行中有些改变,但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表现为改革力度不大,“小修小改”较多,总体突破不明显;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还比较繁琐,跳不出对课文“分析”的框框;“理解”的层面要求过高,缺乏“运用”这一层面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媒体、手段单一,整体教学效率不高。凡此等等,与社会需求、人们的期望有着较大的距离,与教育理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远。语文教育的最终于目标就是为要学生持续发展奠基,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要达到此目的,我们就必须创新策略,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承认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承认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承认学生具有差异性。只要人心底“认可”,我们才能为此想方设法,才能主动去思考“承认”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我认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中走出“一言堂”,把课堂变为学室,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主人。为此,我们可以从激趣着手,通过运用具有亲和力、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励、良好的师生关系支撑和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手段加以实现,使其具有“我要学”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授予学生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保障,也是让学生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策略。当他们有了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他们就不会却于止步,不会被学习困难吓倒。相反,有了方法,就会主动学习,遇到不同问题寻找不同方法进行学习。那么,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就要细心观察、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特长,鼓励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自我。具体到阅读教学上,就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讲究训练的实效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要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在以读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会读善读的能力。在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中,注重激发学生情感,陶冶情操;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阅读兴趣。
三、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虽然其任务较多较重,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大力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今天,更要注重学生思维。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想象力方面有着独特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语文教学的学科优势,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允许学生自由想象,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习作,而不要局限于已有的框框和成人的标准。如果我们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就会发现每个儿童的世界都是合理的,他们的习作都有独到之处。我们必须善于体会儿童内心世界,发现并鼓励他们的长处,让每个儿童都感到自己与众不同。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既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需要,也是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教学中,我们应当明确,在由学生、教师、教材三方组成的教学行为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于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语文课就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职责是组织、示范、点拨、答疑、鼓励等。一句话,就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
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有必要对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有个重新认识。传统习惯上,把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说读写,把课文的字词句段篇,把教材中的思考、练习、基础训练当作教学内容。应该说,这些是教学内容,但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全部。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宽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能一成不变,要发展地看。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也可适当引进相关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二是要活用课文。课文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是基本的教学内容。但不要把课文用死了,教死了。所谓活用,年级不同,教学重点不同。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多数可以在课外开展,课上适当联系,如办手抄报;有些可以直接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如课外阅读指导与交流,开故事会,诵读比赛,演课本剧……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我们要改变对语文教学那种传统的理解,打破语文教学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势,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
参考文献:
[1]张金甫,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
[2]于夫芝,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
[3]李冰霖,立足可持续发展 培育未来新人——小学语文教学新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