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有效拓展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张海林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朝阳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改倡导开放式教学,而达到此效果,有效拓展便是良好策略。教学中,我们要找准拓展点,利用好拓展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方法、技能和思想等方面进行有效拓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拓展  应用
  拓展是让语文教学走向宽广的一种重要策略,是让学生获得更好更鲜活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在语文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拓展又被细化,现在有知识拓展、方法拓展、技能拓展和思想教育拓展等不同方式。正是人们对此的高度重视与应用,把语文教学从课内学习向课外拓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迁移运用到课外知识、文学作品等内容的学习、理解与领悟上,让学生在更多的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下面,我就如何有效拓展在语文教学的应用的相关问题谈此感受。
  一、有效拓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拓展,作为课堂升华的一种重要策略,其意义是重要的,如果其能科学、合理应用,能达到有效目的,其作用将更加巨大。
  (一)语文教学开放性更强。实施拓展教学,能使我们“不唯教材”,仅仅把教材当例子教学,我们要实现有效教学,自然会目光伸出教材以外的相关教学资源上,达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引进和整合。就某一篇课文而言,我们不再是以文论文,就在这篇课文里打转,而是让学生以此为平台,进行开放式学习,在众多的资源中学习语文,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让学生有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拓展环节里,资源是丰富的,问题是开放的,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变得多姿多彩,富有情趣。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还可以运用实物观察、实地考察、科学探究、理论分析,甚至画、演、唱、做等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如教学《口技》,让学生模拟口技表演者表演的三个场景,学生自己表演,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能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口技者的技艺高超。
  (三)有了更多的教学手段。课堂不会囿于“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讲台、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拓展教学将文本引向更广阔的资源空间,学生在观察、思考、想像、体验中开阔了眼界,训练了思维,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因此得到提高。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拓展环节里,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陶冶了道德情操,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了审美情趣,丰富了文化底蕴,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都将得到提升。
  二、有效拓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为达到有效拓展教学,让语文课堂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的目的,我们应遵循一些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初衷。
  (一)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种理念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各个环节我们都要践行落实。拓展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或一个教学环节,也必须遵守主体性原则。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实践,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图片、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整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学生的主体性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性。为此,我们在备课时精心收集课外的补充资料,抛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设计巧妙的迁移方案,甚至在课堂上随机生成新问题、新方案,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以教材为本的原则。虽然我们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作为“例子”,就具备很强的导向性。我们要以此为本,不能使拓展漫无边际,作无限制的拓展。现在我们看到的“泛语”、“超语”现象,就是拓展过渡的表现,干了些与语文无关的事。因此,拓展教学前,我们一定要精心钻研这个“例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出有价值的拓展点,将课本知识引向纵深处,将语文课堂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三、有效拓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拓展,本身作为一种策略,能让语文教学升华,但好的拓展,能达到有效目的,我们还需要抓准拓展点,把握好时机,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有效”的目的。
  (一)领会文本内涵,选好拓展方式。深刻领会文本内涵是选好拓展方式的前提,是拓展教学达到有效的关键。为此,我们要充分钻研教材,认直研读文本,把握文本主旨,领会文本,选择不同的形式、对文本进行拓展和延伸。拓展的形式很多,可以对文本的内容、语言文字或写法等进行拓展。抓住文章空白点进行拓展,可以丰富文章内涵,迁移读写能力。在此,教师首先要深刻领悟文本内涵。只有这样,才可能选取适当的课外资源而不致发生偏差。
  (二)把握动态课堂,选好拓展时机。有了好的拓展内容,还要选好拓展时机,否则只会浪费时间,高耗低效。教师在拓展课外资源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安排、取舍,而不能强行完成预先设计的教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拓展延伸。当课内的文本缺少最基本的完成时间,而又不愿舍弃预设的资源拓展,其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费力不讨好;二是拓展的时间应灵活机动。可以是课前拓展,可以是随文拓展,也可以是课尾拓展。课前拓展能为文本的理解作铺垫。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顺利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关注学生发展,利用拓展突破。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由语文的奠基性决定的。我们很多受传统“应试”观念和教法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放不下“一言堂”的单一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简单、机械的教法,很容易引起学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及时抓文章的突破口,利用拓展,以旧带新,复习归类,揭示规律,突破单一教学,让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古人说得好:“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运用拓展教学可以采取的方法还很多,我们这儿不再一一罗列。在这些方法,实践告诉我们,选好、选准课外资源拓展的时机的关键。这此,我们要动态地把握课堂,根据课堂即时的状况调整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充分抓住生成资源,相机拓展,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振英,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策略[J].读写算,2016年。
  [2]张桂梅,语文课堂"拓展延伸教学"的策略[J].素质教育论坛, 2009年。
  [3]赵桂荣,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