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 郭永贵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石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接受各种教育教学,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新,我们要把创新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学习、活动环境和场地,以及充分地进行观察、思维、操作和表现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和激情,如果没有适当的机会表现出来,一切也会等于零。而创新总是和自主学习结合在一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敢于放手,给学生适度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自我锻炼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支配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充分展现自己的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如在游戏教学中,我分给每一小组一个小胶球,定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的学生以小胶球为中心,创编出大家喜欢的、具有新意的、有利于锻炼身体的体育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交流和选择,同学们创编了“投球得分”、“双腿夹球比快跑”、“叫号接球”、“打活动目标”、“接球击人”等多种游戏方法。?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实践水平和经验。
  注重智力开发。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迁移与反馈的积极作用。而注重智力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学生加强左侧肢体练习,人的左、右半脑是有明显分工的,专家指出,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则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练习,如左脚各种跳跃、摆动和踢球等,左手运球、投篮、打排球、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培育和左右脑协调发展,会更有利于人的潜在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因此,体育教学应适当这排左侧肢体练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交流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篮球“三攻三、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中,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占位,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进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情境教学方法,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特定的活动环境中,使情、景、人物在活动中融为一体,让学生达到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如:“织鱼网”,教师先创设情境,“海上有很多鱼,我们要去捉它们,怎么办呢?“有学生说用鱼网捕捉,我们一起来“织个鱼网”捕鱼,学生跃跃欲试的准备着。于是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人数相等的六个小组,进行织鱼网游戏:学生每人手拿一根布条,教师预先拿两根标枪插在泥地上,上面平行地系着两根绳子,让学生听到口令后,跑过去织鱼网,最先把布条系完,又结实的那一组为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织好的鱼网捕鱼;最后庆祝,分享收获的快乐!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心理与教师之间距离缩短,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使学生在现实和生活场景中,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使学生在现实和生活场景中,培养思维、想像和创新能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利用音乐教学,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因为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它所描述的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上课了,先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乐曲中愉快地玩耍着;忽然乐曲变成了“马儿跑”和“青蛙叫”的声音,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感染,随着音乐的变化,一会儿学马儿跑,一会儿学“青蛙”跳,动作十分逼真,身心十分投入;接着乐曲变成汽车马达和火车汽笛声,操场上顿时出现了另一番情景,几个人手握方向盘,三五成群排成行,嘀嘀嘀,轰隆隆,好一派繁忙壮观的场面;紧接着“西游记”的旋律响起来了,学生就更加活跃,你扮“孙悟空”:他扮“猪八戒”,群猴雀跃,真是百相丛生,好热闹……课上创设的音乐与活动场景以及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陶冶,进而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
  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人的生理上的作用,还?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其次,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和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因体育课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如同样为健身即可以跑步也可游泳),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给学生的选择和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面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扬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浊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能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化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有无创新意识。作为新世纪的新型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大胆尝试,从各个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出发,切实以学生为本,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使自己成为创新教师,真正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