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者】 李 维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新区罗西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综合和改造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小学学习语文,往往也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阅读时展开想象可深入课文意境,理解所学内容,扩展知识领域,接受教育熏陶;作文时运用想象,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描绘生动形象,增加感情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为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我们应当凭借教材,联系学生生活,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丰富生活、储备表象,以增强想象力
人的想象不得凭空产生的,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要发展小学生想象,就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形成各种记忆表象,头脑中的储备的表象越丰富,想象越开阔、深刻。反之,表象越贫乏,想象就越狭窄肤浅。而丰富的表象来自对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的大师接触和认真观察。因此,教师在讲述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记忆表象,以加深理解。如“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对低年级学生说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片上,老虎画得很大,威风凛凛,狐狸画得很小,却神气活现,它们一前一后在森林里出现,大大小小的动物吓得撒腿就跑,图片使抽象的成语成了具体的表象,生动可感,此外要尽一切可能,让学生接触周围环境,生动可感。此外,要尽一鹊巢鸠占可能,让学生接触周围环境,如参观、访问、浏览,以丰富的生活经验,获取感性知识,同时要尽量拓宽学生课外阅读观察的渠道,多方面增加表象储备丰富想象内容。
二、积累词汇,丰富语言,以活跃想象力
学生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才能准确地描述不同的形象。因此,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句式,让他们掌握描绘各种形象的词句,去标志不同的形象。如组合形容词练习,教师说“白”,学生可以说:“雪白”“乳白”“苍白”……以培养扩散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又如给事物打双方,教师问“月牙儿像什么?”学生可以说:“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以培养分析、比较、想象能力。
三、创设情景、培养情感,以激发想象力
具体生动,优美感人的情景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和想象。如《狼和小羊》的教学,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狼和小羊的对话,读出狼立在想象的凶残本性和小羊可怜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又是根据凶蛮的形象和小羊可怜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又是根据他们知识经验中的表象重新组合而成的。通过情景的朗读,孩子们事实上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发展了课文内容。反之,孩子在感知和理解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的基础上,也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
四、被文入情,沉醉课文,以诱导想象力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不少学作品中的名篇佳作。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含蓄。这就需要在阅读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去深入领会。往往想象越丰富,对作品的理解也越深刻,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短短二十字,寓问于答,言简意深。“松下问童子”。问什么,没有明写,从童子“言师采药去”的回答,可以想象得出问的是“你的老师在家吗?”从“只在此山中”的答辞,可以推想诗人有“在什么地方采药”的问话。而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则是回答诗人提出的究竟是在山上何处。诗人的急切,童子的伶俐,隐者的高蹈,活脱而出。这样,伴随着对内容的领会而迭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把握得更为丰富、具体。
五、调动通感,广泛联想,优化想象力
“通感”是各种感觉的互相交通,如颜色显冷暖,气味有锋芒,声音讲甜美等,它是人类特殊的感觉。汉语的一些词汇是通感而产生的“冷静”、“暗淡”、“晦涩”、“暖红”、“响亮”等。文学作品的比喻也许来源于通感,比如,小学课本里有一首“瀑布”诗这样写道:“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融为一体。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想象那海水一浪又一浪,松涛一阵又一阵地翻滚来去的起伏追逐的形状和那强弱隐显的声音,然后把它和未见瀑布,先听到瀑布的那种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声音联系起来想象。这样不但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意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一、丰富生活、储备表象,以增强想象力
人的想象不得凭空产生的,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要发展小学生想象,就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形成各种记忆表象,头脑中的储备的表象越丰富,想象越开阔、深刻。反之,表象越贫乏,想象就越狭窄肤浅。而丰富的表象来自对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的大师接触和认真观察。因此,教师在讲述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记忆表象,以加深理解。如“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对低年级学生说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片上,老虎画得很大,威风凛凛,狐狸画得很小,却神气活现,它们一前一后在森林里出现,大大小小的动物吓得撒腿就跑,图片使抽象的成语成了具体的表象,生动可感,此外要尽一切可能,让学生接触周围环境,生动可感。此外,要尽一鹊巢鸠占可能,让学生接触周围环境,如参观、访问、浏览,以丰富的生活经验,获取感性知识,同时要尽量拓宽学生课外阅读观察的渠道,多方面增加表象储备丰富想象内容。
二、积累词汇,丰富语言,以活跃想象力
学生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才能准确地描述不同的形象。因此,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句式,让他们掌握描绘各种形象的词句,去标志不同的形象。如组合形容词练习,教师说“白”,学生可以说:“雪白”“乳白”“苍白”……以培养扩散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又如给事物打双方,教师问“月牙儿像什么?”学生可以说:“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以培养分析、比较、想象能力。
三、创设情景、培养情感,以激发想象力
具体生动,优美感人的情景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和想象。如《狼和小羊》的教学,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狼和小羊的对话,读出狼立在想象的凶残本性和小羊可怜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又是根据凶蛮的形象和小羊可怜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又是根据他们知识经验中的表象重新组合而成的。通过情景的朗读,孩子们事实上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发展了课文内容。反之,孩子在感知和理解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的基础上,也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
四、被文入情,沉醉课文,以诱导想象力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不少学作品中的名篇佳作。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含蓄。这就需要在阅读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去深入领会。往往想象越丰富,对作品的理解也越深刻,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短短二十字,寓问于答,言简意深。“松下问童子”。问什么,没有明写,从童子“言师采药去”的回答,可以想象得出问的是“你的老师在家吗?”从“只在此山中”的答辞,可以推想诗人有“在什么地方采药”的问话。而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则是回答诗人提出的究竟是在山上何处。诗人的急切,童子的伶俐,隐者的高蹈,活脱而出。这样,伴随着对内容的领会而迭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把握得更为丰富、具体。
五、调动通感,广泛联想,优化想象力
“通感”是各种感觉的互相交通,如颜色显冷暖,气味有锋芒,声音讲甜美等,它是人类特殊的感觉。汉语的一些词汇是通感而产生的“冷静”、“暗淡”、“晦涩”、“暖红”、“响亮”等。文学作品的比喻也许来源于通感,比如,小学课本里有一首“瀑布”诗这样写道:“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融为一体。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想象那海水一浪又一浪,松涛一阵又一阵地翻滚来去的起伏追逐的形状和那强弱隐显的声音,然后把它和未见瀑布,先听到瀑布的那种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声音联系起来想象。这样不但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意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