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落实数学教学目标的策略
【作者】 柯 琳
【机构】 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学目标是起点,也是终点,从起点到终点,要“生活育人”, 提高学生素养;要“结合渗透”,目标多方“开花”;要“突出重点”,讲实效不肤撒;要“ 因材施教”,个个乐学收“瓜”。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实际上,它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是通过教学活动来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从而在学生身上引起的素质和行为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一定的策略思想指导下下功夫。
一、在“生活育人”上出成效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根据新课程的目标,我们在确定教学策略时一定要消除知识本位和升学取向的影响,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正确处理好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思想品德的关系,为他们的人格养成和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创设“开放性”的数学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例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五一”节快到了,王亮的父母准备给他1500元钱要他到上海旅游3天,但不得超过3天,回无锡不能超过晚上10点。让学生帮王亮查找无锡到上海的火车、汽车、轮船、飞机时间表,票价和旅游点的门票价,制定旅游计划,鼓励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
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在教学实践中达成这些目标不可能“分而治之”。因此,在确定教学策略时一定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注意将结论的记取同体验、探究与发现的活动结合起来;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比如这样一道题:在△ABC中,AB=5,AC=7,∠B=60°,求BC的长。要让学生分析: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中最特殊,最简单的情景,因此,构造Rt△解题是实现由一般三角形向特殊三角形转化的重要策略,引导学生过A作AD⊥BC于D,此题便迎刃而解。只能学生感觉“易”了,才会更主动投入对知识的学习,同时,在此还可以延伸,如思考:在解决与梯形有关的问题时,最常用的辅助线有哪些?这样既获得了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目标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目标要求)。
三、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确定的含义和具体要求,因此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全面落实。但是,是不是在每节课或每一个知识单元里都要同时抓这三个方面目标,花费同样多的力气呢?那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了。有的课程内容宜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点;如学习“轴对称图”时,可让学生亲自找一些这方面的图形,或与老师一起观察教室、校园寻找轴对称图形,验证书本上知识。如果内容是一些“中性”的材料,就不需要强行附加什么“意义”或硬贴上什么思想的标签。总之,应当在“全面达成”目标的策略思想指导下,着眼于整体的内容和长时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析具体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不搞“穿靴戴帽”那套形而上学的东西。
四、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虽然是对教学结果的客观规定,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标准,但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个体来说,其意味并不相同。有的学生很容易达成某些目标,就不妨提出稍高的要求;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难于马上达到目标,那就应当允许有一个“逐渐逼迫”的过程。如在教学这个例题“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4倍,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时,这显然是一个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可列方程),有的学生可能一看就立马能列出方程,而有的学生只明白是几何问题(或代数问题),大脑只局限在几何问题(或代数问题)上,无法正确完成。这就需要我们要从“个性化教学策略”的角度,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的引导,因材施教,时间长了,会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特别是弱势学生,有一种能推动他们在“缓坡”上“小步子”前进的力量。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是教学的灵魂,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支配作用。我们只要着实把握好目标与个体之间的度,让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因材施教,就一定能完成教学任务, 从目标的起点达到目标的终点。
参考文献:
[1]吴莎,初中数学差别性教学的尝试——分层教学[J].新校园(阅读);2016年03期
[2]张微,浅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年。
[3]张保平,论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6年。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实际上,它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是通过教学活动来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从而在学生身上引起的素质和行为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一定的策略思想指导下下功夫。
一、在“生活育人”上出成效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根据新课程的目标,我们在确定教学策略时一定要消除知识本位和升学取向的影响,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正确处理好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思想品德的关系,为他们的人格养成和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创设“开放性”的数学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例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五一”节快到了,王亮的父母准备给他1500元钱要他到上海旅游3天,但不得超过3天,回无锡不能超过晚上10点。让学生帮王亮查找无锡到上海的火车、汽车、轮船、飞机时间表,票价和旅游点的门票价,制定旅游计划,鼓励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
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在教学实践中达成这些目标不可能“分而治之”。因此,在确定教学策略时一定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注意将结论的记取同体验、探究与发现的活动结合起来;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比如这样一道题:在△ABC中,AB=5,AC=7,∠B=60°,求BC的长。要让学生分析: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中最特殊,最简单的情景,因此,构造Rt△解题是实现由一般三角形向特殊三角形转化的重要策略,引导学生过A作AD⊥BC于D,此题便迎刃而解。只能学生感觉“易”了,才会更主动投入对知识的学习,同时,在此还可以延伸,如思考:在解决与梯形有关的问题时,最常用的辅助线有哪些?这样既获得了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目标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目标要求)。
三、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确定的含义和具体要求,因此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全面落实。但是,是不是在每节课或每一个知识单元里都要同时抓这三个方面目标,花费同样多的力气呢?那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了。有的课程内容宜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点;如学习“轴对称图”时,可让学生亲自找一些这方面的图形,或与老师一起观察教室、校园寻找轴对称图形,验证书本上知识。如果内容是一些“中性”的材料,就不需要强行附加什么“意义”或硬贴上什么思想的标签。总之,应当在“全面达成”目标的策略思想指导下,着眼于整体的内容和长时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析具体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不搞“穿靴戴帽”那套形而上学的东西。
四、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虽然是对教学结果的客观规定,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标准,但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个体来说,其意味并不相同。有的学生很容易达成某些目标,就不妨提出稍高的要求;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难于马上达到目标,那就应当允许有一个“逐渐逼迫”的过程。如在教学这个例题“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4倍,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时,这显然是一个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可列方程),有的学生可能一看就立马能列出方程,而有的学生只明白是几何问题(或代数问题),大脑只局限在几何问题(或代数问题)上,无法正确完成。这就需要我们要从“个性化教学策略”的角度,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的引导,因材施教,时间长了,会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特别是弱势学生,有一种能推动他们在“缓坡”上“小步子”前进的力量。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是教学的灵魂,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支配作用。我们只要着实把握好目标与个体之间的度,让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因材施教,就一定能完成教学任务, 从目标的起点达到目标的终点。
参考文献:
[1]吴莎,初中数学差别性教学的尝试——分层教学[J].新校园(阅读);2016年03期
[2]张微,浅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年。
[3]张保平,论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