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突显叙事性作品文体特点的阅读方法初探
【作者】 郑 燕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小学阶段基本的阅读方法后能帮助其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水平。
通过对成都市小学现行北师版教材深入分析发现,叙事性作品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最大。叙事性作品可细分为两类,即写人记事类,写景状物类。两类文章阅读方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的文章应采用不同阅读方法。
关键词:叙事性作品;阅读方法
一、 研究背景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要求: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2.我校在新教育实验的背景下,大力提倡学生自主阅读、海量阅读,学生阅读书籍量虽逐年增加,但学生阅读能力并未显著提升,阅读收效并不显著。呈现只注重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消遣性阅读方式。学生往往忽略揣摩语言文字,忽略文章所传达的情感的。
在武侯区小学语文质量测评中,我校学生出现阅读题大量失分的情况。当阅读材料(约1000字)较长时,出现部分学生在3-5分钟内(《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高段学生阅读速度300字/分)读不完、分不清文章主要人物,更不能把握文章内容和重要情节。在答题中出现学生看不懂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的情况。遇到评价类问题,更是一片茫然,一筹莫展。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虽零散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方法,但往往不成系统,学生拿到阅读材料时,缺乏对文体的基本判断,缺乏对某一种文体的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学生不能在遇到具体的阅读材料时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为了微型科研开展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发放了有关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分析:
(1)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兴趣,态度积极,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学生阅读方法不多,缺乏系统性的有效指导。
由于学生得不到教师的正确指导,就是手头有一本书去读,也不知道要去读什么,将要从中学到什么。因此,学生阅读时,看得比较随意,大多是走马观花,翻看插图,了解一些故事情节或大概内容,看完后,自己的大脑中并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根本就不求甚解。
(3)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有待提升。
3.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简单实用的阅读方法能帮助小学生迅速提高阅读的效益。通过系统梳理小学语文高段四册语文教材发现叙事性作品所占比例最大。四册(主体课文)叙事性作品共57篇,写景6篇,写人记事51篇。教师十分有必要交给学生写人记事类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方法。而我们现行的北师大版教材容量大,知识点多,课时紧张,导致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只能蜻蜓点水,有一大部分学生阅读起来吃力,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材按“块”编排,部分内容的安排缺少过渡,跳跃性大,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也没有较为明确的课时安排。北师大教材虽具体生动,但缺乏抽象性、系统性整体推进,造成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零散、琐碎,不成体系。学生掌握起来很难整体把握,融会贯通。
二、认知成果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通过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发现,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教学有相关教学方法的指导进一步梳理四册语文教材,还可以把叙事性作品细化为写景状物和写人记事两类。这两类文章在阅读教学指导时有相同的方面,又各有侧重。教学叙事性作品两类文体时都要关注事件的梗概。阅读写景状物类的文章,阅读指导重点应放在观察顺序、表达顺序、表达方式上;阅读写人记事一类的文章,阅读指导重点在关注人物、细节、场景、表达效果等方面。
通过分析发现,近三年武侯区小学高段语文质量检测有关叙事性作品主要从文章的理解分析、评价反思等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该课题指导下,对我校五年级全体学生(共209人)上期语文质量检测(叙事性文章阅读)数据的统计发现,学生在字词认识上没有困难,推想词意类考题37人失分,概括信息类考题121人失分,提炼情节类考题75人失分,质疑评价类考题125人失分。说明学生在概括信息、评价质疑需要教师重点指导。此外,上学期,由于教师在提炼情节方法指导上提前预设,这一类题型的失分较以往少。
三、操作性成果
具体来说,我首先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渗透阅读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注意引导其随文学习必要的阅读方法,如梗概、场景、细节等概念,不要求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逐渐让学生运用和操练。
其次,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和期末的阅读专项复习课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如《语文同步拓展阅读》、阅读专项考试例题等。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阅读方法逐渐领会其中的要义,指导学生通过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共读一个阅读材料,逐渐形成阅读方法。用学生的阅读实践代替教师的分析,用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代替模式化的解读。通过适当的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然后当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不同的阅读材料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的意识后,有针对性的、不定时进行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实践。具体来说,我班的每周三、五的语文家庭作业中就有一项作业:阅读《语文同步拓展阅读》P23-27页,归纳课文梗概,说说你感兴趣的场景,勾画你感兴趣的细节,适当写下心得体会。
最后通过每学期期末质量测评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评价。
在教会学生归纳叙事性作品梗概时,我是这样做的:
梗概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了解事件梗概,这也是阅读叙事性作品的第一步。对主要内容的把握有助于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楚事件的主要情节。
搜索网络我们不难知道归纳梗概主要有6种方法:课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重点突出法、句子摘录法、要素罗列法、句式套用法。
在教学《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时,我就让学生试着用课题扩充法归纳梗概。指导学生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首先要读懂题目的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学生领会要义后,迅速从课题入手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故事梗概概括的准确又简练。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和学生一起从教材目录入手梳理了这一类课文题目。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抓住题目,运用课题扩充法归纳出《叶公好龙》、《西门豹治邺》、《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杨震暮夜却金》、《成吉思汗和鹰》、《诺曼底号遇难记》、《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等课文都可以运用此法概括梗概。此后,通过阅读课和语文家庭作业让学生阅读实践,逐渐领悟要义并灵活运用。
在教学要素罗列法时,我有意识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巩乃斯的马》和《红树林》这两篇课文中渗透这个阅读方法。五年级上册的课文中有些篇目要求学生写简单的提纲。我利用梳理文章提纲的教学契机和学生一起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让学生把简要的提纲加以整理,然后用一段表达通顺的话完整表述出来。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发现虽然能讲清梗概,但语言往往不够精炼,需要再次提炼总结。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在教学《迟到》、《献你一束花》、《忆读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荷塘旧事》、《小英雄雨来》、《詹天佑》、《学步》等课文时有反复指导学生感受这种阅读方法,让其逐渐领悟,并在课后作业中去实践此法。
在学习完归纳梗概的6种方法后,学生发现针对不同的叙事性作品可以采用有不同的概括方法。有的课文梗概的概括往往同时可用好几种方法,都能较为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在《活见鬼》的教学,我让学生对照译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归纳出故事梗概。学生利用题目扩充法、段意合并法、要素罗列法对《活见鬼》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浓缩概括。然后我请两组同桌汇报,并引导学生评价谁的概括的更简练?学生运用段意合并法、题目扩充法、要素罗列法、重点突出法进行概括。教师最后总结学生的几种方法,告诉学生遇到不同的阅读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概括。同时,我感到学生习得的阅读方法,不是在某一节课,而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阅读方法习得过程中,我还注意结合具体的阅读考试题目对学生进行指导。针对梗概的问题,往往出现在阅读试卷的第一题或最后两题。提问的形式有: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简述主要内容、列提纲……等。首先教会学生审题,弄懂题目的要求,接着运用已经教授的略读知梗概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可以说学生若能较为准确地概括梗概,就说明这个阅读材料他已经基本读懂了。
其次,我要交给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的方法。主要人物就是围绕中心事件的人。我这样跟学生比喻这个概念,主要人物相当于电视剧里的主角。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整个事件的核心人物。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他们对这个比喻十分理解,掌握起来不难。这里也不在赘述。
接着,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渗透给学生略读课文,知场景;精读课文,知细节。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利用梳理情节曲线的契机,询问学生,文中哪个场景你印象最深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迅速找到其中父亲“打”和“送”的场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时,我模拟教材中金钥匙的形式出示有关场景和细节的概念,场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由一定的人物和人物活动所组成的生活画面。学生理解“生活画面”这个词语有困难,我又进一步讲解“生活画面”可以约等于“发生的事件” 或者可以由“场景”的字面意思推想词义,即“场”场所,“景”即“生活画面或者事件”。细节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找出细节的方法可以勾画一句具体的描写人物的阅读材料的原文。学生根据这种方法指导,很快抓住了文中描写父亲的细节。“起,起,怎么可以不起?”——语言描写。“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动作描写
当学生对场景、细节两个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我又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时,引导学生发现,场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生通过理解归纳出:《生死攸关的烛光》三个场景:伯瑙德夫人保护情报、雅克保护情报、杰奎琳保护情报。这篇课文中同时出现多个人物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搞清具体细节描写所指对象。要求学生找到细节描写的句子,勾画、批注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牛和鹅》中,我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句子中同时出现人物几方面的细节,阅读时要注意区分。如:“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此外,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总是把场景、细节混淆,要通过多次训练、指导,学生才能逐渐掌握区别这两个概念,弄懂方法。实际教学中,我班上一个孩子对“场景与细节”这样区别,“细节是文中的一句描写人物的原文;场景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成的。”这样简要、明确的区别结论,是孩子在教师的有针对性、系列性指导下,逐步感悟到的。
教学《活见鬼》这篇课文时,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场景的概念,强调“场景” 由字面推想词义,即“场”场所,“景”即“生活画面或者事件”“生活画面”。接着学生通过略读课文知场景的教学环节,利用这件事发生不同时间,迅速归纳出即第一个场景发生在夜归途中——路上疑鬼,第二个场景发生在炊糕者家里——家中笑鬼。“路上”和“家中”是两个场景发生的场所,“疑鬼”和“笑鬼”是两个场景中的“生活画面”。
回味欣赏作品时,我紧紧围绕能揭示文章主旨的重点段落或者句子进行教学。或者围绕课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为此,我特意链接了五年级下册P31页和P74页的两把金钥匙,教会学生在阅读时为了体会作者的本意,可以质疑、验证和批判。可以不断的在心里问自己:这样吗?还有别的可能吗?还可以怎样认识文章中的人和事?要慎重对待疑问,必要的时候回头再读读作品。理解课文中人物精神时,要深入思考他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例如,在教学《成吉思汗和鹰》这篇课文时,我紧紧围绕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抓成吉思汗的做法,在联系上下文思考他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成吉思汗当时的悔恨、追悔莫及,认识到面对错误时应有的正确态度。在教学《忆读书》和《献你一束花》时有紧紧围绕冰心和女服务员的话展开教学,让学生先整体把握情感,再对应到文中具体的词句,深入思考这样做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观点更加明确,清晰。用这种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其意思,能联系上下文思考人物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这对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作者的写作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三个教学环节,即略读知梗概,精读分析场景和细节,默读回味、思考文章所讲的道理。加深学生对文本、作者写作目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带来的乐趣。
通过前期的实践研究发现,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是某一节课、某一次练习能全部穷尽的,不像数学课交给定义和方法后,学生很快就能上手实践。因此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契机,明确哪些阅读方法适合小学高段学生的学情,并选择典型课例有意识渗透教学,在教学的具体环境中对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难点给予具体指导,通过阅读课、阅读复习课让学生集中训练实践,利用好教辅资料,在不给学生增加额外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辅之课内、外阅读量的积累,才能让这些阅读方法逐渐内化为学生个人的阅读能力。
四、研究困惑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虽然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方法已基本交给学生,但当学生独立面对阅读材料时,往往不能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分析或不能整合已有阅读方法进行运用,我下一步的研究应该如何深入?
此外,当教师教授了阅读方法后,学生怎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炼一套属于自己的有效的阅读方法?
通过对成都市小学现行北师版教材深入分析发现,叙事性作品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最大。叙事性作品可细分为两类,即写人记事类,写景状物类。两类文章阅读方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的文章应采用不同阅读方法。
关键词:叙事性作品;阅读方法
一、 研究背景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要求: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2.我校在新教育实验的背景下,大力提倡学生自主阅读、海量阅读,学生阅读书籍量虽逐年增加,但学生阅读能力并未显著提升,阅读收效并不显著。呈现只注重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消遣性阅读方式。学生往往忽略揣摩语言文字,忽略文章所传达的情感的。
在武侯区小学语文质量测评中,我校学生出现阅读题大量失分的情况。当阅读材料(约1000字)较长时,出现部分学生在3-5分钟内(《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高段学生阅读速度300字/分)读不完、分不清文章主要人物,更不能把握文章内容和重要情节。在答题中出现学生看不懂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的情况。遇到评价类问题,更是一片茫然,一筹莫展。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虽零散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方法,但往往不成系统,学生拿到阅读材料时,缺乏对文体的基本判断,缺乏对某一种文体的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学生不能在遇到具体的阅读材料时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为了微型科研开展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发放了有关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分析:
(1)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兴趣,态度积极,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学生阅读方法不多,缺乏系统性的有效指导。
由于学生得不到教师的正确指导,就是手头有一本书去读,也不知道要去读什么,将要从中学到什么。因此,学生阅读时,看得比较随意,大多是走马观花,翻看插图,了解一些故事情节或大概内容,看完后,自己的大脑中并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根本就不求甚解。
(3)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有待提升。
3.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简单实用的阅读方法能帮助小学生迅速提高阅读的效益。通过系统梳理小学语文高段四册语文教材发现叙事性作品所占比例最大。四册(主体课文)叙事性作品共57篇,写景6篇,写人记事51篇。教师十分有必要交给学生写人记事类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方法。而我们现行的北师大版教材容量大,知识点多,课时紧张,导致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只能蜻蜓点水,有一大部分学生阅读起来吃力,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材按“块”编排,部分内容的安排缺少过渡,跳跃性大,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也没有较为明确的课时安排。北师大教材虽具体生动,但缺乏抽象性、系统性整体推进,造成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零散、琐碎,不成体系。学生掌握起来很难整体把握,融会贯通。
二、认知成果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通过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发现,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教学有相关教学方法的指导进一步梳理四册语文教材,还可以把叙事性作品细化为写景状物和写人记事两类。这两类文章在阅读教学指导时有相同的方面,又各有侧重。教学叙事性作品两类文体时都要关注事件的梗概。阅读写景状物类的文章,阅读指导重点应放在观察顺序、表达顺序、表达方式上;阅读写人记事一类的文章,阅读指导重点在关注人物、细节、场景、表达效果等方面。
通过分析发现,近三年武侯区小学高段语文质量检测有关叙事性作品主要从文章的理解分析、评价反思等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该课题指导下,对我校五年级全体学生(共209人)上期语文质量检测(叙事性文章阅读)数据的统计发现,学生在字词认识上没有困难,推想词意类考题37人失分,概括信息类考题121人失分,提炼情节类考题75人失分,质疑评价类考题125人失分。说明学生在概括信息、评价质疑需要教师重点指导。此外,上学期,由于教师在提炼情节方法指导上提前预设,这一类题型的失分较以往少。
三、操作性成果
具体来说,我首先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渗透阅读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注意引导其随文学习必要的阅读方法,如梗概、场景、细节等概念,不要求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逐渐让学生运用和操练。
其次,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和期末的阅读专项复习课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如《语文同步拓展阅读》、阅读专项考试例题等。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阅读方法逐渐领会其中的要义,指导学生通过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共读一个阅读材料,逐渐形成阅读方法。用学生的阅读实践代替教师的分析,用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代替模式化的解读。通过适当的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然后当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不同的阅读材料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的意识后,有针对性的、不定时进行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实践。具体来说,我班的每周三、五的语文家庭作业中就有一项作业:阅读《语文同步拓展阅读》P23-27页,归纳课文梗概,说说你感兴趣的场景,勾画你感兴趣的细节,适当写下心得体会。
最后通过每学期期末质量测评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评价。
在教会学生归纳叙事性作品梗概时,我是这样做的:
梗概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了解事件梗概,这也是阅读叙事性作品的第一步。对主要内容的把握有助于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楚事件的主要情节。
搜索网络我们不难知道归纳梗概主要有6种方法:课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重点突出法、句子摘录法、要素罗列法、句式套用法。
在教学《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时,我就让学生试着用课题扩充法归纳梗概。指导学生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首先要读懂题目的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学生领会要义后,迅速从课题入手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故事梗概概括的准确又简练。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和学生一起从教材目录入手梳理了这一类课文题目。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抓住题目,运用课题扩充法归纳出《叶公好龙》、《西门豹治邺》、《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杨震暮夜却金》、《成吉思汗和鹰》、《诺曼底号遇难记》、《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等课文都可以运用此法概括梗概。此后,通过阅读课和语文家庭作业让学生阅读实践,逐渐领悟要义并灵活运用。
在教学要素罗列法时,我有意识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巩乃斯的马》和《红树林》这两篇课文中渗透这个阅读方法。五年级上册的课文中有些篇目要求学生写简单的提纲。我利用梳理文章提纲的教学契机和学生一起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让学生把简要的提纲加以整理,然后用一段表达通顺的话完整表述出来。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发现虽然能讲清梗概,但语言往往不够精炼,需要再次提炼总结。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在教学《迟到》、《献你一束花》、《忆读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荷塘旧事》、《小英雄雨来》、《詹天佑》、《学步》等课文时有反复指导学生感受这种阅读方法,让其逐渐领悟,并在课后作业中去实践此法。
在学习完归纳梗概的6种方法后,学生发现针对不同的叙事性作品可以采用有不同的概括方法。有的课文梗概的概括往往同时可用好几种方法,都能较为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在《活见鬼》的教学,我让学生对照译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归纳出故事梗概。学生利用题目扩充法、段意合并法、要素罗列法对《活见鬼》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浓缩概括。然后我请两组同桌汇报,并引导学生评价谁的概括的更简练?学生运用段意合并法、题目扩充法、要素罗列法、重点突出法进行概括。教师最后总结学生的几种方法,告诉学生遇到不同的阅读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概括。同时,我感到学生习得的阅读方法,不是在某一节课,而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阅读方法习得过程中,我还注意结合具体的阅读考试题目对学生进行指导。针对梗概的问题,往往出现在阅读试卷的第一题或最后两题。提问的形式有: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简述主要内容、列提纲……等。首先教会学生审题,弄懂题目的要求,接着运用已经教授的略读知梗概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可以说学生若能较为准确地概括梗概,就说明这个阅读材料他已经基本读懂了。
其次,我要交给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的方法。主要人物就是围绕中心事件的人。我这样跟学生比喻这个概念,主要人物相当于电视剧里的主角。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整个事件的核心人物。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他们对这个比喻十分理解,掌握起来不难。这里也不在赘述。
接着,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渗透给学生略读课文,知场景;精读课文,知细节。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利用梳理情节曲线的契机,询问学生,文中哪个场景你印象最深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迅速找到其中父亲“打”和“送”的场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时,我模拟教材中金钥匙的形式出示有关场景和细节的概念,场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由一定的人物和人物活动所组成的生活画面。学生理解“生活画面”这个词语有困难,我又进一步讲解“生活画面”可以约等于“发生的事件” 或者可以由“场景”的字面意思推想词义,即“场”场所,“景”即“生活画面或者事件”。细节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找出细节的方法可以勾画一句具体的描写人物的阅读材料的原文。学生根据这种方法指导,很快抓住了文中描写父亲的细节。“起,起,怎么可以不起?”——语言描写。“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动作描写
当学生对场景、细节两个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我又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时,引导学生发现,场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生通过理解归纳出:《生死攸关的烛光》三个场景:伯瑙德夫人保护情报、雅克保护情报、杰奎琳保护情报。这篇课文中同时出现多个人物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搞清具体细节描写所指对象。要求学生找到细节描写的句子,勾画、批注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牛和鹅》中,我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句子中同时出现人物几方面的细节,阅读时要注意区分。如:“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此外,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总是把场景、细节混淆,要通过多次训练、指导,学生才能逐渐掌握区别这两个概念,弄懂方法。实际教学中,我班上一个孩子对“场景与细节”这样区别,“细节是文中的一句描写人物的原文;场景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成的。”这样简要、明确的区别结论,是孩子在教师的有针对性、系列性指导下,逐步感悟到的。
教学《活见鬼》这篇课文时,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场景的概念,强调“场景” 由字面推想词义,即“场”场所,“景”即“生活画面或者事件”“生活画面”。接着学生通过略读课文知场景的教学环节,利用这件事发生不同时间,迅速归纳出即第一个场景发生在夜归途中——路上疑鬼,第二个场景发生在炊糕者家里——家中笑鬼。“路上”和“家中”是两个场景发生的场所,“疑鬼”和“笑鬼”是两个场景中的“生活画面”。
回味欣赏作品时,我紧紧围绕能揭示文章主旨的重点段落或者句子进行教学。或者围绕课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为此,我特意链接了五年级下册P31页和P74页的两把金钥匙,教会学生在阅读时为了体会作者的本意,可以质疑、验证和批判。可以不断的在心里问自己:这样吗?还有别的可能吗?还可以怎样认识文章中的人和事?要慎重对待疑问,必要的时候回头再读读作品。理解课文中人物精神时,要深入思考他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例如,在教学《成吉思汗和鹰》这篇课文时,我紧紧围绕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抓成吉思汗的做法,在联系上下文思考他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成吉思汗当时的悔恨、追悔莫及,认识到面对错误时应有的正确态度。在教学《忆读书》和《献你一束花》时有紧紧围绕冰心和女服务员的话展开教学,让学生先整体把握情感,再对应到文中具体的词句,深入思考这样做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观点更加明确,清晰。用这种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其意思,能联系上下文思考人物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这对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作者的写作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三个教学环节,即略读知梗概,精读分析场景和细节,默读回味、思考文章所讲的道理。加深学生对文本、作者写作目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带来的乐趣。
通过前期的实践研究发现,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是某一节课、某一次练习能全部穷尽的,不像数学课交给定义和方法后,学生很快就能上手实践。因此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契机,明确哪些阅读方法适合小学高段学生的学情,并选择典型课例有意识渗透教学,在教学的具体环境中对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难点给予具体指导,通过阅读课、阅读复习课让学生集中训练实践,利用好教辅资料,在不给学生增加额外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辅之课内、外阅读量的积累,才能让这些阅读方法逐渐内化为学生个人的阅读能力。
四、研究困惑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虽然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方法已基本交给学生,但当学生独立面对阅读材料时,往往不能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分析或不能整合已有阅读方法进行运用,我下一步的研究应该如何深入?
此外,当教师教授了阅读方法后,学生怎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炼一套属于自己的有效的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