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
【作者】 林 涛 李德志
【机构】 山东省平邑县温水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我国,于农村人口比例庞大,加之经济、风俗、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小学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而思想品德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对小学生今后的道德情操、人生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 思想品德 教学实践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组织起来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真正是乐中求学,学中有乐。
学生是质朴、农村的孩子尤其多一份乡土气息。教师和他们如何营造浓厚的感情,融洽的氛围呢?第一,平时多与学生接近,别嫌弃孩子的乡土味,谈谈乡间的趣闻乐事,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等。第二,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表率,中肯的说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第三,多一点关爱。特别是对现在农村的留守学生、特殊学生(如残疾孩子),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帮助和关爱。老师的爱犹春风化雨,会让学生心里希望的小草长起来、绿起来。第四,多些微笑。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问题的局面,课堂上就会形成思维活跃,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也会感受到乐中求学、学中有乐的滋味。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人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大起来,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
师生平等、自然的对话,积极的、平等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这种融洽鲜活的关系的背景下,学生乐于接受、信任、喜爱老师,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素材的选取贴近实际生活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要做到不脱离课标,又不拘泥教材。
第一,搜集身边实际的故事,及时生成教学资源。例如我乡一位老太太赶集卖兔子,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伙骗子用计骗取了老人仅有的三百元钱。就这项真实、及时生成的教学材料让学生讨论。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发表了看法,大家在讨论中指责那伙骗子,同情老人,还想出了一些防骗的办法;有的写了作文,有的写短诗,还有的编短剧。学生对这些学习材料很感兴趣,事后他们也成为了各种德育素材搜集者,把搜集的材料交大家交流。这就是鲜活的品德教学。
第二,与社会时事相结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理,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就5.12地震而言,这项材料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挖掘空间。如民族团结、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坚持强面对、富有爱心等等。这个话题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时而悲伤,时而激昂,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心境,所彰显出来的德育魅力是另人惊叹的。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当灾害降临的时候”一课结合其教学是最好不过的了。
第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笔者曾经在教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时,就根椐季节的特点将教材教学时间作了调整。以春季作为教学内容,在开花品种最多的时候,安排了“大家动手做”的活动,全班学生一起做一棵“万花树”。学生们对此项活动很感兴趣,在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走进了春意盎然的农村大自然。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自制课件,精选光碟,音像感染,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升华认识。第五,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还是在有关“地震”的讨论后,学生办了“了解地震知识、地震中如何自救”的板报,以地震为主题作文、作画,学生明白了很多道理,用行动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二、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合作探讨,培养集体精神。活动前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及时启发引导,使活动能有序开展。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的适合表演活动,有的适合讲故事,有的适合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中,笔者增加了“行行出状元”的教学内容,采用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使学生明白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对社会在做贡献,就是有用之才。
一般说来,低年级适宜于看看、说说、做做等活动。低年级学生具有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动手操作、小竞赛等。中高年级适宜于搜集、采访、交流、评一评、写一写等活动。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结合农村的特点,走出照本宣科、死气沉沉、僵硬的时代,走进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多彩的生活。
三、创设教学情景。教师根据课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树立榜样法。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学。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何有洪.谈谈思想品德课的学法指导[J].基础教育研究, 2009(16).
[2]叶建华.初中思想品德课呼唤生活化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5(13).
关键词:农村小学 思想品德 教学实践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组织起来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真正是乐中求学,学中有乐。
学生是质朴、农村的孩子尤其多一份乡土气息。教师和他们如何营造浓厚的感情,融洽的氛围呢?第一,平时多与学生接近,别嫌弃孩子的乡土味,谈谈乡间的趣闻乐事,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等。第二,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表率,中肯的说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第三,多一点关爱。特别是对现在农村的留守学生、特殊学生(如残疾孩子),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帮助和关爱。老师的爱犹春风化雨,会让学生心里希望的小草长起来、绿起来。第四,多些微笑。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问题的局面,课堂上就会形成思维活跃,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也会感受到乐中求学、学中有乐的滋味。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人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大起来,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
师生平等、自然的对话,积极的、平等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这种融洽鲜活的关系的背景下,学生乐于接受、信任、喜爱老师,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素材的选取贴近实际生活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要做到不脱离课标,又不拘泥教材。
第一,搜集身边实际的故事,及时生成教学资源。例如我乡一位老太太赶集卖兔子,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伙骗子用计骗取了老人仅有的三百元钱。就这项真实、及时生成的教学材料让学生讨论。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发表了看法,大家在讨论中指责那伙骗子,同情老人,还想出了一些防骗的办法;有的写了作文,有的写短诗,还有的编短剧。学生对这些学习材料很感兴趣,事后他们也成为了各种德育素材搜集者,把搜集的材料交大家交流。这就是鲜活的品德教学。
第二,与社会时事相结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理,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就5.12地震而言,这项材料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挖掘空间。如民族团结、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坚持强面对、富有爱心等等。这个话题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时而悲伤,时而激昂,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心境,所彰显出来的德育魅力是另人惊叹的。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当灾害降临的时候”一课结合其教学是最好不过的了。
第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笔者曾经在教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时,就根椐季节的特点将教材教学时间作了调整。以春季作为教学内容,在开花品种最多的时候,安排了“大家动手做”的活动,全班学生一起做一棵“万花树”。学生们对此项活动很感兴趣,在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走进了春意盎然的农村大自然。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自制课件,精选光碟,音像感染,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升华认识。第五,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还是在有关“地震”的讨论后,学生办了“了解地震知识、地震中如何自救”的板报,以地震为主题作文、作画,学生明白了很多道理,用行动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二、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合作探讨,培养集体精神。活动前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及时启发引导,使活动能有序开展。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的适合表演活动,有的适合讲故事,有的适合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中,笔者增加了“行行出状元”的教学内容,采用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使学生明白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对社会在做贡献,就是有用之才。
一般说来,低年级适宜于看看、说说、做做等活动。低年级学生具有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动手操作、小竞赛等。中高年级适宜于搜集、采访、交流、评一评、写一写等活动。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结合农村的特点,走出照本宣科、死气沉沉、僵硬的时代,走进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多彩的生活。
三、创设教学情景。教师根据课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树立榜样法。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学。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何有洪.谈谈思想品德课的学法指导[J].基础教育研究, 2009(16).
[2]叶建华.初中思想品德课呼唤生活化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