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策略
【作者】 杨 敏
【机构】 四川省青川县竹园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浓厚学习兴趣,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应该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策略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创设多样化的形式,调动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可避免地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尤其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特别容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而如果行为训练过于单一,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与领会新课程观念中所要求的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变教学方式,充实课堂教学。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该是教师把传授知识的满堂灌形式转化为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强化,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活动形式,把死记硬背转化为以训练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形式。课堂上的教师应该变得“悠闲”,学生变得“忙碌”;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显著增强,提问次数明显增多,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学习的乐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随之转化为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形式。由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有欣喜的发现、有对抗激烈的争辩,有对课本的质疑……这种学习过程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产生情感共鸣。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一定要按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情境,要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以此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把他们带入一个新奇的境界;要重视情理结合,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获得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讲明道理,使情与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是营造可教学时刻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
善于提出不足,让学生在发现不足中学习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授课时,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通过现实生活提出合适的不足,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问学生:你发现自己身边有哪些是影响建设和谐校园的事例?学生能列举出如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同学问的打架等。接着教师提问:这些现象发展下去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我们师生该怎么做?为什么?请联系书本的相关知识点做出阐述。之后,再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体会。当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不足并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时候,其兴奋与喜悦的程度是无可比拟的。而此时再对学生进行爱惜资源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教育,人与社会和谐,人际关系要和谐等,效果很好,学生感兴趣,也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
贴近生活,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事政治教育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小学生进行时事教育,引导他们了解当前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科技现象,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学生观察、浅析不足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都有重要意义。时政教育可采取不同的策略,或利用课堂进行新闻报道,或在课外举行新闻讲座,或组织时政兴趣小组等,对一些重大时事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讲解,学生豁然开朗,特别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活学活用。新课程革新后的品德与社会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接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必须充分挖掘这一优势,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实践和演示,从中体会和理解。丰富课外活动便是其中的一条有效途径。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介日益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迁移拓展,思想与行为高度统一。品德与社会课,重视的是促进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学生把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所以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进行锻炼,给予学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上升为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可以让同学们走向社会去了解人世间的真、善、美,可以组织学生扫烈士墓,还可以去了解古今中外英雄们的事迹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他们的行为,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标和远大的理想。
为了给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环境,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总结教学上的经验和教训,大胆革新教学策略,不断地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就一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认识,激发其极大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思维,激励他们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将来成就人生事业和造福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策略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创设多样化的形式,调动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可避免地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尤其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特别容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而如果行为训练过于单一,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与领会新课程观念中所要求的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变教学方式,充实课堂教学。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该是教师把传授知识的满堂灌形式转化为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强化,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活动形式,把死记硬背转化为以训练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形式。课堂上的教师应该变得“悠闲”,学生变得“忙碌”;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显著增强,提问次数明显增多,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学习的乐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随之转化为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形式。由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有欣喜的发现、有对抗激烈的争辩,有对课本的质疑……这种学习过程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产生情感共鸣。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一定要按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情境,要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以此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把他们带入一个新奇的境界;要重视情理结合,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获得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讲明道理,使情与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是营造可教学时刻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
善于提出不足,让学生在发现不足中学习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授课时,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通过现实生活提出合适的不足,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问学生:你发现自己身边有哪些是影响建设和谐校园的事例?学生能列举出如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同学问的打架等。接着教师提问:这些现象发展下去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我们师生该怎么做?为什么?请联系书本的相关知识点做出阐述。之后,再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体会。当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不足并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时候,其兴奋与喜悦的程度是无可比拟的。而此时再对学生进行爱惜资源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教育,人与社会和谐,人际关系要和谐等,效果很好,学生感兴趣,也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
贴近生活,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事政治教育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小学生进行时事教育,引导他们了解当前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科技现象,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学生观察、浅析不足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都有重要意义。时政教育可采取不同的策略,或利用课堂进行新闻报道,或在课外举行新闻讲座,或组织时政兴趣小组等,对一些重大时事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讲解,学生豁然开朗,特别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活学活用。新课程革新后的品德与社会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接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必须充分挖掘这一优势,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实践和演示,从中体会和理解。丰富课外活动便是其中的一条有效途径。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介日益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迁移拓展,思想与行为高度统一。品德与社会课,重视的是促进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学生把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所以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进行锻炼,给予学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上升为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可以让同学们走向社会去了解人世间的真、善、美,可以组织学生扫烈士墓,还可以去了解古今中外英雄们的事迹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他们的行为,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标和远大的理想。
为了给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环境,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总结教学上的经验和教训,大胆革新教学策略,不断地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就一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认识,激发其极大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思维,激励他们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将来成就人生事业和造福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