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历史探究式材料阅读教学摭谈

【作者】 刘 冬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高三复习的日常训练中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这一新课程理念呢?
  材料分析题是高考主要题型之一,符合历史学科“论从史出”的研究原则,同时“获取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则是《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探究式材料阅读”既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符合《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
  “探究式材料阅读”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对所给材料进行探究性分析阅读,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历史问题探究能力,材料分析能力的一种开放式阅读训练方法。它有助于学生,把握考纲,复习和运用已学到的历史知识,提高解答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一、“探究式材料阅读”的操作程序
  第一步,选取有针对性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高三专题复习的内容、时事热点,搜寻史料,论文,时事评论等作为阅读训练的材料,形式可以多样。但被选取材料内容应该:
  一是能紧跟时事热点,要具有时代感;
  二是贴近教学,贴近学生。以教材知识为依托,符合高三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是要有新意。引入新材料、设置新情景的做法,是高考文科试卷命题思路的重大变革。所以要求所选材料较新,或观点较新;
  四是与考纲联系强,且能辐射较多的考点;
  五是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较鲜明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不宜过偏过涩、旁敲侧击或牵强附会;
  六是能体现文科综合的特点,能反映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第二步,设置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探究式阅读”与平时考试中出现的材料阅读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有很大的不同,更加自由开放,甚至是将设问权交给学生。
  如:(1)阅读材料,概括该篇材料(或所给几段材料)的主要论点,拟出作者的写作提纲。(2)由该篇材料,你联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历史知识?(3)该篇材料,于今天有没有什么联系?(4)你是如何看待作者这些观点的,能给你哪些启示?(5)如果你是命题者,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设置几个问题并给出答案。……然后,学生根据这些开放式问题,独立完成任务。
  第三步,合作探究。?第二步的训练完成后,组织学生对训练成果进行讨论、分析。
  根据美国合作学习研究中心的约翰逊兄弟(Johnson D&Johnson,R,1993)的观点,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主题发言人。主题发言人首先逐题简述自己的答案,然后其他学生陈述自己的不同看法,再对分歧和困惑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拿出本组讨论后的结果在全班陈述。
  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干涉,但应密切关注。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就现实的情况来看,绝对自主或绝对不自主学习都较少,学生的学习多数是界于这两极之间的。在适当时候,也可以通过引导,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得训练结果更有效。
  第四步,教师总结、点评。活动最后,教师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然后,要对答题结果和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最好能有所引导的拔高,体现知识的层次性。当然,也要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二、“探究式材料阅读”的特点与优势
  (一)形式自由开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问形式开放,打破了传统的我问你答的模式,学生不再是机械的答题机;解答形式开放,既有学生自主的卷面回答,又有学生间的充分讨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要求。
  (二)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任务中要求学生拟出作者的写作提纲,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通读、理解整篇材料的前提下,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信息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考试大纲说明》指出,所谓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就是提炼信息主题,并疏通主题与分主题的关系。
  (三)有助于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乃是决定考试能力的关键。任务中要求学生通过材料联想学过的知识,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设置问题并给出答案。这样就将我们平时学习的知识与材料构建起了联系,更准确的理解材料。
  (四)有助于学生准确描述事物特征,把握事物本质与规律。任务中要求学生自己出题并给出答案,要求对作者观点进行评论、谈谈自己的启示。这就要求学生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探析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分析论证问题。这是较高的层次要求,也是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地方。
  (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庞国维在《当前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一文中指出,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探究式材料阅读”就体现了三种学习方式的融合运用,能起到锻炼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在学生自主探究阶段,通过解答问题,就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准确把握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揭示事物背后历史规律的能力;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在合作探究阶段,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增进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并相互启发;同时通过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材料和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消除分歧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改善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习得团体规范、形成社会交往技能,建立起一种友爱、合作的人际关系。